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墓群出土战国青铜“怪”物,专家研究后,说:它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坊 2019-06-27

涪陵小田溪墓群中,曾经出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青铜器物,该器物的造型之怪异,甚至难住了在场的专家们。专家们通过努力能否将它的造型之谜揭开?这件文物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文化启示?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涪陵小田溪墓群,位于四川省涪陵区白涛镇小田溪乌江西岸的一个小山坡上,面积达8万平方米左右。

在1972年时,乡民便在此处挖土制砖,曾发现了不少铜剑、铜镇、编钟、兽头等重要文物。接下来,重庆市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多次对其进行发掘,清理出了战国墓葬十余座,出土文物四百多件。

战国墓葬中,有三座是古代巴国国王的的陵墓,三座巴王墓出土文物就有192件。文物种类跨越性较大,包括各种兵器、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贵族专用的奢侈器物等。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三座巴王墓中找到了一件奇怪的满是绿锈的铜疙瘩,专家们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出于研究和保护文物的目的,他们专程将该文物送至实验室。

文物被运到实验室后,专家们先是将铜疙瘩身上的浮土擦掉,接着利用稀酸溶液除掉了铜锈。随着大量铜锈被溶解,专家们也渐渐看清了器物的原貌。

该器物整体为鸟形,鸟头顶部有冠,嘴部宽且短,两只眼睛圆睁直视前方,耳朵硕大且脖子粗壮有力。虽然头部与鸟类不太相似,可是其身体却类似于家禽,不仅体态臃肿肥硕,连尾巴都极短,足部有蹼,身体与脖子等处有羽毛状纹饰。

单从外形来看,该器物造型实在太过诡异,有专家从腿部掌蹼鉴别,认为它是一只鸭子,可器物上身却毫无鸭子的特征,另一些专家说它是鸟,却不具备鸟类的头部,还有其他专家说它是一只兽类,它却在脖子以下都是鸟类的模样。一时之间,关于该器物的造型,大家都是众说纷纭。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专家们最终达成了一致,一致认为这尊“怪物”非禽非兽,而是一种鸟兽的共同结合体。

都有哪些鸟兽呢?首先是鸭子,该怪物的脚部为掌蹼状,很明显是一只鸭子的蹼,估计是古人想赐予其游泳的功能。

我们继续向上看,怪物的身体部分很肥硕且尾部较短,很明显是一只鸟类的模样。况且,在身体上还有一对翅膀的花纹,很明显该器物的制作者,是想让怪兽具备飞翔的能力。

从怪兽的头部来看,头顶的冠应该是鸡冠,鸡冠是雄鸡发达的雄武特征,象征着威武霸气。怪物的兽耳形态也很特殊——那就是直竖起来。百兽表现机警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耳朵竖起来聆听周围的动静。

综上来看,该器物中的怪兽形象,可能也是巴人愿望的美好表达。它代表着飞天、入水、雄武与机警,这些都是古人们共同追求的真诚愿望。

专家还专门将其与中原的鸟兽尊进行了对比,发现双方形态特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初步断定,该鸟形青铜尊正是借鉴了中原鸟兽尊的风格,工匠们还对其加入了更多巴人文化中的特殊元素,这才有了这个奇怪形状的青铜鸟形尊。

综合来看,在巴蜀文化中,有不少相对现实生活夸张的部分,同时也是巴人的一种生活艺术,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并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和表达方式!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