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杭州市考古工作大丰收的一年,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中,杭州就有四项当选,分别是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老虎洞南宋窑址、雷峰塔遗址和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其中,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是迄今为止杭州乃至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南宋皇家园林遗址,其规模十分宏大,为普通古代园林所少有,形象地展示出南宋大型高级园林式住宅建筑的营造、用材和布局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南方园林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复原南宋临安城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参照点,对研究南宋历史、政治、城市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4月的一天,在杭州吴山山麓清波街,中大吴庄楼盘的施工现场,一些古代瓷片和铜钱裸露出地面。当考古人员接到市民报告时,立即组织人员到工地现场进行查看,随即意识到此处可能埋藏着南宋重要遗迹,便即刻同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联系,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并对现场采取保护措施。经与中大吴庄的建设单位协商,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于4月23日进驻中大吴庄工地,正式对吴庄工地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一座800年前的南宋皇家建筑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恭圣仁烈皇后宅。 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云居山北麓的缓坡上,海拔约9米。东临四宜路,西接蔡官巷北段,南起蔡官巷南段,北至清波街。沿清波街西行约200米,就到了南宋临安城的西南京城门—清波门的旧址,沿蔡官巷过清波街走府前街,北行约120米即为南宋临安府的府治遗址。 遗址所在区域地图 中大吴庄的征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先前平整土地等施工已经破坏了遗址原貌,整个基建用地南半部因施工已发掘至山体,文化层已被破坏,堆积有碎水泥块、碎砖瓦等现代垃圾。翻动过的土壤中,散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物。考古人员只能选择对保存尚好的北半部进行发掘,同时采集地表遗物。 由于没有开挖的区块尚有14000多平方米,加之杭州城区的地层堆积中包含有大量石块瓦砾,难以采取钻探方式对地下遗迹的保存情况进行有效探测。因此发掘采用了探沟法。按照考古工作的一般程序,考古人员自西向东布设了5条30米×3米的探沟。 发掘现场 5月,有了重大发现,在正房遗迹的南半部发现了方砖平铺的地面、水成岩质的方形柱础石和夯土台基,其中部和北部发现了两处长条砖侧砌的地面,即所谓“墁地”,其北端发现有假山石。考古人员的心一下为之激动起来。 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白色岩石,呈长方形,制作十分规整,表面和两侧都经过打磨,南北向平铺,是水池内的压阑石。条石东侧是个池子,西侧是用香糕砖竖铺成几何纹样的地面。用这样规格的石块作为压阑石的建筑,显然不可能是普通百姓家,而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建筑,可能是官府衙署或达官贵人的宅邸,且有些遗迹现象与2000年发掘的南宋临安府衙署遗址较为相似。 6月份,杭城的天气进入了高温期,工地上的气温将近40℃,考古人员每天都戴着草帽拿着手铲,一点一点认真地沿着条石走向讨论着,清理着,遗址的面目越来越清楚了。6月下旬,周围的遗迹全部清理完毕,实际清理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7月初,遗址已完全显现出了原有的气势。 由于此处地处吴山,地势相对较高,地下水位较低,没有大多数城区考古遗址面临的抽水问题,给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而发掘工作推进比较顺利,经过考古人员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现场发掘结束后,考古人员一边对出土遗物进行初步整理,一边向杭州市政府上报,要求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鉴于该遗址的重要性,2001年11月5日,杭州市政府要求浙江中大集团调整吴庄基建地块的建设规划,在遗址周围留出15米的建设控制地带,停止遗址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基建工作,由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遗址做覆土回填保护,待条件成熟后再作开放展示。 发掘现场 从遗址面貌看,整组建筑布局对称,围合成一个方形庭院,庭院内有“香糕砖”铺砌的地面。水池位于庭院正中,有4个踏道通往周围台基。水池北侧残存几处假山脚,整座假山已经坍塌,叠砌假山的太湖石大部分倒入了水池中。庭院四周是用黄黏土夯筑的台子,作为这座建筑的正房、后房和东西两庑的台基,东庑和正房的外侧还有夹道。 