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了,估计很多家长都忙着帮孩子填高考志愿的事项。昨天大学舍友也是替他亲戚的孩子问了一下我意见,未来读什么好? 简单问了一下家庭情况以及高考分数线,我给出的建议还是读理工科,未来是智能时代,尽可能往IT、智能技术方向选。 这个话题,其实跟一博士闲暇间也探讨过。这些年,最热门的专业其实依然还是金融相关专业。 金融专业其实很好。但事实上,社会已经明显分层了。金融行业的资源已经被牢牢掌握在金字塔尖人的手里。普通的毕业生,很难在金融圈混出神话。在金融圈混,其实混的就是人脉跟资源。你本身没有一定的基础跟手腕,其实真有点难。 读些技术型的专业方向,在未来智能时代,其实还有饭吃,替代性也不会太强。若读上什么行政,运营类的专业,其实分分钟替代了,收入也并不高。 填高考志愿这事,无非就是为了未来工作铺路,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上大学读什么专业与后期从事什么行业跟工作种类,其实可以说50%以上的人都是两码事。上大学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从学生时代到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 说起十几年前高考填报志愿那会。 那时候广东省还实际的是“3+X+大综合”的制度,填报志愿是在高考前填报,分数是按照标准分(正态分布)来计算。 其实,广东省是为数不多采取这样模式的省份。所以,填报高考前,大家就根据自己平常的实力填报志愿,所以其实是挺坑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发挥超常,原本你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或专业,实际上你只能报你在填报志愿时的学校。如果你发挥失常,对不起,有时候你填报的志愿报不上,还有可以落档一批去录取。 而现在考完出来,完全不一样,可以精准的测算一下排位,然后根据各个学校往年的录取情况,你再往上填,基本上可以压得准。前几年帮老妹填报志愿的时候,用过往几年数据一测,实现精准填报志愿。 大树也并不是什么学霸,甚至我认为我就是学渣,所以高考那会我掂量了一下,只能报广东省内的一所211学校。 (插播一下,在这里给一个建议,选择高校尽可能选择经济发达区域,反正以往往人都是往核心城市挤的。广东省内的除非你可以上到全国TOP5的高校,否则也不要去省外折腾了,就在广东省内选择高校就行。) 因为从高中那会,我就向往上金融,经济这一个方向,虽然我这个从乡下出来的土包子从来没有人引导我,但骨子里其实就一心想报这个方向。记得当时,第一志愿是可以填报六个专业的,我只填了三个专业,然后在是否服从分配上,填了“是”。 于是,我的人生曲折的轨迹就由此而生了。 考完后,大夏天的在家里看电视,然后就突然来一条短信,提醒,被某吃饭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录取。说实话,当时很蒙蔽。乡下土包子又没听过这个专业,赶紧跑到村里的网吧查一查,才明白大概是怎么回事。 于是,这样懵懂的上了大学,上了不喜欢的工科专业。到了学校,才知道哇塞,通信工程其实是热门专业。再后来,据说这个专业是X科读的物理科的人才能录取。自己有点小庆幸,还好读的是物理科,否则可能被服从分配到什么更奇葩的专业,那就更无语了。 说实话,上工科其实是挺难的。各种定理,各种实验,各种必须套用公式才能解出来的答案,反正对于我这个学渣来说,一个人完成学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从初三之后,就已经形成了上课不听课,带个人在那里上,魂直接跑到千里之外漫想。然后怎么办呢,只能课后自己逛自习,逛补。 所以上到大学,只能抱团,每到学期末考试周我只能叫上另外一群学渣组团学习(写到这,我自己都偷笑,我们宿舍就是学渣宿舍组团,约摸着全班平均绩点倒数第一的宿舍)。因为你要没记住,分分钟挂科,没能毕业。我们班30人,就有4位童鞋没有正常毕业,吃饭大学的学风其实很严厉。 反正大学也很正常的过了。混混社团,当当班干部,学习中等水平,也顺利毕了业。找工作那会,刚好碰上2008年的次贷危机,当时在学校其实很懵懂,然后才开始关注师兄,师姐们以前的就业机会,最牛逼的就是去的华为,还有中国移动,电信这一些。当时是发展3G的大时代,运营商日子其实也不错。 反正很向往师兄师姐找到的好工作……。 于是,啥都不懂的我,也跟着面试大军潮去面了CT。终面的时候,面试官就问我,是不是党员,我说是,还是党支部书记。