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武双星”故事 一、“少林热”与“影武双星” 《少林寺》原班人马 1979年年初,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先生,向当时香港左翼电影的负责人建议:可以拍摄“少林”、“太极”题材的武侠片;可以到内陆来拍;应该选有真功夫的演员。 此后不久,香港左翼电影公司便来内陆拍摄了《密杀令》、《泰山屠龙》等影片,其间曾特邀内陆专业武术队予以协助。 1979年年末,“凤凰”电影公司筹拍电影《塞外夺宝》,首开邀请内陆武术专业人士正式参与武侠、功夫片拍摄的先河。北京武术队教练吴彬应邀担任该片武术指导,队员王群、严平、董洪林、王秀萍出演主要角色。其他还有安徽、陕西、浙江、上海体院等地多位武术高手和运动员参加演出。吴彬教练在片中客串了一位少林老和尚,可谓内陆武术界的“少林武僧第一人”。 北京武术队的主力队员、蝉联五届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的李连杰,未能入选《塞外夺宝》,心情十分郁闷,至今仍对此耿耿于怀。据吴彬教练日后说,“人家是要将好刀用在刀刃上”。 不久,“新联”电影公司首次拍摄《少林寺》失利,“长城”公司介入后,重整旗鼓,选定资深导演张鑫炎担纲执导。张鑫炎决意创新,全部使用专业武术人士主演该片。于是,李连杰这块“好钢”被派上了合适的用场,被确定为该片主演的不二人选。 但好事多磨,北京武术队所隶属的市级体委出于本位考虑,不同意李连杰外出拍电影。张鑫炎和“长城”总经理傅奇只好去向国务院“港澳办”求助。“港澳办”找到国家体委武术处斡旋。武术处领导张山考虑到此举对武术的积极意义,决定给予大力协助,向主管副主任徐寅生做了汇报。徐寅生同意先和傅奇见面谈一谈。 会面时,张山带去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山东武术队教练、六十年代武坛名将、螳螂拳大师于海。于海正在北京开会,因武术项目即将被取消“全运会”正式比赛资格,该运动面临走入低谷的境地,他心情十分郁闷,是被张山拉去散心的。 经过交谈,徐寅生答应傅奇派张山去找北京市体委协调放人。傅奇随即又提到扮演师父的人选,说导演看中一个人,叫于天堂。旁边的于海一惊,原来他的原名就叫于天堂。 于海并没有将这次奇遇太当回事,眼下他有自己要紧的工作——组织当年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十省市武术比赛。 张鑫炎导演、施扬平副导演赴内陆选拔武术高手出演影片《少林寺》 1980年5月,张鑫炎带副导演等一干助手再次来到内陆,开始全面挑选出演《少林寺》的武术人士。他们先到北京敲定李连杰的事,同时拜会他的教练吴彬。吴彬向他推荐了一位山东籍的武术高手,说此人很适合扮演片中的大反派王仁则。而后,张导演等转到济南,观摩了正在那里进行的武术比赛,从山东、浙江、湖南、广西、陕西等省的武术队里选中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其间,刚从宁夏武术队卸任教练的双手剑大师于承惠,正好来到省体委办事,和老队友于海相遇。于海将香港来人挑演员的事情告知,于承惠不以为然。 各地来的武术同行都想看看于承惠新编的双手剑套路,他便在当天下午以一根木棍代剑,当众做了表演。表演过后,现场反应热烈,这时,张鑫炎的副导演走上去告诉他:“我们就是来找你。”原来,吴彬教练推荐的正是于承惠,他狂放的气质和出神入化的剑术,令张鑫炎大为满意。 之后不久,张鑫炎又带人回到了他的浙江老家,在杭州市华侨饭店院内开辟场地,面向当地习武者选拔演员。拳师王新德带众徒弟前往,结果大都不中张导演的意,反而是他的一位不愿上场的弟子最终中选。这个幸运儿叫计春华,此前却十分不幸,在进入省队之后突患怪病,须发脱净,被迫退役回家待业。 张导演返港做进一步筛选,一走几个月。入夏,“凤凰”公司的《塞外夺宝》剧组来浙江拍外景,计春华与他的发小王立平被挑去跑龙套,在天目山国清寺内得到前来视察的张山亲口通知,要他立即赶赴河南参演《少林寺》。 