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董那段袁刘冲突是演义编的,实际情况是袁术确实恨刘备入骨,因为刘备是袁术阵营的大叛徒。 三国早期,军头们的混战主要是二袁在主导,具体参见这个问题,东汉末年的乱世初期,为什么诸侯混战是以二袁之争为主导,他们又是怎么争斗的? 袁术 二袁阵容,袁绍旗下曹操、刘表,袁术旗下孙坚、陶谦、公孙瓒。 刘备最开始是公孙瓒的马仔,属于袁术阵营,投效陶谦,只能说是在同个公司里换了部门。之后陶谦病死,底下门阀文人和豪强武人两个派系分裂,门阀文人如陈登、孔融希望刘备接班,开出的条件是从袁术阵营转到袁绍阵营,刘备答应得很痛快。 所以陈登迎立刘备之后,要派人问袁绍的意见,袁绍认同之后,当时还是袁绍小弟的曹操马上以朝廷名义,表刘备为镇东将军。 徐州易主,继孙坚死后,袁术又失一臂,他当然恨死刘备,所以引吕布入局,连带折腾曹操和刘备。 2014-01-093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杨小彻,尘世中一只迷途小羔羊 王宇晨、学要、俊少等人赞同 这个问题要从袁术自身说起,四世三公就不提了,《三国志·袁术传》说「袁术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汉书·袁术传》说「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就是袁家正统是袁术而非袁绍,理由也简单,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即使讨董联盟形成袁绍当选盟主之后,袁术也从来没有放下他自身的优越感。 刘备 总结:《后汉书》说袁术「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可见袁术不是看不起刘备,而是他谁都看不起。不过设身处地想想,当我们家里四辈中出了三个国家总理or委员长or军委主席,我们也会谁都看不起。 如果硬要撇开三国志,只说三国演义,真的好难回答。因为小说这东西逻辑完全都是作者给的,罗贯中想今天说A明天说B都可以。而且三国演义原本就是四大名著里最简单、最没意义去分析“为什么”的一本。 诶那我们就硬来根据演义的背景去扯吧,只能说罗贯中为了扭转历史逻辑,就用直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制造戏剧冲突: 书中袁绍被描绘成一个装作礼贤下士、极力维护自己盟主形象的人,凡是来投奔他的人他都一律盛情接待,虽然最后都不会用。 而袁术则被描绘成一个心胸狭窄、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形象。天天把“四世三公”挂在嘴边,目空一切的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两兄弟不合。故事从董卓之死到三国雏形出现之前的群雄割据时代,天下就是两袁的争夺态势。袁绍带着小弟曹操-刘表-刘虞,袁术带着小弟孙坚-陶谦、盟友公孙瓒。双方层层牵制。 那么就好理解了。 袁术这边,十八路诸侯时期,刘备作为一个卖草鞋的假冒皇叔,带着几百人也敢和自己平起平坐,对于一个连小弟孙坚都要嫉妒的人来说简直不能忍,袁术必须发扬他的歧视精神。到了后期,不管背后是使用了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手段,对袁术来说结果就是刘备鸠占鹊巢弄掉了他小弟陶谦的势力,他必须夺回徐州。而吕布作为敌人的敌人自然没那么讨厌了。刘备被赶走后他也开始鄙视吕布了,只不过后来双方都有被曹操端掉的危险,必须放下成见联手抗敌,来不及互相拉黑了。 袁绍这边,十八路诸侯时期他作为盟主。别说刘备,就是孟获几十个蛮人来投他照样邀请上座。反正诸侯本来就不真心讨董,壮大点声势也好。徐州时期,刘备作为一个和袁术没有瓜葛的诸侯占领了袁术小弟的地盘,绝对是袁绍统战的对象。而且刘备鸠占鹊巢,在徐州内忧外患,肯定会无条件倒向伸出援手的袁绍,稳赚的买卖谁不做呢。其实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你看刘备帮公孙瓒打袁绍的时候,袁绍还不是什么难听话都骂出来了,在他心里刘备也就是那个卖草鞋的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