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武汉曾经两次成为首都,但时间并不长。第一次是孙权称帝以后,以武昌为首都,但随后便迁往了建业,也就是江苏南京。第二次是元朝末期陈友谅建立的汉政权,以武昌为首都。但是在陈友谅兵败以后,朱元璋吞并了这些地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在武昌定都的例子。 请注意,当时定都在武昌,而不是武汉。因为武汉三镇的规模,在明清时期才逐步成型。我们聊一下湖北的历史发展,在秦汉时期,湖南、湖北等地被划入了荆州。荆州的治所在襄阳,而不是武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地理结构来说,河南的南阳与湖北的襄阳属于一个整体。 这一地区属于盆地结构,周围是山地和丘陵,中部则是肥沃的耕地。无论是从军事防御角度,还是农耕文明发展的角度,襄阳都非常完美。至于武昌,当时还没有成型,而且经常面临长江水泛滥的困扰,彻底遏制长江水患还是明清时期的事情。此外,当时的航运技术并不发达,武昌的地理优势没有彻底发挥。从秦汉到隋唐时期,襄阳一直承担着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昌自然不会太出彩。对于北方政权来说,长安和洛阳都是绝佳的建都地点,最不济还有豫东地区的开封。但是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江南的南京,要么四川的成都。只有偏安政权才会选择成都,因此从东吴政权开始,宋、齐、梁、陈、南唐等一系列政权,都是以南京为首都。 截止宋朝统治时期,武昌仍不是一个太大的城市。那么,武昌的崛起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答案是元朝。元朝建立以后,由于疆域面积辽阔,为了加强对各个地区的管理,元朝建立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其中就包括湖广行省。由于需要管理南方很大的地区,襄阳的位置过于偏北。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长江航道逐步城市。因此,湖广行省建立以后,以武昌为省会城市。 为了防止出现水患,当时修建了各种大坝与河堤。从元朝统治时期开始,武汉三镇中的武昌基本成熟。但汉阳和汉口,成型的时间更晚。在明朝统治的中期,汉水发生了大规模的改道,汉阳和汉口正式分离,形成了武汉三镇的初期。在明朝统治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航行技术提高等刺激,汉口镇成为了四大名镇之一。 截止这个时候,仍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大武汉。在武汉三镇中,汉阳崛起的时间最晚。清朝统治的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被迫开放了自己的国门,汉口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与此同时,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开始在汉阳地区修建铁厂和军工厂。 与此同时,前后修建了三条大坝,使武汉三镇不用再担心水患的问题。随着资本的大量注入,汉阳、武昌等地的发展非常迅速。截止这个时候,大武汉才正式成型。此时已经是清朝统治的末期了,北京已经拥有了一系列的优势,而且是其他城市都无法撼动的优势。虽然在清朝灭亡的最初期,曾经出现了定都武汉的声音。但由于时局动荡,这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成为了长江五虎之一,当时出现了大上海和大武汉的说法。这说明了武汉的经济地位,但政治地位已经固定。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武汉曾经被暂时提升为直辖市。但进入50年代以后,又再次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依靠自身一系列的基础优势,再加上与时俱进的改革,武汉至今仍是中部六省最大的城市。 曾经出现了这样的段子:郑州和长沙的目标是武汉,武汉的目标是广深。由于自己成型的时间比较晚,错过了一系列机会。等武汉崛起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定,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变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仍能够保持中部第一的地位。至于会不会出现后来居上的城市(长沙、郑州、合肥),这存在太多的因素,是很大的未知数。 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会挑选相关内容,与大家慢慢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