然后,面了五分钟不到,慌得一逼,以为没戏了。但最终还是被录取了,后来到了CT上班的时候,才知道面试我的人其实是分管党群的领导。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戏谑,需要一些运气,虽然我成绩一般,万一碰上一个面试官是喜欢学霸体质的,那我这个学渣基本是没戏了。有时候,能者多劳,多做一些,为童鞋们多服务些,是积累人品的时候,大学就当了四年的学生干部) 在央企坑吃坑吃的干了三年纯技术的岗位。我突然发现,在这样呆下去不是办法,上升空间遥遥无期,每天很焦虑,说白了,就是不服这样的人生。 于是,到了第三个年头,我决定要不考一个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在大学辅修过经济学,有一定基础),重回学校吧。我始终没忘记我当时报考志愿的相关专业。于是决定了要考研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我不得不服我自己。绝对比高中那会要参加高考还拼命。每天,工作完就是回家埋头苦干到深夜(当时在想,高中有这股劲,应该早冲出重围了)。 但其实考过研的童鞋都知道,考研成绩要突出就是靠数学拉分。结果,成绩一出来,什么政治,英语,专业课我都挺满意,也不比在校学生考得差,然而是这数学的分数拖后腿了。 好吧,既然没考上,就直接离开央企找工作吧。 人与人其实看的是缘份,隔行如隔山,跟上司对上眼了(是一大老爷们~),于是就到了一家上市公司当了地产研究员,就开始了现在的我,这是我第一次转行。 (在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小幸运,不是随便就有人给你机会在新行业从头来过的。) 进入疯狂的加班,每天没到十点没下班。我的目标很简单,别人用三年时间补的行业知识,我要在半年内补完。那时候,纯粹的从理数据开始,从房地产数据,各大房企的财报,到全国以及各大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 不仅要理数据,也要写写研究观点文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专业的写作习惯。 这里其实有一个小庆幸,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当你略知地产一二,你也就略知中国经济如何了。 而那个时候刚好有微信公众号出来,开始我还写的是房地产方向,但事实上房地产是一个低频次交易的事情,没有太多变动的观点。再后来我涉及面大了,就写成泛财经的味道。 当你开始有写作,你的名声就自然会飘到行业内。就这样二年多之后,我又到了一家潜在上市公司。时间已经到了2015年,当时正值互联网+春风四起时,也正是这个时候吹起了互联网泡沫。而这家企业也进入了创投公司的眼里,虽然我依然挂着研究相关职务的抬头,但事实上公司的资本运作,A轮,B轮,到最后上市公司做价重组收购,都全程参与了,以致于我又知道了资本运作的套路。 做一个公司的资本运作,一轮下来,其实两三年就过去了。做完了之后,我觉得也没啥事干,个人最怕闲下来了。于是,又到了现在的公司,从事管理上的事务。看到了高管层如何经营管理一家企业上的事项,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套路,就不拿上来说了。 有了以上的一些经验之后,再到后来我投资A股并没有把财报放在太重要的位置,大概只是一个参考的标准,更多的是从常识去判断该不该投,该不该长线持有。 企业好不好,值不值得投资,其实在现实中是有公知的,而不是你研究多深,说它行就行。 最后这一份岗位跟职责,总结起来,其实核心就一条工作主线“裁员”。公司从事的是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服务工作,这两年,碰到大环境不好再加上前几年公司管理层在顺周期的大跃进,人员极速扩张。所以,到了逆周期时,你就要开始还旧债了,金融公司除了财务成本外,另一个大头其实就是人工。逆周期了,很多业务开展不了,所以只能减员。 人力总监走了之后,我也分管上了人力的事项,而此时也正是公司最高峰的时期近500人的公司,到现在240人。也就是这一年间,人员精减了50%。有时候看到同事来签批离职手续时,都很有感触,虽然是笑着说祝福,但有些人是一辈子也见不到了。 