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至22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与协会理事单位《藏书报》联合举办的民间古籍收藏与保护培训班在国家图书馆开班。这是协会主办的首期针对民间古籍收藏爱好者及民间古籍从业者的专题培训。 01 针对民间古籍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得以实现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指导下,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各地古籍保护工作也先后开展,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提速提质,针对馆藏单位的古籍修复人员、古籍编目、古籍保护管理等等多种内容培训相继开展,有力推动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但针对民间古籍收藏爱好者、民间古籍从业者的培训暂时还是空白。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协会副秘书长王红蕾介绍说,民间古籍收藏者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藏有珍贵古籍,当中有许多都有特色的专题收藏。但是民间古籍收藏业界整体存在对古籍的收藏保护知识不足,缺乏系统专业学习的问题。目前,馆藏单位对古籍保护人才需求日盛,相关培训也逐步开展,但未有专门针对民间古籍收藏者、古籍从业者的专业培训,随着2018年12月协会分支机构民间古籍收藏保护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这项工作变为现实。以此培训是针对民间的首次专业培训。“我们开展这样的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民间古籍收藏者通过一定平台对古籍保护有更系统的学习,回去后能指导自身的收藏、自身的古籍整理等工作。” 02 面向多层面满足多方面需求 此次培训班招生通知甫一发出,受到全国各地古籍保护从业人员和民间古籍爱好者的热情响应,协会与《藏书报》官微阅读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数千,报名踊跃。为保证学习质量和授课效果,经过认真审核和严格遴选,首批40位学员参与培训。这批学员更大多来自高校馆藏单位、与古籍相关的出版印刷机构及民间古籍收藏行业等,这也出乎了当初主办方的预料,“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社会层面的需求”。 来自湖南省档案馆的李娇健专门从事档案整理工作,首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她谈到,因为档案馆和图书馆不是一个系统,图书馆界的很多培训没有机会参与,这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档案馆中的古籍不多,也没有图书馆所藏的古籍珍贵,不太受重视,但是因为有,还是要注意保护。”尽管档案保护和古籍保护有区别,更注重档案上面的文字的留存,但不少内容是相通的,特别是对于修复的认识,古籍修复和档案修复在技法上也有互通的部分,这也是她此次来学习的目的。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尼夏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近几年参与当地的古籍普查工作,其间发现西藏的民间收藏非常丰富,“除了公藏、寺院的藏书之外,就是民间收藏了”,尼夏说,但是民间古籍收藏保护不容乐观,“主要是私人收藏的利用率很低”。“私人收藏有流动性,藏家之间有交换,也通过一些流通方式流通,流通过程使得很多珍贵古籍保护下来,所以民间收藏更灵活,最大的问题是没把这一块利用起来,这是让人担忧的。”听说此次是专门针对民间收藏群体开办的培训,尼夏特意从西藏赶来,就是想通过和老师的学习、同学的交流了解怎样让民间古籍实现共享,“探讨寻找一种提升私人收藏利用率,以及探讨民间古籍收藏的保护措施”。 首都经贸大学的马艳林老师从事古籍工作已经有三年多时间,对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自身是学习图书馆专业,但是她坦言,在从事古籍工作之前对古籍几乎没有了解,此次知道有这样的培训,非常欣喜,一方面自己有兴趣,另外一方面就是想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工作。她介绍说,首都经贸大学图书馆馆藏5万册古籍,明刻本大概22种,之前专家也对古籍进行过定级,但自己了解少,“通过学习可以知道馆藏古籍中的重点,就进而加以分类,以便把馆藏古籍了解更清楚”。
03 课程设置接地气,更注重实操 为期6天、42个课时的培训班,特地聘请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四位古籍专家,重点从中国书籍史、古籍拍卖实操、古籍收藏与市场等方面进行专业授课。培训期间,还安排了数次古籍修复实践课程,佐以典籍博物馆参观、座谈交流等活动,旨在通过面对面地聆听业界专家的专题授课,接触古籍,现场观摩和实际操作,丰富学员的古籍保护知识,培养先进的古籍保护理念,提升古籍修复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古籍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此次培训的特点就是更加突出实践性。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针对古籍的基本形态对照实物讲;针对古籍收藏讲授古籍拍卖,了解拍卖,讲授如何得书,如何看懂图录。 古籍专家、藏书家韦力谈到,看到学员的名录后,发现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来路不同”,大概有三类群体:一方面是图书馆系统的学员,一方面是社会的古籍收藏、从事古籍出版古籍保护的人员,还有就是高校一些对古籍有兴趣的人员。因此他特地调整了教学方案。既注重讲座的深入浅出,又强调教课之后的互动答疑环节。还特别从“古籍拍卖图录”谈起,讲授怎样读懂一本拍卖图录,这也让学员耳目一新。而学员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从收藏角度讲,最关心的是从哪里买书,得书的渠道,还有就是自己收藏了一些东西,希望指导一下这种收藏方法是否对。从高校馆藏角度讲,一种是关于南北方馆藏保护的不同,必要性和不必要性,第二种是馆藏单位仍旧在扩充藏书,应该怎么扩充,应该采访哪些书为合适。“如广东学员提问,我就会告诉他应该注重岭南学派,当地人文框架的馆藏,形成自己的学术构建丰富体系。”
陈红彦老师首讲书籍史时,也拿实物现身说法。翁连溪老师讲授中国古代版画、清内府刻书,他特意拿来多部藏书,现场教学,让学员亲自触摸、感受古籍,现场观摩古版画。 古籍修复基础由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朱振彬先生亲自授课,重点教授了线装、蝴蝶装等装订形式,以及如何做书套,怎样订线。朱老师谈到,此次培训的学员基本都是零基础,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一场修复课能从中午一点半上到晚上九点。学员坦言,很感激老师们的敬业,“朱老师面对我们这些对古籍修复一无所知的‘小白’非常有耐心,有方法,短短的时间就学习了很多。只是时间有些短,有些遗憾。”一位来自苏州的学员说。 “能来到国图参加首届民间古籍培训非常高兴,培训邀请了陈红彦、韦力、翁连溪、朱振彬等大家给我们授课,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既了解到了古籍收藏专业知识,也实操了一次书籍制作,理论与实践并重。另一方面,遇见了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专业人士、爱好者,我们既交流了知识,也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古籍保护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节。期待主办方策划更多更大范围的精品课程,让更多的民间古籍爱好者能得到学习机会。”来自广东南博集团的林上泉在培训结束后写下这些感言。 据了解,此次培训也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古籍收藏与保护事业的具体行动。协会副会长倪晓建在开班致辞中特别强调:按照工作计划,协会将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后续各类培训,让更多的民间古籍收藏者、古籍保护工作者如愿参与学习。 专注藏书文化19年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