计春华来到河南郑州,在中州宾馆,见到了十多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武术教练和冠亚军级运动员,分别是北京李连杰;山东于海、于承惠、孙建魁、刘怀良、杜传扬、崔志强、孙胜军;浙江胡坚强、边立长、方平、陈国安、董文成、沈建军;湖南潘青福、汪国义、蒋洪波;广西苏菲、潘汉光;陕西寻峰。影片开拍后,因顶替受伤的京剧演员张少春,北京队王珏经李连杰推荐,也加入了这支队伍。这些武林高手日后绝大多数涉足影视,是所谓“影武双星”中的第一批。 “影武双星”一词的由来在电影《少林寺》轰动海内外之后。当时先有“武星”的称谓,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李连杰拍的专题短片,就叫《武星李连杰》。当这些武术精英主演过多部港产、中港合拍和国产功夫片之后,知名度和影响力已不在电影明星之下,于是媒体使用了这个词汇,一度风靡全国。 李连杰等参演功夫电影的成功,打开了专业武术界封闭的大门,一时间,具有“真功夫”的武术人士上银幕,成为一时之尚。国内武术比赛的各项冠亚季军、身怀绝技的名将高手,充当功夫片主演者不胜枚举;河北、江苏、陕西、四川、河南、福建等省甚至全队出动,大显其能。 云南队教练何福生 陕西队教练马振邦 四川队教练邓昌立 广西队教练周树生 宁夏队教练王新武 彭贵州 武林前辈及著名教头,如何福生、李青山、马振邦、庞林太、邓昌立、周树生、徐学义、徐学礼、张克俭、徐其成、臧治国、丁金友、马春山、邱方俭、王新武、解克娟、陈坚、张续成、彭贵州等等,都曾在摄影机前展露身手。民间的武术拳师,如韩志凯、韩海华、历志伟、贾宝德、邹佩宏等,也都是影坛常客。 上海体院孙根发 沧州民间拳师韩志凯 武林“猴王”熊长贵 1985年,国家体委开始限制专业武术队及现役运动员参加电影拍摄,这股风潮的势头才渐渐减弱,但我们仍然能够在银屏上看到很多武术高手的身影。一来,有些影片是在这之前拍摄的;二来,很多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院教师、民间拳师等不在限制之列。 曾参演《少林寺》的李连杰、胡坚强、于海等经上级批准,已经与香港“银都”公司(“长城”、“凤凰”、“新联”合并而成的机构)签订了合同,虽身在体制内,却依然能够不断演出新作。在海外,这支队伍有着强劲的市场号召力,被港台媒体冠以“《少林寺》原班人马”的称号。1984年,在张鑫炎的率领下,他们再接再厉,又以《少林小子》一片创造佳绩,赢得了“甫一出手,必属佳品”的美誉。 在此期间,这支队伍还曾作为中国政府手中的一张王牌,被运用于意在“统战”的海外合作与文化交流中——与右翼背景的香港“邵氏”公司合拍功夫巨片《南北少林》。 《南北少林》的导演刘家良与主演李连杰 计春华与前来参加《南北少林》拍摄的广西武术队员熊欣欣 影片《南北少林》,由“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先生钦点麾下著名功夫片大导演刘家良担纲执导,由其手下“刘家班”任武术指导。国内方面为显诚意,几乎无偿提供各种拍摄用资源,包括各地最优秀的戏剧团、歌舞团、杂技团;故宫、太庙、长城、少林寺、潭柘寺、戒台寺、桂林山水等外景地;还有数十位武术名将、最出色的戏剧武生等。而派出全体“《少林寺》原班人马”领衔主演,则突出强调了合作间至关重要的对等性。 少林热 《少林寺》的成功,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空前绝后的“武术热”,表现在功夫片方面,最为显著的是“少林热”,即蜂拥拍摄少林寺题材的影片。 首先跟风的是曾在福建拍摄过功夫片《忍无可忍》的香港片商杨吉爻。他本来打算到河南拍一部名为《杂技之鹰红娘子》的影片,见形势有变,立刻改头换面,在片中加入少林寺的内容,并更名为《少林寺弟子》。 导演杨吉爻夫妇及其在内陆拍摄的功夫片《少林寺弟子》《绝处逢生》 河南省为该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开封相国寺、龙庭、少林寺常住院、龙门石窟、巩县宋陵等都为杨敞开了大门。豫剧演员金宏、李冰担任男女主演,省内武术高手则全面出动,充当配角或武行,其中包括刀术冠军聂建国,武术名将马春山、王健等。此外还请来陕西崔毅山东邱方俭等武术名将加入。由邱方俭担任武打设计并饰演大反派。 因主演《少林寺》而走红的豫剧刀马旦丁岚,饰演方丈的张剑文、僧值阎涤华,也被拉入剧组,以制造该片是前作续篇的噱头。 