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松的秘密:要想身体通,每天松一松!

 身体自愈研究者 2019-06-28

一根柔软的水管,流水时非常通畅。如果用力捏住水管,水管变紧了,管内空间变小,水流就出现障碍。要想恢复水流的通畅,最好的办法是,松开那只手,让水管恢复正常。

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一说就懂,可是到了人体,换了个形式,很多人就不懂了。人体内遍布血管。血管,非常的柔软,有弹性,时刻都在运输血液。血管跟柔软的水管,并无本质不同。

毛细血管堵塞,是疾病的根源之一。毛细血管为什么会堵,有血管内的原因,也有血管外的原因。血管内的原因,是有了较大的分子,聚集在了一起。血管外的原因,是有一种力量,像捏住水管一样,将血管变紧了。能进入血管的分子,都是被允许进入的,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血管堵塞,但如果血管变紧了,那就不一样了。

当血管变紧以后,血管内空间缩小,血液流速减慢,为了维持血液正常的运输速度,高血压出现了。血管变紧以后,血液中的大分子,难以顺利通过,堵塞会慢慢形成。血管变紧以后,血管内的物质,很难渗透到血管外,营养物质在血管内聚集,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开始形成。

一切的起始,都是因为血管变紧了。血管为什么会变紧呢,那个使血管变紧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是神经,血管上遍布神经。血管有弹性,意味着它可以松弛,也可以收缩。血管什么时候收缩,什么时候松弛,是谁在发布命令,当然是我们的心和大脑,是谁在传达命令,就是血管上的神经。

当你心里有焦虑,有紧张情绪的时候,神经跟着紧张。神经紧张了,血管自然也是紧张的。当你心里真正放松下来,神经不再紧张的时候,血管自然也会跟着放松。疏通血管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松。而不是打什么扩张血管的针,或是在血管里撑一个支架。

道理很简单,但是很难做到。很多人,从年轻时,甚至从小就养成了,容易紧张的性格。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健康水平,会下降得很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紧张,已经在生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生病,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积重难返,等到发病时,再去放松心理和身体,一来很难真正做到,二来效果太慢,只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打针吃药做手术。这样的一个矛盾,很多人破解不了。因此,预防变得非常重要。

在所有的预防措施中,放松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真正的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人,那些静下来时,手指在轻微抖动的人,最需要放松。每天花点时间,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说,就是静静的坐着,让身体舒展放松。

这是从心理上去放松。也可以从身体上去放松。找个按摩师傅,或者直接请自己的家人帮忙,每天给自己松松肩膀,松松腰。凡是有较大关节的地方,气血都不容易通过,需要额外的放松。节气节气,有节的地方,气血流通就慢。每一天起床后,扭扭脖子,摆一摆肩膀,晃一晃两腰,松一松膝盖。

需要注意,虽然心理的隐性紧张,是导致血管紧绷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人是一个平衡体,从身体的设计可以看出来。最重要的大脑,处在最高的位置,刚好在两个肩膀中间,这是为了平衡,双手、双脚的设计,也是为了平衡。

身体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平衡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日常使用身体的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平衡。各种不平衡的姿势,导致了身体局部的压力不同,这压力就像是,捏住水管的那只手,让身体的气血循环,变得不通畅。

因此,时刻保持身体,有一个平衡的姿势,是让身体放松,是让身体通畅的重要方式。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并非只是一种礼仪。实际上,很多礼仪,之所以能固定下来,是因为它不仅端庄,而且对身体有好处。举个例子,弯腰鞠躬乃至磕头,都对身体有一定好处。

古人研究养生,会落实到生活中每一件事。站有站相,就研究出了站桩,坐有坐相,就研究出了打坐。即便是睡觉,也有还阳卧的姿势。这些姿势,都讲究松静平衡。意识到平衡和放松,是极重要的养生方法,那就可以在生活中常保此念,时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姿势。

心正,自然身正,身正,引导气正。气正,推动身正。身正,自然心正。上面讲放松的方法,讲了心和身,唯独没有讲气。当身体内,有充足的气时,身体自然就是一种放松状态。练过气且有一定成效的人,一定可以体会。没练过气没有气感的人,只要身体能量充足,身体自然也是放松的。其他的人,要体会这个,去观察小孩子就知道了。小孩子气足,所以身体很松。

人,只要神经、肌肉和血管,是处于紧张状态,就说明身体在工作,跟你睡觉不睡觉,关系不大。睡不好觉,睡眠质量差的人,都是在睡眠时,身体还没放松的人。身体一紧,就意味着在消耗能量。要想身体通,每天松一松。身体的硬化和紧缩,是人生病、早衰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证实,人放松时,可以减少50%的需氧量,减少30%的心脏负担,还能降低高血压。学会放松,每天坚持放松,可以消除许多疾病症状,改善许多生化指标,使身体恢复活力。如此好的养生方法,不花一分钱,也不用求助任何人,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最好的,往往都是免费的。本文由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同名!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