当然,我相信,这并不是当前我们一家公司存在的问题,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 总结十余年的职业生涯: 四间公司:央企——上市公司——潜在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 四个行业:电信——房地产——互联网+房地产——金融行业 职务与岗位:搬砖——中级搬砖——高级搬砖 (事实上,再给填报志愿的人些小建议,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工作后除了超巨型的集团公司外,其它公司的工作岗位,除了特色不可替代的技术工种外,基本上跟你大学上的专业无关,学校品牌重于专业。) 有个毛病,其实喜欢折腾自己。每当工作一年半载,一个行当整熟了,觉得没有啥新意,我就会寻思着再去向往另一个地方,接受新的挑战,再给自己折腾一翻。所以,对于我这类人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对我来说就是个不切实适的东西。每当达成一个目标之后,我又会有新的思考跟想法,然后再去折腾,再实现。 (有时候只有折腾久了,你才会明白工作跟事业是两码事情,所以少去抱怨工作上的事情了,用心处理好就是了。) 当然有时候我也嘲讽自己,折腾这么久,最终还是没有特别专长的方向,灰常之不满意。还是向往那些可以一心扎在一个行业内的专家,纵深很深。当然,这可能是围城的心理。 工字不出头。 在深圳打工有几条出路: 1、你是金融圈内掌握资金的金主; 2、你是潜在上市公司的核心成员,有原始激励股,上市后你可以套现; 3、你是做业务前线的,然后有高提成,这种日子也不错。 其它的多数人,年薪在50万左右已经很不错了,再牛皮一年,到年薪100万的水平,这已经是金字塔尖最小小的一部分了。其实,如果你傍上第二种的,你就拼了命去干吧,人生这样的机会不多。 每每转一次行业,我都有一个阵痛不适应期,时间会在半年左右。但是半年时间,你疯狂补充知识,获得新生,其实后面就释然很多。 所以,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哪些书讲到我平常文章写的内容。事实上,并没有,因为书上更多的是条条框框,而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是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更多是来自已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然后你就形成了你自己的知识结构。 书上教的或者说老师教的,只能是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天天接受这么多知识,输入再输出,悟性其实很重要,当然兴趣是更重要的。 对于职业生涯而言,其实,不管到哪里一切都是从XX行业民工开始,现在习惯叫搬砖。我始终相信,人生只要努力奋斗了,不断有新的目标于挑战,上天会给予你想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接下来,即将开启新的人生轨迹,但这一次比过往一次转型心态上都淡定。每一个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肯定有很多苦逼的事。 给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是不太适合打工。如果信命理的话,我老妈以前帮我找人算过命,说你家这个儿子,别人劝的都不听,他就只喜欢自己的那一份事情。我相信,后面要做的就是那一份事情了。 人生,在于折腾。 也是,追求这么多年,可以将兴趣、工作与事业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机会不多。 有几点切身的感受还是得分享一下: 1、学会感恩; 2、知足常乐; 3、放下焦虑; 我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很多是年轻的90后,如果你过得不顺,就要有尝试去改变的勇气,不管是投资还是人生,要挑战的始终是自己。 一切还是辣么Perfect! (PS:大A股今天假摔了一跤不用慌,一句话就算给大家一颗定心丸吧。) ··· 【重要通知】 大树开了一个知识星球,给自己和大家找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大树主要在这里面会做的事情: 1、分享大树投资体系四步曲(宏观面,基本面,技术面,实战案例) 2、分享大树投资的行业、个股的投资逻辑; 3、分享投资的感悟; 4、分享好的书籍; 5、最关键的是你们在这里还可以提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