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庆之战: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权力下的谋杀?

 昵称535749 2019-06-26
历史的发生只能是历史,改变历史的却是人心。

01

笔者读完明史后想,奠定了朱氏王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基础的应该是集庆之役吧?如果判断的没错,那么我们看待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功绩就不应该那么纯粹。因为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充斥着莫可名状的冲突与令人诧异的巧合,使人惊悚的冷血与陷入阴谋至死而不可自救的残酷。

500

朱元璋

当我们剔除昔日史学家观点的血肉,把一连串如同森森骨架般的史实,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摆上台面,仔细审视,再思索,往往可能产生不同于前人的结果。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启者,他所拥有的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在此方式指导下所产生的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可能正是适应那个时代的弄潮者。

发生在至正十五年到十六年间(公元1355年-1356年)的集庆之战,是红巾军首领朱元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清扫了外围之敌而发动的一次夺取江南战略要地集庆路的大规模战役。此役之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彻底掌控了郭子兴义军的领导权。

此前,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刚刚去世,与其共同起兵的孙德崖也在和朱元璋的争权中被胡大海所杀。继承了郭子兴大部分势力的朱元璋几乎成为滁阳义军实际的掌权者。但时局的发展,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

500

郭子兴

同年(公元1355年)春,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支持下在亳州称帝,国号大宋,以“龙凤”为年号,传檄和阳。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郭子兴的小舅子)为右副元帅,而实际掌权者朱元璋屈居第三任左副元帅。很明显,这是各路义军领导者之间的一次勾心斗角,其隐藏的阴谋不言而喻。

奉了“龙凤”年号的后果,朱元璋自然心知肚明。实际上,当张天祐带着檄文前来找朱元璋商议的时候,朱元璋就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他反问:“大丈夫岂甘为人下么?”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他掌控着这支义军绝大部分的力量。因为在中华文化的“正统论”之下,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合法的继承者,最起码在郭子兴的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他这个女婿还不能成为名义上的领导者。

但胸怀大志的人毕竟善于权衡利弊,当他发现事情难以更改的时候,默默的选择了隐忍。但一个不甘屈居他人之下的枭雄,无论多么善于隐忍,也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一个为别人打天下的结果。于是一场灾难必将重启,一场至亲之间的杀戮必将发生,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对朱元璋而言,他所能选择的只是采取行动的手段与方式。

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在他率领众将士攻占太平之后,元将蛮子海牙的一个举动,给他带来了机会……

02

笔者猜想,郭天叙可能至死都没明白,陈埜先的叛变,早就在朱元璋的算计之中。或者说,他至死都没明白,从踏上围攻集庆的道路一开始他就陷入一个精心谋划的圈套。

郭天叙虽被小明王韩林儿奉为都元帅,名义上的一把手。他的苦恼在于,朱元璋几乎成为红巾军实际的掌权者,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史书对郭天叙的记叙并不算太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热衷于争权夺利。其实在郭子兴去世之前,他就为挑拨父亲与朱元璋的关系,而屡进谗言,让朱元璋多次险些死于非命。就那这一次围攻集庆来说,当舅舅张天祐告诉他:“得了集庆,便可南面称帝,北图中原。”的时候,本来犹豫不决的郭天叙就立刻急不可耐的发兵了。

500

韩林儿(影视剧照)

历史的进程总是令人唏嘘,就如同一个哲人所说,鲜花的背后总是充满了陷阱,而有些陷阱或许会致命。在围攻集庆之前,元将蛮子海牙对刚夺取太平的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围攻。他调集巨舰,截住采石姑孰口,并檄令民兵元帅陈埜先率水陆大军,进逼太平。只是在大将徐达和邓愈的奇兵之下,一溃千里,民兵元帅陈埜先兵败被俘。这是一个小人,反复无常,在被俘之时,就表现出并非诚心归降。就如冯国用所言:“此人獐头鼠目,不可轻信!”然而正是这个獐头鼠目的小人,一手把郭天叙和张天祐送上了不归路。

