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竿子:索罗=唆啦=索伦=示=祀

 戈壁的大军 2019-06-27

竿子:索罗=唆啦=索伦==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祭神称为“示”,甲骨文中写作Т,与索罗杆、华表的形制完全一致。索罗为满语solon音写,原意就是“杆子、木桩”,满族的索罗竿,当为东夷鸟图腾柱的遗存。

关键词  索罗 唆啦 索伦 示 祀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但如果您在故宫坤宁宫漫步,可以发现其东南角,有一高杆,楠木制作,不加任何油饰,顶下有方形木质包锡的斗状物,内置五谷杂粮,专供神鸟来吃。一般人不许踩它印在地上的影子。这便是满族人所说的索罗杆。这是怎么回事呢?

索罗杆是满族家中的神物,因杆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刘兆禔《吉林纪事诗》:

植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祖百神存。

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

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索罗竿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枝衩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形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1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2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树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立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东南方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由于索罗杆是满族宅院中的“圣物”,平时人们对它也很崇敬,不得往竿座前扔倒污水污物,不得踩、坐或用脚踢踹竿座,也不能在神竿下口出污言秽语,否则便认为会被“天神”知道,遭受责罚。

索罗竿下是满族人家祭中祭天、祭祖的地方。满族祭天多在秋季举行,也有春秋各一次的。主要用意是祈祷和酬谢天神的赐福和保佑。祭祀时由主妇亲自做酒、打糕,先在竿前供糕、酒,摆空碟5个,分盛米、盐、香、水、阿穆孙(猪大油)。洗竿上锡斗,斗内原置的旧猪骨,撩到屋瓦上。由主祭的“萨满”在竿前念诵祭词,然后主祭者免冠叩首,撒米3次。以猪血涂竿子尖,取碟中物置斗内,以猪的喉骨套在竿尖上。如用树枝和秸杆作竿,则把肉捆缚在竿上。参加的族人要分食祭肉和用小米加肉末做成的“小肉饭”。村里的异姓人甚至路过的陌生人,只要在索罗竿前磕个头,就可以进院吃肉,吃得越多主人家越高兴,而且临走时不许向主人道谢,只向竿子叩头即可。因为从观念上讲,这些肉和饭是“天神”所赐,应该谢神才对。除夕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自制奶油点心。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

满族民间传说,索罗杆原是满族祖先老罕王努尔哈赤年轻时上山采蔘用的索拔棍;而民间在竿座下放的3神石,则是老罕王采蔘打猎时烧饭用的支锅石索罗竿上的肉都是用来饲喂乌鸦的,因为在民间传说中,乌鸦是曾经救过老罕王的神鸟。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捕时,跑到一棵枯树洞里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脱险逃入长白山中,立起手中挖野菜、掘人蔘的木杆祭天,并在杆子上挂些东西,让乌鸦来吃,以报乌鸦相救之恩。清朝建立后,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据考,东北各族立杆祭天在汉代已见记载。《后汉书》卷85记三韩风俗:“诸国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通典》185卷记为马韩“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苏涂有似浮屠。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两者同中有异。《魏书·礼志一》记载:“魏之先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辽金时期女真人中也有此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成种种传说。

此俗可能来源于东夷的鸟图腾柱。《太平御览·天部·相风》载[]郑玄《相风赋》:“昔之造风者,其知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乌,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风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徵,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乃构相风,因象设形。蜿盘虎以为趾,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挠,度径挺而不倾,栖神乌于竿首,候祥风之来征。”其中“栖神乌于竿首,候祥风之来征”,与立杆祭天索罗杆是一脉相承的。

有人将《太平御览》所引郑玄《相风赋》和《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所引傅玄《相风赋》对照,发现除了个别文字有异外,大体相同,认为,《太平御览》编纂时明显参考了《艺文类聚》,但由于粗疏大意,却将晋代傅玄《相风赋》张冠李戴为东汉郑玄《相风赋》。但不管怎么说,汉代就有立杆祭天的设置是肯定的,只是名字不称索罗杆,而是称“相风”罢了。史载东汉有一种测风的装置称相风铜鸟,可用来指示风向,装饰于建筑高处,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创。《三辅黄图·台榭》载: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遇风乃动。《现象玩占》一书说:凡候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于竿首作盘,上作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鸟口衔花,花施则占之。骆宾王《咏雪》: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欧洲屋顶上的候风鸡,到12世纪才始见记载,要比张衡候风铜乌的记载晚1000年。

