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文学中永恒地奔跑:侯德云小小说创作论(黄棋  刘天平)

 永州一村夫 2019-06-27

    有人说,侯德云是一个作家,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使他已经具备成为一个作家足够资本;有人说,侯德云是个文学评论家,个性化与系统化的小小说理论已经使他拥有了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某种特性;可是作家也好,评论家也罢,在侯德云的心里,侯德云仅仅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过去是,现在也是,也许将来还是。在文学的领域里,他从不曾停止过奔跑的步伐。

    一、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是侯德云文学创作的起点。在他的文学观念中,没有绝对的天才,没有上帝的偏爱,他只能默默地阅读,静静地学习。他的每一份成长与创作的经历中都与阅读紧紧相连。他曾说过:“在我的文学旅程中,每时每刻都得益于阅读的滋养。”在阅读中他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成长,慢慢地懂得了自己应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追求。阅读就好象侯德云一生至爱的恋人,虽然她不小心也会犯错,也会深深地伤害他的心,侯德云依然会那样深爱着阅读。一种由阅读时的盲目性无目的性向后来阅读的计划性转变,使他正在慢慢地寻找着更适合自己的文学之路。无论在这条自己深爱的路上能走多远,阅读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伴随他走过人生的每一段历程。

    1995年,是一个值得侯德云用生命去铭记的春天,就是在那一年,他把自己写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小小说的创作之中去。也是在那一年,他以《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很幸运地敲开了《小小说选刊》的大门,而且得到了杨晓敏先生的青睐”。世界上的路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条都适合自己。侯德云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终于找到了一条真正能让自己纵情奔跑的文学之路。

    找对了方向,并不代表通向成功的路就可以宽敞无阻。在小小说的创作之中,他也有着许多的困惑与障碍。有时候,他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小小说写作的迷宫,他不想后退,却又找不到出口。在不断的徘徊中,他在用信念在支撑着自己的梦想。在小小说创作与评论的文学路上,他也会害怕,也会有挫折,也会有失落与伤感。然而他不会退缩,对于一切他都是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1997年,对于侯德云来说那又是一个无法忘怀的春天。如果说,《W的喜剧》是侯德云小小说的一种尝试,《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是其作品的一个正式起点,那么1997年的《侯德云小小说10题》便是他创作的一种起飞。那份意外的惊喜让一直的困惑与压抑,在那一刻得于最充分的释放。已经忘了多少次灯下的不眠,已经忘了多少次苦苦的思索,他一直都在付出着,也在收获着。无所谓悔与不悔,值与不值,他只是一直做着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些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侯德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阅读无限热爱对创作无限坚持,让文学在这他的身上有了一份独特的色彩与光亮。阅读给了他无限的智慧与灵性,而创作又促使他想不断地去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侯德云的创作,就没有了追赶梦想的理由与资本,是阅读给了侯德云起飞的翅膀。以致他后来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历程时曾深情地说:“我在创作途中的每一个转折,都得益于阅读的指导。”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他,在离自己心目中“真正作家”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近。

    二、多彩的文学创作

    在侯德云的作品之中,他更象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文字展示着文学的魅力。他用文学那支神奇的笔,把自已的作品描绘出最为鲜艳的色彩。特别在他的小小说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点。

    首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侯德云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他的创作中有着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以乡村作为背景的。侯德云在与e生代作家“天马行空”对话中曾说过:“我大概能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乡土作家。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生命之初的这一段经历,决定了我只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写作者。”那份童年挥之不去的乡村记忆,让他不知不觉总把自己的思想向着那个童年情感靠近,乡土情怀如同他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动,贯穿于每一个作品生命的始终。

    侯德云善于对乡村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设置与加工,使这些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与艺术审美价值。在《还钱》这一作品中他把正常的事件通过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出来,再结合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和精妙的细节描写,让平静的乡村有了不平静的生活波澜,也让作品有了相当的审美厚度。这些作品中的事件都是结合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智慧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加工,在浓厚的乡村气息背后呈现出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再现与反思。

    其次,侯德云作品透露出一种对人劣根性的探讨。他的作品在人物反常的矛盾冲突与独特的情节构造中,人性底层的自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给人性带来的强烈冲击,造成了人物变态的心理特征与畸型的行为,就如同王晓峰在《“墨痕断处是江流”——《手很白》序言》中写到的:“他好像是一个生活偷窥者,时时在窥视着世态人心,并以此度量着人性的深度。”

