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超:安阳曹操墓及汉代墓葬考古

 闻道山人 2019-06-28

这对于我们考古学界来说非常的出乎意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学术讨论性的问题,结果竟变成对政府公信力和考古学学术公信力质疑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考古学的一些发现非常感兴趣,但对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发掘过程是很陌生的。

很多考古学的书都非常专业。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都说考古学的报告看不懂。所以,我们不能够要求社会公众去理解考古学,那是我们考古学界普及工作做得不太好。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考古研究的具体情况。结合考古学界这几十年所做的关于汉代墓葬的考古工作,给大家说一下,考古学界是怎样来看这个曹操墓的?以及怎样判定这个曹操墓的?

一、考古研究的具体情况

考古学跟其他的社会科学有点不一样,台湾原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先生,曾经给当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组写过两句话,说搞考古的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个可能不太工整,但是就正好说出了搞考古的人的工作重点,动手动脚到处去找东西。找什么呢?找古代的物质遗存。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里有一门学问叫金石学,以前有些学者认为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的考古学研究完全来自西方,用它的学术体系,它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这种现代科学。当然这种说法都有些偏颇。从中国考古学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能看到传承,中国古代学术中有个传统,尊重古代文化,尊重古代文明。

考古学主要的侧重点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上,利用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遗迹,去研究和说明古代社会。这时候我们就比较侧重于一些从西方学术系统里引进来的科学手段。比如,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所以,中国考古学是一个包含了传统的文化研究。除了传统,又采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手段,是一门兼括文理古今,以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探索古代人类社会作为根本任务的一个社会科学学科。

很多人一提起考古学就是挖墓的,甚至把它和文物鉴定,甚至和盗墓贼联络在一起。这实际上是有偏颇的。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古代遗迹和古代遗址。考古研究的很多工作队几十年都是在做遗址的发掘调查和研究,比如,陕西西安的唐长安城、汉长安城、河南洛阳的汉魏故城,这样的大遗址工作我们做得很多,这正好跟我们国家近代以来的建设情况有关。

我们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建设现代工业的,向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最近三十几年中,城市化的进程非常快,大规模的开发涉及到很多地下的遗址、遗迹和墓葬。所以,考古发掘墓葬是被迫的,是被基建工程带着去挖掘的。

就像安阳的曹操墓,它是被盗掘的,为了保护它,迫不得已我们对它做一个清理工作。把原来已经被破坏的墓葬再做一下考古的科学方面的发掘情况。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是非常有责任心的。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各地的基建工程都有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抢救发掘的身影,保护了非常多的古代墓葬。

二、汉代墓葬形制的发展过程

西汉、东汉加到一起的墓葬,不完全的统计,至今发掘了一万多座,这是经过科学发掘的,盗掘的不算在内。大量发掘的汉代墓葬,给我们总结汉代墓葬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汉代墓葬的发展序列。

说到发展序列,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化的,我们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各种各样的器物,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痕迹。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坐在国家图书馆这样宏伟的大厦里,如果倒退一百年,想都不会想,能有这样的建筑。当时的建筑条件不允许造出这样的建筑。清故宫,唐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对于各个时期的变化都比较重视,通过变化去排一个序列,说明演变的过程。

下面就讨论汉代墓葬发展序列的问题。中国墓葬形制实际是从史前社会开始的,一直到清代,上下几千年里有非常大的变化。而汉代是古代墓葬形制发展中,变化最巨大的一个时期。古人下葬,不是简简单单的挖一个坑埋了就行。当然有很多社会下层的,比较贫苦的墓葬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社会中上层人物的墓葬建设还是很下工夫的。尤其是秦汉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些墓葬可以说是穷全国之力,比如,帝王的墓葬。以前汉代有的官员曾经说过,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用到了帝王墓葬的建设中去了。所以,墓葬的形制实际上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思想、生产能力;反应当时社会的宗教、礼制、习俗等意识的改变情况。

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的院长罗森教授是很有名的汉学家。她认为从秦始皇统一到西汉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墓葬的建筑形制,墓葬的变化,墓里随葬品的类型和式样,包括墓葬地面陵园的建筑布局,都可以反应其中的重大变化。

从发掘的汉墓可以看出来,当时人们的墓葬是根据社会的等级和财产的差别分类的,分成几种大小不同的情况,形制上有很大的变化。一般下层社会的墓葬是很简单的土坑墓,挖一个小土坑,有个棺材,甚至有的连棺木也没有,有一些很简单的随葬品,叫做小型墓。这在发掘的一万多座汉墓里边占的数量是比较大的。中上层社会的墓葬就越来越大了,我们根据形制把它分成大型墓和中型墓。

