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活法”

 汐钰文艺范 2019-06-27
推理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有一部小说名为《八百万种死法》,我想,人的活法也是如此。地球上的人口,以亿为计算单位,每个人都是一片不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如此说来,又何止八百万种?

  不过,抽象地说,人的活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向死而生”。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即意味着死亡。所谓生命,只不过是从摇篮到坟墓之间的一段旅程,有的人在路上的时间长一点,有的人短一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有限的时间里,产生种种念头,承受种种忧虑折磨,希望实现种种梦想,这是大多数人的活法。

  小说为人的活法提供了其他的可能。或者说,小说家丰富了活着的方式。比如在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中,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一出生就是七十岁,从七十岁开始,逐年“逆生长”,越活越年轻。最终,他从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变成了一个吸着奶瓶的婴儿。如果从他结婚的那一年算起,他和妻子的人生轨迹恰好是相反的:他将回到生命的原点,他的妻子则会走到人生的尽头。妻子在人老珠黄的时候,手中将抱着已经变成婴儿的丈夫。

  我最近还读到另一种活法,是王十月在《如果末日无期》中提供的。在这部长篇科幻小说中,主人公已经突破了生死,可以活到地老天荒,唯一的梦想,就是“求死”。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四处寻找“仙人不死之药”,渴望的正是这样一种活法。当然,正如返老还童一样,长生不老也唯有在小说家的笔下才会成为可能。

  尽管小说为人的活法打开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但归根结底,所有的活法还是“人”的活法,高尔基所说的“文学即人学”仍然是经典的论断,对人性的研究、思索和追问仍然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正如王十月所说,当《如果末日无期》的主人公终于可以去死的时候,临死之前,回望漫长的一生,他发现,能够支撑他成千上万年地活着的,还是爱。这里的“爱”,就是永远和人类相伴的情感,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离不开的人性,也是无数作家、无数作品曾乐此不疲地探讨过,未来将会被无数作家、无数作品继续探讨下去的主题。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自以为懂爱,其实对爱是不够了解的。有很多关爱,往往是“溺爱”;有很多友爱,往往是“利爱”;有很多情爱,往往是“滥爱”……爱仍然会不时地让我们迷茫、迷惑、迷乱乃至迷失。学会如何去爱,何其困难,但我们又不得不去爱,因为只有爱,才是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世界和解的唯一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