汉代相风铜鸟也不是最早的记载,《宋书·舆服志》:“案《周礼》辩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罼、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愚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县乌之役,务察风祲,疑是秦制矣。”将相风铜鸟追溯至秦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作“伺风鸟”,云:“伺风鸟,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为恒式。”将相风铜鸟追溯至夏代;[]王嘉《拾遗记》:“帝子(少昊氏)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将相风铜鸟追溯至少昊时代。

不过,以上记载只是传说而已,未见实物。最早的考古实物是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的乐伎铜屋,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

此铜屋造型,令人联想起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在考虑安全因素的时候也考虑形式的美观。在室内装修中,他们还着意进行美化,出土的刻花木构件,马鞍形五叶纹陶块可能是室内悬挂于门框或中柱上的艺术品。居宅装饰中最突出的是竖立于屋脊上的鸟形器(也称蝶形器),它们用象牙材料制作,正面刻有鸟和太阳的纹饰,背面比较粗糙,中间凿有凹槽,顶端槽两旁有穿孔突脊用于穿引细绳把鸟形器与木棒绑扎起来,再把木棒绑扎在脊梁上,突出展现上面的“鸟”。许多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鸟形器可以和铜屋模型上的立鸟联系起来,反映古越人爱鸟、崇鸟的习俗。满族的索罗竿,当为东夷鸟图腾柱的遗存

“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还愿杆子、长竿、大竿、通天竿等。索罗为满语solon音写,原意就是“杆子、木桩”,试比较锡伯语solun/solon(木桩子)、突厥语syryq(杆子)、雅库特语suruq(杆子)。也音译作“唆啦”或“索伦”。

 中国古代祭神称为“示”。《说文》: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段注曰:“言天县象箸明以示人。圣人因以神道设教。”义证:“'三垂,日月星也’者,徐锴日:'左画为日,右画为月,中为星也。’馥按:即三辰。”又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易·贲》传文,虞翻曰:'日月星辰为天文也,历象在天成变,故以察时变矣。”

这里说了两层意思,其一,它是原始占星术用语,古人用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来预测人事的凶吉;其二,引申指暗示。许慎还从造字角度分析,示上的两横代表天,下面的三笔表示日月星。是人们通过对天体组合运行的观察来了解人事变化的方法。人事的发展变化、人间的福祥灾祸似乎确与日月星辰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且由它们预先观出某些征兆。原始占星术因此而产生。甲骨文、金文都像是竖在路边的神杆,而小篆像是在指示牌两边挂有丝巾,更像是店牌。因此,“示”的本义:祭天之杆;引申义:让人看。

“示”旁是个造字功能很强的偏旁,《说文解字》共收“示”部字共63个,如神、祇、祕、社、祏、祐、福、祿、禠、禧、祜、祥、祉、祺、褆、祯、祸、祟、禁、祲、礼、斎、禋、祭、祀、祪、祔、祡、禷、祰、祠、礿、禘、祫、祼、祓、禳、禬、禅、禖、禡、禂、禫、禓、禜、祊、祖、祝、祴、祈、祷、祗、禛、祘等;其中许多是古代的祭祀名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完全没有必要分得这么细,但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 徐锴 《说文系传》:“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也。” 所以“示”也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又曰:“祀,祭无巳也。从示,巳声。”《释诂》曰:“祀,祭也。” “祀”指祭祀,它与“示”音义具同,恐原为一字。

汉字“示”、“”的读音可能就来自阿尔泰语。甲骨文中写作Т,与索罗杆、华表的形制完全一致。丁山认为“示”的甲骨文形体象“设杆祭天”(《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所以《国语·晋语八》记载的“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中的望表也就是索伦杆,也就是甲骨文中的Т(示)殷族与满族有共同的起源,所以甲骨文中的Т(示)是索伦杆,并不值得讶异。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Email:shilantang@163.com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经作者二十年努力,《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终于横空出世。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抛开汉字书写形式,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