《少林寺》的编剧之一薛后也不甘人后,他利用手头尚未使用过的资料,创作了一部新作《少林童子功》,并自任该片的导演,带人再入河南,组班开拍。他选用的演员都是武术界后起之秀,有陕西张龙、湖南王丽莎。邱方俭再次担任武打设计并饰反派。邱方俭曾与于承惠一道,为电视剧《武松》设计武打动作,对这项工作兴趣浓厚,屡经历练,本来大有前途,却不料天不予取,后来竟遭车祸故去。 在此前后,中港合拍的功夫片中即便不以“少林”为名,也少不了相关内容。西影厂与香港“联华”合作的《太极神功》中,虽然主要表现太极拳,但仍加入了少林高人相助、少林武僧摆阵的桥段。主演该片的影武双星有曾在《塞外夺宝》中露脸的陕西郭良,全国八卦掌冠军李海霞,陕西队楚志宏、高仙萍,以及高西安等。高西安先生后来赴美开馆授武,曾在《卧虎藏龙》一片中饰演保镖刘泰保。 高西安先生 这期间,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在内陆走红,导演徐小明名声鹊起。香港“嘉民”公司邀请他担任与内陆福建电影制片厂合作的功夫片《木棉袈裟》的导演。 徐小明与武术指导吴杰强、李连杰、黄秋燕 《木棉袈裟》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不亚于《南北少林》,名山大川、塞外草原、武林圣地、名胜古迹,皆入囊中;武林高手、武生魁首、马术英豪、特技勇士,群英荟萃。最值得称道还是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作家参与创作,大画家范增还为影片绘制了片头背景。 该片的主演都是武坛一时之彦,如女主演林秋萍,貌美如花,曾获得多届全国武术比赛女子太极拳冠军,有“太极之花”的美誉,饰演其姐妹的高佳敏、吴秋花、陈沁也都各有绝技。上海武术队丁金友写弟子王华,在片中饰演了重要角色。王华日后一度非常了得,曾主演电影《销魂刀》、《大刀王五》等,并以在电视剧《一代枭雄》中饰演马永贞名闻遐迩。 在该片中担纲第一主演的是河北武术名将徐向东,他是李连杰退役之后的1980年度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擅长鹰爪拳、枪术、剑术和醉剑。在武坛上有“鹰爪王”的称号。在参加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南太平洋诸国归来途中,他在香港表演鹰爪拳,被前去观摩的导演徐小明看中,大加赞赏,从而埋下了日后合作的种子。 徐小明在筹拍过程中,就提出要使用徐向东出演《木棉袈裟》的男一号。但他作为河北队一号主力,即将参加全运会比赛,难以脱身。徐小明坚持己见,不予放弃,福影厂领导只好迎难北上,先说服省里有关部门,再通过他们说通武术队,终于如愿以偿。徐向东当时正在准备高考,因此未能百分之百地投入演出,但他的天生素质和武功造诣,最终还是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与《少林寺》的威武雄壮、《木棉袈裟》的慷慨豪情不同,在“少林热”中涌现出来的另一部堪称精品的影片《少林俗家弟子》,所表现更多的是愉悦温馨的情感和阳光励志的感召。 因影片定位为带有喜剧色彩的功夫片,所以导演华山没有选择外表坚挺昂扬、冷峻英武的演员主演,而是瞄上了眉毛有些八字形、形象充满喜感的范冬雨。其他配角也各有特色,有一脸敦厚憨直的浙江大力士、“中国斗牛士”韩海华;看上去木讷迟钝的浙江习武者贾宝德;滑稽灵活的武丑李小舟,和双目锐利、卖酷耍狠的北京体院教师王赤等。 范冬雨曾与李连杰、王珏等同在北京武术队吴彬教练门下习武,王赤是贵州省武术运动员出身,二人加入剧组后,与香港来的武术指导龃龉不断,最后取而代之。这一走马换将的结果,是让观众在银幕上欣赏到了中国北方传统武术的典型代表——戳脚翻子——凌厉的实战风采。 范冬雨日后因在电视剧《一代枭雄》中成功塑造“小山东”一角名声大噪,其实生活中的他严肃认真、坐言起行,敢为人先,曾发起组建国内第一支影视特技表演队,并与王赤一道主演了以这支队伍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神龙特技队》。 “少林热”期间,功夫片银幕上充斥着各种身份的少林子弟,最初是“小子”,后来是“俗家弟子”,再后来还出现了“女僧”。