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将一份亮丽的旅游出行数据单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9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实现旅游收入478.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引人关注的一项数据是,红色主题类景区在线购票量同比增长55.2%。在缅怀祭扫与赏花踏青出行叠加效应下,众多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再创新高。各地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抗战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纷纷开展清明主题活动,游客在参观红色景区、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家国情怀进一步升华。 人们常说,旅游的意义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看过了多少景色,而在于有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多少次成就了全新的自己。与其他旅游样式相比,红色旅游集参观、体验、学习和教育于一体,除经济属性外,其政治和社会属性突出,在增强国家和政党认同、革命精神鼓舞、优良传统继承等精神文化层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是一场在潜移默化中为旅游者的身心补充责任感、使命感、爱国情操等营养元素的特殊旅游活动。大幅增长的红色旅游数据已经说明,广大游客需要更多诉诸精神、充满文化意义的旅游品种。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身就极具故事性、精神文化价值的红色旅游,理应成为当地的知名旅游品牌,并且不断增强红色遗迹、红色景区的带动作用,密切与区域内所拥有的民俗游、山水风光游的协同关系,推动当地全域旅游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知道,除少数几个广为人知的红色革命圣地之外,拥有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多数都位于相对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且其红色资源的外界知晓率并不高。而运用开发好这些极具IP价值的资源,提升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对外可以树起区域发展的代表性旗帜,对内可以凝聚干劲,带动当地多种类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彰显红色品牌影响力,除进一步高扬红色旅游旗帜外,应当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效应。比如,需要把目前传统的“讲解—参观”式游览引向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体验,并将红色旅游与影视演艺、民俗风情、绿水青山相结合,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同时,积极借助媒体及网络空间,开展好线上线下的品牌营销工作,增强影响力及其与当代生活的黏合度。在与其他景区的融合上,要着力改变“红色资源多、具体产业少”的现状,通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拓展基于红色文化的旅游产业链条,着力形成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的局面,助推全域旅游建设。 红色旅游资源绝不仅仅是沉睡在博物馆、纪念馆里的文字和实物,更有能力成为统领具有革命文物且相对偏远的市区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旗帜,在与当地非遗、民俗、山水资源的融合中,不断完善文旅服务体系、壮大旅游市场,彰显“红色”凝聚力和带动力。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红色之旅革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