早查监控 守护光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器官。一旦致盲就意味着再也无法欣赏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法感受到亲人的笑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盲目标准,视力<20/400(0.02)即可诊断为盲,目前全世界约760万人被确定为双眼盲。白内障虽然为世界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但值得庆幸的是,已可通过成熟的手术方式使这部分患者恢复光明,因而白内障所致盲为可逆性的。而青光眼所导致的盲则与之不同,一旦发生,在现阶段无论使。 青光眼并不罕见,根据大型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中国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3%,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我们接诊的患者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体检时被发现“可疑青光眼”而前来就诊,并最终被确诊,开始接受终身的监测与治疗。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可以明确的是,增高的眼内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使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患者的视野缺损直至致盲。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较为慢性的过程,因此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并不会主观感受到疾病发生。据报道,在发达国家中约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在发展中国家更是有90%以上的青光眼患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患有青光眼。这些患者往往因为青光眼造成了显著的视神经损害和部分视力丧失时才注意到视野的丢失。因此,健康体检时对眼压的测量,对高危患者如高度近视、偏头疼、中老年患者等进行眼底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益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青光眼一旦确诊,就意味着需要终身随诊以检测病情进展并接受必要的治疗。目前针对青光眼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降低眼压,据权威研究报道,每降低1mmHg眼压,青光眼损害的危险就会减少10%。但对于不同的青光眼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青光眼医生往往会在对其治疗过程中制定不同的“靶眼压”,即眼压下降的幅度。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患者在有生之年存留有足够生活的视力与视野。因此,青光眼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的耐心与医生的实时监控,只有医患通力合作,才能尽最大努力地将青光眼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作者:郭文毅 吴越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