这些人物大部分出自虚构,极个别的附会真实背景。 如《绝处逢生》中的主人公,便是清朝大将军年羹尧的儿子,因父亲惨遭雍正残害而上少林学艺。该片导演杨吉爻,主要演员中有曾主演过《少林寺弟子》的崔毅、李冰,还有在《太极神功》中便保护过年家后代的郭良等。 “邵氏”功夫明星罗烈这时也主动卷入这股热潮,带人到广东拍摄影片《南岭传奇》。该片与其他最大的不同是,主人公有着真实的原型,即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禅宗六祖惠能。最初,该片就叫《少林禅宗六祖》,后因受到国内佛教界反对,不得已改名。 曾任北京武术队第三任队长的孙建明应邀担纲主演,他的形象消瘦俊朗、文质彬彬,披上袈裟很有宗师的气派。对于罗烈以及当时担任副导演而在日后成长为国际知名导演的唐季礼,孙建明并不熟悉,他更希望合作的是成龙的师弟、在片中任武术指导的元彬。 元彬在指导于承惠、计春华拍打戏 多年后,元彬曾对友人说起他,认为他的剑术比李连杰更好。孙建明以往主演过多部国产片,此次在香港专业人士指导下,他的精湛武功确实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另一部表现真实历史人物的少林功夫片,是由徐向东主演的《少林达摩》。此时的徐向东已经大学毕业,曾经甚嚣尘上的“少林热”也进入了尾声。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少林热”便开始渐趋冷却。引领潮头的“《少林寺》原班人马”自《南北少林》拍竣即兵分两路,改弦易辙。李连杰另组班底,自导自演《无敌小子》;张鑫炎率领余部到西北去拍《黄河大侠》。 影片《黄河大侠》中没有关于少林的内容,但因为主创一班人,该片亦可视为“少林热”中的再创巅峰之作,同时也是其收官之作。导演张鑫炎此次将一直饰演反派的于承惠推上了一号男主角的位置,选中清纯灵秀的舞蹈演员淳于珊珊出演男二号,其他补充的新血还有靳德茂、赵志刚、熊欣欣等。原班人马中的计春华戏份仍较重,而于海、胡坚强、孙建魁、刘怀良等,则主要负责武打动作设计,同时饰演次要配角。 影片在武打动作上主要以突出表现于承惠的双手剑术为主,风格较以往大异其趣。于承惠与同伴事先确定的设计目标是“十年内无人超越”,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而他所塑造的大侠形象,伟岸、沉峻、威猛,仁勇兼具;所施展的剑法凌厉、奇诡、洒脱,出神入化,在银幕上可谓绝无仅有。 《黄河大侠》是“《少林寺》原班人马”最后的一次集中献艺,此后不久,其成员便各奔东西,有的回归武术,有的改行创业,有继续从事演艺。而当时沿着他们所开辟的道路走入光影世界的“影武双星”们,后来的去向也大抵如此,如今都各有成就。 计春华、徐向东、王赤与京剧演员出身的功夫明星董志华近照 二、另一类“影武双星” 功夫电影类型的诞生,为习武者提供了发挥才能、展示功夫的广阔天地。而这种“才能”与“功夫”并非仅指“武术”而言,戏曲演员的“武功”同样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他们是凭借自己的“武功”在银幕上表现“武术”。事实上,在香港功夫影坛上,学戏曲出身的演员从来都占据着大半壁江山。 后排右一为王光权先生 功夫片进入内陆后,戏曲演员首先涉足其中,香港“新联”公司最初拍摄《少林寺》时,便使用河南省京剧团的武生充当主演;张鑫炎重起炉灶后,仍保留了其中一些人,如饰演李世民的王光权。 《少林寺》的成功引发了功夫片的拍摄热潮,很多影片虽大量使用国内武术专业人士参演,但也有一些戏曲演员应邀加入,而且大都是当时舞台上的一流名角。可以说,这些人同样属于能演擅打的“影武双星”。 徐小明拍摄《木棉袈裟》时,便邀请了北京的两位顶级京剧武生,在片中饰演反派,一为“梅花奖”得主俞大陆,一为风雷京剧团台柱于荣光。俞大陆后来曾出演长影功夫片《峡江疑影》,与武术冠军孙建明、王建军等刀枪相见,气势和功架甚是不俗。 后来,有一部剧名为《康德第一保镖》国产电视剧甚为轰动,其主演也是一位东北的优秀京剧演员,叫张继波。印象中他在走上大银幕之后没演过什么好人,如《花翎飞盗》中的飞盗、《复仇大世界》里的打手头目。与他对阵的男主人公也是京剧同行,前者是高牧坤,后者是徐小健。 