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在山西吕梁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吕梁市委常委、吕梁军分区政委张选将一面写着“讴歌民族精神、播撒中华文明”的锦旗代交到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秘书长段晓飞的手中。 谁曾想到,这面锦旗背后竟是一段传承两代人,跨越70年的寻亲故事。 今年3月下旬,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张香平,从临县开车3个多小时到太原南站,他要接两位特殊的客人。候车室里,50岁的张香平总忍不住一次次拿起手机询问,“到哪儿了……现在到哪里了”。 不一会儿,从河北过来的曹光桐和他老伴儿于培军刚从站口出来,张香平一眼就看见了。 曹光桐老人今年75岁,是河北沧县崔尔庄镇邹庄头村人,这一次他是专为他哥哥来的。76年前,曹光桐老人的哥哥曹光耀在河北沧县入伍,抗战即将胜利时,跟着部队到了晋绥军区任第七旅排长。 谁也没有料到,第二年春天在临县和方山交界处,曹光耀所在部队与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为掩护战友,时年仅20岁的曹光耀在战斗中中弹,转移后方途中不幸牺牲。由于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加上日寇随时可能侵犯,当时已经牺牲的曹光耀被战友和当地村民掩埋在了附近的山坡上。 这段战争时期的往事,被隐秘地封存在70多年的岁月长河里。 如今旧事重提,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到已经逝去多年的亲人,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张香平。张香平从2016年开始,作为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多方寻找吕梁山上的烈士遗骸,可以说是费尽了周折。3年来他查阅军史、县志,跑遍吕梁山附近曾经发生重要战役的村庄、走访了多位年事已高的老红军。 今年3月,张香平在临县大禹乡树家山走访时,有位好心的老人提供了大禹乡马蕊坡村一位烈士的线索,线索很简短,“叫曹光耀,河北籍,是位连长”。 得到线索当天,张香平就开车来到马蕊坡村,一家一户寻找可能知道曹光耀烈士信息的村民,在拜访村中86岁的刘兴福老人时,得到一条重要线索: “几十年前在马蕊坡村头不远,曾经有过一个烈士墓,墓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烈士的名字就叫曹光耀”。老人还隐约记得,曹烈士好像是河北沧县人。 得到这条线索后,张香平兴奋的一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张香平一边把这条重要信息上传到中华英烈网,请网友帮忙寻找烈士亲属,一边再次赶到马蕊坡村寻找更多线索。村里90岁的李云长老人和81岁的李云新老人是当年那场战斗的知情者,据两位老人讲,当年曹光耀烈士牺牲后,墓前的确有一块写着烈士信息的木牌,但由于年代久远,木牌腐烂,这件事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张香平把3位老人领到一起,经过相互印证,基本确定了马蕊坡村头的烈士遗骸就是当年河北沧县籍的曹光耀。 中华英烈网上没有传来烈士亲属的消息,张香平只能托朋友联系河北沧州民政局,希望在当地能寻找到一些线索。 经过工作人员查询,在沧州民政局烈士信息库里,的确有一条名为曹光耀烈士的牺牲信息。民政局又联系上派出所,终于找到了曹光耀烈士的哥哥曹光桐老人的电话和地址,老人已经75岁。 张香平清楚地记得,3月23号那天下午,他亲自给曹光桐老人打电话,当时曹光桐老人还没等听完张香平把所有经过说完,就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我家哥哥就叫曹光耀”。 事实上,曹家人寻找曹光耀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曹光耀牺牲后不久,曹家的老父亲就推着一辆铁轱辘车,往返河北山西寻找自己的大儿子。“往返3个月啊,来的时候烙了一大摞饼,回去的时候都吃光了,人也没找着,几乎是要着饭回去的”,曹光桐的老伴于培军说。 两天后,两位老人从天津的儿子家里赶来山西和哥哥“团圆”。在太原南站,张香平一身军装和两位已是满眼泪花的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为了让烈士“回家”,安息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张香平和吕梁临县大禹乡马蕊坡村村民将曹光耀烈士的遗骸迁出,在村里临时搭起了灵棚。“我们找了你一辈子,老父亲也找了你一辈子没找着,不知道你牺牲在这个地方,让我们去哪里找你啊”,于培军老人红了眼眶。 两位老人又来到曹光耀烈士曾经的安葬处悼念,曹光桐紧握着张香平的手说,“香平啊,要不是你们,我大哥就永远躺在这里了,没有人知道,我感激不尽,可我的老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离开时,曹光桐老人捧了一捧墓前的黄土,用红色袋子包好,紧紧攥在自己手上。 3月31号,清明节前夕,曹光耀烈士和其他25位无名烈士的遗骸正式迁入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他们将与655名曾经在晋绥解放区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一起在这里长眠。 陵园外,黑茶山鸟儿盘旋,湫水河静静流淌。 第二天,张香平背上背包,再次上路。属于他的路,还没有走完。 (焦搏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