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淄川大山里,藏着个鲁子峪!

 智能人做超人 2019-06-27

一进鲁子峪,我们就被一块圆柱形巨石吸引了,这块石头直径2.5米左右,高达3米,据说还有1米多埋入地下。

这块一直立在村庄北部的巨石,是鲁子峪村的一个地标,凡是经过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

村中的大圆柱石,是鲁子峪村的一个地标。

鲁子峪村三面环山,村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远处的双崮堆和鞍子岭高高耸立。

鲁子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侯言绪告诉记者,这块巨石实际上是从山上冲下来的。明朝的时候,附近曾遭遇过千年不遇的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并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吞没了山下的一些村落。

双崮堆山及下面的山岭山高坡陡,泥石流量特别大,这块巨石就是被泥石流冲下来,遇到转弯,停留在此,没被泥石流卷走。从那以后,这块巨石就留在了村里面的山根下,老一辈人称之为大崮石蛋。

鲁子峪紧挨着淄中路,村口新建的池塘和瀑布为村子增色不少。

村中的民宿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原本做农活做起服务工作来照样得心应手。

“我们村原名耧斗峪,因村子的形状酷似农具耩子上的耧斗,所以在元末祖先侯松立庄时起名耧斗峪。明末清初,村中多出文人儒士,被其他村庄尊称儒子峪。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时,以谐音开始叫鲁子峪。”侯言绪说,侯氏一族原祖居冀州枣强县,因避元末之乱,宗族长侯松,次支侯柏,三支侯长,四支侯青,五支侯树迁于山东。长支侯松迁于青州府益都县南郊,峨庄以北,耧斗峪立庄,从此繁衍生息。

古朴原始的石屋小院配上现代化的设施,让来宾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科技带来的便捷。

从鲁子峪村沿公路往东走,走三里多路,山嵧正中有一道山岭叫“鬼道岭”。顺岭往上爬,大约两千米后就来到高而陡的三角山头下,山头名“阎王鼻子”。沿路往上走,转过“窄棱坡”后从“阎王鼻子”后面往东走,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转过几座凹凸不平的山头,大约走一千多米就到了一处顶部非常开阔的山头。这地方就是远近闻名的唐三寨,也叫髻髻寨、卸石寨、石棚寨。

据传,明初蒲台县(现滨州)人唐赛儿,系林三之妻,民间亦称唐三儿,因不堪民不聊生,以传教方式联络四方组织义军,抗击明政府,攻打青州府失利后南撤至此地。后人为纪念唐赛儿,将此地称为“唐三寨”。

半山腰一座保存完整的简易石屋。

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村中筑大水池,将半山泉水引入,几十年来,村民一直喝这里面的泉水。

鲁子峪最大的特点就是泉多水多,山一旦有了水,立即就变得更加俊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村民集中人力将泉挖掘成井,供全村饮用。20世纪70年代,大家又在村中筑大水池,将半山泉水引入,几十年来村民一直饮泉水。

漫步村里,可以看到鲁子峪村很多废弃的古老房屋非常有特色。古代先民巧妙地利用山体石崖硬地基,就地取材,用垛石来建造山墙,用山上的树木搭起梁柱,用山下的麦草来盖房顶,四周的墙体用草泥抹平,充分将周围一草一木加以利用,这样的房子住起来不但冬温夏凉,还结实可靠。

村头山脚下的泉水丰沛而又甘冽,可以直接饮用。每逢雨季,泉水四溢横流,给村庄增添了不少灵气。

秀美山川深藏传奇历史,泉水甘甜滋养一方乡民。

2018年12月,鲁子峪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么美的村庄你还不去转转?

文/图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