看过样板戏电影《杜鹃山》的观众,或许还记得戏中那个牺牲的赤卫队员田大江,他的一段舞棍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他的扮演者就是高牧坤。顺便说一句,《杜鹃山》里有不少打斗表演,为了追求逼真感,放弃了传统程式化的交手,而采取武术对练的形式,如大刀破双枪、空手入白刃、三人对拳等。高牧坤很可能在那时便接受过真正的武术训练。 另一部样板戏《平原作战》的主角、著名短打武生李刚,也曾在功夫片中出演。那是一部由北影李文化导演,北京武术队第二任队长、“影武双星”中的佼佼者之一王群主演的影片,片名《无敌鸳鸯腿》。王群的腿功在武术运动员中已算出色,他在该片中有意模仿李小龙的表演风格,一串连环腿的效果十分震撼。李刚饰演他的师父,论腿的柔韧、踢的流畅,显然略高一筹,当然,力度上要差一些。 戏曲演员在影视中成绩最为突出的自然非于荣光莫属,如今他是武侠片和时装动作片明星,以形象俊伟、身手敏捷著称,而最初崭露头角依靠的却是几部硬桥硬马的功夫片。 于荣光宗杨小楼一派,工大武生,年纪轻轻便在剧团里挑大梁,获奖无数,拥趸众多。被徐小明选中出演《木棉袈裟》时,他并未想到会从此改弦更张,直到看过该片首映,才真正对影视表演感兴趣。正式下海之前,他一边参加团里的演出,一边抽暇出演功夫片,先后主演了《海市蜃楼》、《阮氏三雄》、《东瀛游侠》、《联手警探》和《血泪情仇》等。其中由李文化导演的《血泪情仇》,既表现了他的拳脚功夫,也展示了他的舞台绝技,果然出类拔萃、艺冠群英。 八十年代中期,“邵氏”著名大导演、如今人称“武侠大宗师”的张彻先生,意图再造辉煌,进入内陆,从中国京剧院挖掘了几名年轻武生演员,包括徐小健、董志华、杜玉明、贾永泉、王响伟、穆立新、骆焕友,主演自己的新片《大上海1937》。 如果说前述几位在登上大银幕前都已是功名成就的戏曲界中坚,那么这批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则属于后起之秀。其中董志华的功夫,被其同伴公认最为出色,他腾得远、跳得高、脆快干爽、利落之极,格斗表演颇具实战凌厉。他主演的短打武生折子戏《三岔口》、《挡马》、《武松打店》等在业界和观众中都有很高声誉,后来被张彻摄入他的电影《西安杀戮》中,可与《血色情仇》里于荣光的长靠武生戏平分秋色。 徐小健一副阳光少年模样,青春勃发,在这一班人中外形最帅,因而日后为国内电影导演青睐,主演了《复仇大世界》、《新仇旧恨》等多部电影。其他几位也各有特色。在《大上海1937》中,杜玉明的“上海大亨”似模象样;穆立新的舞蹈少年天真活泼;骆焕友的“和尚”保镖滑稽可笑;贾永泉的“猴子”保镖矫健凶悍;王响伟的“长衫”保镖气度不凡,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经历长期的戏曲武功训练,各个造型英武、身手矫捷。 张彻在其数十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推出或捧红过几代武侠、功夫明星,人们将这些人称作他的弟子,算起来董志华、徐小健等应该属第六代,也是关门弟子。范冬雨因担任过《大上海1937》的武术指导,也在其列。张彻用这批年轻弟子连续拍摄了《过江龙》、《西安杀戮》、《西行平妖》、《神通》等多部影片,其间也吸收了一些新鲜血液,如著名武生周龙和曾在《黄飞鸿之王者之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陈继铭等。 顺带提一下,因张彻在拍摄《大上海1937》时,邀请了香港神风特技队参与片中的惊险动作表演,使得上海、北京等地前来参演的武行大受启发。这些武行中有武术、体操运动员和戏曲演员,本来是想通过拍片见见世面、顺带挣些外快,见此情形不禁也产生了组建队伍、专业从事的念头。不久,范冬雨等人便在北京牵头成立了“神龙特技队”,上海也有人如法炮制。 几年后,其他各地又陆续涌现出了一批专事影视特技与武行表演的人员,如今在电视剧领域里十分活跃的动作导演赵箭、国建勇、陈咏歌等人,都在其中。在此之前,他们大多是戏曲界的优秀演员。 陈永歌导演(代表作:电视剧版《铁道游击队》)近照 “影武双星”还有很多,待下一篇《 八十年代的武打片》中继续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