依照朱元璋的精明和对冯国用的信任来看,他不会不明白陈埜先心怀二志,但他只是对这个忠心的部下说,人各有志,从元从我,听他自便就是了。虽然此时朱元璋的做法令人不解,但就此认定他想要借陈埜先之手除去郭天叙和张天祐,恐怕还为时尚早。如果真是那样,朱元璋此人的谋虑之深、之远,真的就是令人不寒而栗。或许,杀郭天叙之心早有,但此时他可能只是单纯的想要借助陈埜先的力量,来摸清一下集庆路元军的虚实。

500

冯国用

所以陈埜先在朱元璋的授命之下,收集旧部,不久就提出了一个攻占集庆的建议。但这并不是一个良策。他在建议中说:“据险阻,绝粮道,示意持久,集庆可不占而下也。” 从朱元璋及其谋士的眼光来看,陈埜先欲令义军旷日劳师的奸诈昭然若揭。因此此时也算定陈埜先在接下来的集庆之战中必然会反叛。

按照当时朱元璋的兵力来讲,围攻集庆路,是无需郭天叙和张天祐遣兵相助的。这从后来郭天叙兵败被杀,兵卒几乎损失殆尽来看,便知端倪。但他还是向郭天叙、张天祐请兵了。当郭天叙和张天祐欣然率兵出战的时候,一个罪恶的计划便初具雏形了。只是这两位被 “南面称帝”冲昏头脑的领导者完全没有顾及到来自义军内部的黑手。因为朱元璋并没有主动汇报给两位上级陈埜先将会叛变的信息。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两位也没有问,从史实来看,确实如此。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来临之前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巧合。比如,郭天叙和张天祐竟然顾不得和朱元璋汇合,直接率军东下。

03

现在,我们明白,一旦郭天叙和张天祐趟入集庆之役浑水,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然是一条不归路。不出所料,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在郭天叙、张天祐与集庆元军守将福寿的对战中,陈埜先临阵叛变。联合元军大败郭天叙、张天祐部,两人双双被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语有然。从好大喜功的郭天叙、张天祐对待战役角度来看,显然他们并不能认清形势的发展,就在奉了“龙凤”年号的传檄之下,单纯的想通过占领集庆路南面称帝的想法来看,就已陷入与礼相悖的不义之地。

对朱元璋来说,兴兵之初以杀帅夺权的方式,显然不智,历来为古来成事者之大忌,易于为人所诟病。让郭天叙和张天祐在战争中以一种名正言顺的方式死去,才是他能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天下大乱,烽火遍地、群雄并起的年代,历史需要一个心狠手辣而又善于权谋的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毫无疑问朱元璋符合这个要求,他足够冷血、足够隐忍,更精于算计,最重要的是他并非沽名钓誉之徒,反而是一个实干家。

事情刚一发生,朱元璋立刻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举起为郭天叙复仇的大旗,借名兴师。只是这一步,就显得有些惺惺作态了。待大军攻取了集庆路,由于陈埜先在追赶败兵,路过葛仙乡的途中被卢德茂的青衣军所误杀,只是生擒了陈兆先(陈埜先之子),释而不杀,不久陈埜先裨将康茂才来降也予以厚待,可见复仇之说,纯属虚言。

都元帅被杀,右副元帅也已经战死,剩下的还有谁呢?此战之后,朱元璋乘势扩大战果,派徐达率军连克镇江、金坛、丹阳、广德等地。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虽仍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用龙凤年号,但已经彻底掌握了郭子兴遗留的红巾军,而应天也成了他发展势力的大本营。

500

红巾军

事件无法还原,历史只剩下了森森白骨。厚厚的典籍,如同一个耋耄的老人在昏暗的油灯下,用如风一般的呜咽讲述着权力下成王败寇的故事。合上书本,一个充满疑虑的思索在脑中久久盘桓,谋略与诡计仅仅只有一纸之隔,究竟如何才能区分。史书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仍奉为主,结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意外沉入江中被淹死。

或许,历史的发生只能是历史,改变历史的却是人心,欲望加上权力究竟等不等于罪恶,还需要人们去思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