正房位于整座建筑的南部,正房的正中向庭院内延伸出一个月台,月台和正房台基四周砌有护墙。月台前侧护墙的中部有一石制的望柱遗迹,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块残断的石制望柱头。正房和月台的地面用素面方砖平铺,月台正中北侧有一石制踏道通向庭院。 站在月台的望柱旁望庭院,庭院内东西两庑的廊檐下各有一南北向排水沟。月台和后房的廊檐下各有一东西向的排水沟,以踏道为界分成两段。4条排水沟互相交叉,围成庭院内一个四边形的排水系统,承接廊檐或房檐的散水,排出庭院内的积水。庭院的东北角,东庑台基下有一砖砌排水暗沟,通向庭院外,暗沟和庭院内的排水系统相连。 遗址现状 东西两庑呈对称布局,位于月台和庭院的两侧,台基和月台、正房台基高度相同,用材也相同,台基的东西两侧都有用长方形砖错缝平砌的护墙。廊庑地面也用素面方砖平铺一层而成,铺法和正房地面略有不同。两庑均为五进。 假山北面为后房的台基。台基护墙上残存有部分压阑石,压阑石上凿有置栏杆的柱洞。后房台基和庭院之间的踏道保存较为完整,为垂带踏道。 根据这座建筑的布局,后房应该是整座建筑的入口处,大门可能就设在后房的台基上。一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假山,不仅是庭院中的一景,增加了曲折幽深之感,又有影壁墙之功能。假山和庭院中的水池连成一体,互相辉映,形成水中有山、山侧有水的景致。山中有洞,山洞路边的路面用“香糕砖”竖砌而成,中间的路面铺成“人”字形。假山之上有岩蹬,可以从岩蹬登上假山,一览整座建筑的气势,也可眺望不远处的吴山、紫阳山,还可在山洞中穿行,体验曲径通幽之妙。 遗址清理部分北侧到现清波街也不过10米左右的距离。据《咸淳临安志》附《京城图》示,从南宋临安城京城西南城门清波门进入城市有一条东西向道路,考之《西湖游览志》附《今朝郡城图》《浙江省城图》,从南宋时期至明清,一直到现在,道路位置变化不大,基本与现在的清波街相一致。 遗址全景(东北—西南)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建筑构件、瓷器和铜钱等。建筑构件主要有板瓦、筒瓦、鸱吻、脊兽残件和望柱柱头等。瓦当花纹有芙蓉花、菊花、鸡冠花、宝相花等。瓷器有盏、碗、瓶、炉、器盖、洗、盆、罐、薰炉等,窑口包括南宋官窑、龙泉窑、定窑、高丽青瓷、汝窑等,主要出在水池的底部,档次较高,应是建筑使用者所遗。 另外,发现有百余枚铜钱,主要有熙宁、元丰、建炎、淳熙、开禧、嘉定和淳祐各个时期的铜钱,以嘉定元宝出土量最多。 此次考古发现的南宋建筑遗迹的位置和《咸淳临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图》《京城图》上恭圣仁烈皇后宅位置相符。从出土遗迹的规模和出土遗物的质量看,也可以确定这组遗迹应是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的一部分。 《梦粱录》记载:“其后戚宅,元各赐家庙五室,及祭器仪物。每四孟祭享,官给以御厨兵治祭馔,太常寺差奉常官行赞相礼,仍差主管官影堂使臣及兵级守之,以子孙世领祠事。”可以得知,这些宅院应一直由皇室外戚后人所居住和管理,因此南宋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院的使用者只能是杨次山及其后人。作为皇亲国戚,杨次山及其胞弟“赐宅萧山渔浦”,并不常住江北的临安府。且宋代对外戚有避嫌的制度,史书对杨次山不干预国政还有诸多好评。故作为官方性质的外戚府,杨次山作为外戚并不久住是常理,这也是体现避权势嫌,推测此宅应是杨次山在临安府与杨皇后见面谈家常的场所,并由杨次山后人使用。 杨皇后的主要居所在慈明殿。陈随应《南渡行宫记》载:“接绣香堂便门,通绎己堂,重檐复屋,昔杨太后垂帘于此,曰慈明殿。前射圃,竟百步。环修廊右转,雅楼十二间,左转数十步,雕阑花甃,万卉中出秋千,对阳春亭、清霁亭,前芙蓉,后木樨。玉质亭,梅绕之。”这组殿宇环境幽雅,其中的主要殿宇为绎己堂,是一座两层楼,前部有射圃,周围有长廊环绕,在绎己堂东侧有雅楼十二间,西侧则是一片园林景象,可见诸多亭榭、花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至两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布局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开始向开放式的坊巷制过渡。临安城作为南宋王朝的“行在所”,其城市布局最能反映南宋时期中国城市的特征,因此,南宋临安城的复原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为皇家建筑遗迹,规格形制较高,意义重大,然而当时为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避免外界干扰,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将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至发掘完毕,没有进行对外宣传,因而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几乎见不到对杨皇后宅遗址的报道。这一举措虽然保证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推进,却也使得如此重要的发现至今鲜为人知,不免有些遗憾。借着此次机会,将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向大家做一简单的介绍,也算略微弥补当年之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原名《皇后宅的发现》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杭州博物馆馆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