    侯德云笔下的亲情充满了温馨与感动。如他的《谁能注视我一生》描写的是一个普通而又感人母亲的形象,虽然整篇文章的格调有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儿女对母亲的怀念与热爱。而他作品中的爱情则如同一幅悲情的油画,丰富多彩却也充满着伤感。人物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小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让其在描写情感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那就是情感的抽象能通过小小说具体的人物特点与叙事方式表现出来,能让这种情感更为直观和鲜明。

    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侯德云作品中显现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在他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无论这种人物的塑造怎么样,他们都在代表着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创作艺术与智慧,用宗利华的话来讲是:“侯德云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充满温情充满悲悯充满智慧也充满讽刺揶揄地给我们勾画这一系列形象。”

    再次,是侯德云创作中多种文体的融合。诗的精妙、散文的轻灵、杂文的深刻、随笔的坦然、评论的犀利就好象精灵一样,在他的小小说作品中不断地穿梭。宗利华谈到侯德云作品时曾说:“小小说里有散文化,散文里面有故事情节,批评性文字洋溢着诗意。”在他的作品《田园诗》中,语言就充满了诗的特征,洒脱与轻妙撒落在整篇作品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整个故事都是处于一个浓浓的诗性意境之中,甚至于文中的人物都充满了古典的味道,让人遗忘了自己到底是在读小说还是读诗。

    除了小小说创作之外,小小说评论也是侯德云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侯德云对小小说的犀利眼光以及深刻独到的思想已经足以让他在小小说评论界成为一道明亮的风景。

    三、荣誉与争议

    上天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你有着多少的付出,就有着多少的收获。在文学的路上,侯德云一直都在奔跑着,他的勤奋与努力终于让自己的创作之树开出许多美丽的花儿: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多达千余篇。这些成果也给他带来许多的荣誉。

    侯德云在荣誉面前保持着自己的理智和淡然。一个个响亮的名称就如同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把侯德云全身套上让人崇敬的光芒,在许多人的眼里,他有着让自己骄傲的资本。但侯德云并没有让自身的光芒模糊了双眼,在悦耳赞美声前,他一直都不想说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比较而言,他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只是一种对文学的喜爱与追求,让他一直都在阅读与创作的路上奔跑,而荣誉只是他在这条路上一不小心捡到的小宝贝。他一直只是把这些宝贝当成自己的激励,当成自己奔跑路上的一个足迹,并不是这路上的全部。文学是一个人的事情,曾经他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身边拥挤着上百万人,却感到孤单。我渴望倾诉,却没有听众。”现在他终于能在“喧闹的尘埃中”寻找到了那片“可以获取营养的绿叶”,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拥有读者,能拥有创作的快感,这才是他最大的收获。

    关于评价,有着多少赞扬就有着多少批评。过多的农村题材的作品让人们对其创作题材提出了质疑。当所有的批评如荣誉一样不期而至时,更多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除了依然不断地进行阅读和学习,除了依然不断地提高与改进,他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做什么或者说还能做点什么。他并不能奢求自己在创作中不出任何的错误,更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读者都能给予你肯定的赞美之声。小小说上的优异表现,使他集合了读者的万千宠爱,也背负了太多的本不应该属于他的嘘声。他明白,侯德云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会完美。当选择了以自己的思想去走这条文学之路,他就为任何的情况任何的选择作好了准备。其实,他一直都想再一次提醒人们:“站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说,自己至今仍然不是一个作家,而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在所有的批评与赞美面前,侯德云明白自己在慢慢学会了坦然与成熟。他用一只眼睛温情地观看着小小说世界云卷云舒的同时,也用另一只眼睛冷峻地看着小小说世界中的喧哗与躁动。直到曾经的倔强变成今天的执著,直到曾经的困惑变成今天的理智。你可以不热爱侯德云,但你不得不去尊重侯德云。无论你是否欣赏他,有一点你都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的勤奋与努力。努力地阅读,努力地创作,努力地学习,他并不是想让所有批评的人闭嘴,而是想让他们知道:“看,我在努力着,也在进步着。”生命太短,而文学的路又太远,没有人能意料自己能走多久,这条路有多少崎岖,多少坷途,能做的只是有限的路程里留下更多厚实的脚印。梦想的路没有终点,有的只是过程,当他走过一个驿站的时候,就站在了另一个驿站的起点之上。用侯德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也许,我的一生都是这样,走在路上,走在文学的路上,走在小小说的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