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画者必善书:画一手好画不易,写一手好字更难

 中土闲鹤堂 2019-06-27

中国绘画与文学的结合,中国绘画与书法的融合,是形成中国绘画传统的因素之一。

唐代张彦远在论述书法与绘画的相互关系时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必善书”。说明中国画的笔墨除象形外,讲究运用书法于绘画。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近代知名书画家石鲁进而阐明:中国画以书法为基础,就决定了笔墨问题,决定了章法问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结构,也就是造型,都要随之而变异。

石鲁书法作品


书法与绘画的结合,自汉代末蔡邕以来,到宋代文人画讲究题跋,要求既有一手好画,还要有一手好字,而且将书法(题跋)纳入画面,成为全画的结构(布局)。

蔡邕画像


文人画家工诗善书,常在作画之时吟诗写字,诠释画意,抒发性情,自然将书法融入绘画中,形成个人的特色。

苏轼以行草的笔意画木石,文同以草书写竹,杨无咎画梅干则用飞白法。文人画开了诗书画结合的先河,这种画风成为以后中国画的主张,至今仍性而不衰。

苏东坡赏梅图


善书多善画,其主要原因是书与画均系线条的韵律节奏,关键在于用笔。

作画时人物用“描”,山水用“皴”,花鸟用“勾勒”,而描、皴和勾勒,都是笔运动所成的线条。“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不兴善用铁线描.挥扫躁硬,富有阳刚之美;吴道子善用兰叶描,裁构飘逸.富有阴柔之美。寓刚健于婀娜,行婉媚于劲遒。相反相成.谐和无问,尤为上乘。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作书时,点如高山坠石,画有起止波折,中锋用笔在平面中追求立体,类似雕刻;集点画而成字,每字须有重心,各部均有安排,结构紧凑,配合适当。

中国画的技巧主要在笔法,千百年来已形成一套程式,历代画家对这种程式的运用,都有自己独特的发挥,“引书入画”即是如此。

“书画同源”、“书画相通”,是指写意画与书法的关系而言,其津要在“写”、“意”二字上,写者笔法韵致,意者意象构成,书与画都有共同的追求。

擅长“引书入画”者,其作画如写字,笔法多变,线条灵动,不拘于“以飞白写石,以八法写竹”之古训,书法讲究结构,二者的内涵天然相通。

施云翔国画山水艺术作品


做一个譬喻,一字如一人,有主体,有肢体,伸展自如,故写字亦如造像,讲究形式变化,而不囿于固定的框架。书法入画,“融合然,诉诸形象”,状物表情,其趣味自然不凡。

中国画所谓诗书画的结合,应是指内涵的相互渗透和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要是指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味,并非要给作首诗来注释,也并非要给诗配画去图解。书法入画也是指画的用笔应含书法意蕴,并非仅仅指用书法题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