大型墓主要是社会上比较高级的,比如,墓主通常是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两千石以上的和皇族的墓葬大部分是大型的墓葬。然后中下层的官吏和一些比较有钱的富人的墓葬大部分是中型墓葬。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主要分析的是这些大型的和中型的墓葬,简单的说这些大中型墓葬里可以表现出汉代墓葬建设中的演化过程。

中国以前的墓葬,基本上我们能够见到的,都是一种叫做土坑木椁墓的墓葬,就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很大的土坑。然后在土坑里面用木材建一个长方形的框子,叫做椁,在椁里边再放棺木,再下葬再埋墓主人。

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很有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号墓,大家看整个墓葬的椁室,完全用大木条砌成这样的木椁,土坑木椁墓。

这种形状在先秦的时候非常普遍,到了西汉早期还有一些墓葬采用这种形式,但是在西汉早期的时候墓葬已经开始了变化。开始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时候的墓葬开始向大型的,仿照地面建筑的形式发展了,最早出现的就是在山里边凿洞石,开凿一种洞室墓。

我们看到的这个是在河南永城西汉的梁王墓,属于西汉早期。这个墓葬是在山里边开凿大型的山洞。可以看到山洞里边分成一个一个的墓室,在墓室里边安放棺木和随葬品。

这是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早期燕王的一个墓葬,这个墓葬还是采用木椁形式。但是它的周围出现了一种新的,我们叫黄肠题凑的埋葬形式。就是把柏树做成的木方子,一块一块整整齐齐放在墓葬的四周围,形成一圈木头围成的大型木椁。这是当时帝王、王侯才能使用的一种埋葬形式。这种木椁墓里就是把墓盖成像活人房子的形状,我们叫前堂后室的形状。这个时候就开始模仿地面上的实际房屋的建筑情况了。

这个是河北满城县很有名的,西汉中山王陵大型墓葬,它也是在山里面挖掘一个大的山洞。但是这个的特点是在山洞里面盖房子,因为清理干净了,房子的遗迹已经没有了,大家可以看到中间这个长方形的部分,实际上原来上面盖的是有房子的,木头盖的房子。它是要模仿地面上的建筑。

这个情况发展到西汉晚期和东汉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用砖和石头在地下来建筑墓室的,模仿人间建筑的墓葬,我们叫它砖室墓。

给大家看的图是河南密县打虎亭的东汉初期的墓葬,这个墓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墓门是用石头做的,上面门楣都是用石头来做的。墓室是用砖来砌的,这些石头上开始雕花,雕刻的很精美,这就是东汉非常流行的,我们叫做画像石墓。在东汉曾经很流行这样的画像石墓。这个墓葬很大,从墓门往里看它分成好几个砖室,这就是我们说的,在汉代时的墓葬,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墓葬的演变情况。

这个墓室揭开盖儿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这是河南偃师的一个东汉墓葬,上面的顶儿已经被揭掉了,我们看到的是它连接的几个墓室。中央的我们叫主室,两边叫侧室。在东汉时期,大中型墓葬都是这样,由多个墓室组成。有点像什么呢?就像活人居住的一套院子。

这个是河北望都东汉晚期比较大型的一个多室墓,它就形成一串,中间是主室,前中后这样几个主室,然后每个主室的两边修建一些小的侧室、耳室。那么当时修建这样的墓葬是干什么用呢?实际上是想把地面的这些富贵、地位、权势,都表现出来。墓主人升迁住的是一个大庄院,有房子、仓库、马厩、厨房、厕所,墓主人就是想把这些东西完全完完整整的象征性的搬到地下。中间的主室往往是放棺木的,尤其是后边的主室,是放墓主或者是他的夫人的棺木的。两边的侧室根据出土的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到,往往是放一些食品、财物;有的放车马、兵器。甚至有的作为厨房和厕所这样来使用。这实际上反应了汉代的社会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当时社会上人们对于财产的占有欲也是非常强的,就是追求极度的享乐。所以,在死了以后也是花很大力量来建墓,把地面拥有的东西都要带到阴间去享受。

发展到东汉晚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比较流行的墓葬的建筑形式就是多室墓,有些比较简化,简化成一个或者两个主室,两边有两个或者四个侧室。在时代演变的过程中,墓葬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比如,墓葬墓顶的结构形式,因为改用砖来建筑了,砖建筑的上面搭木顶的话还要压土,那么承受力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最早的时候,这种砖室墓是平顶,上面一块大的砖来搭这个顶。但是,像这样的顶很快就会被压蹋,因为一些比较大型的墓葬都挖得比较深。

像曹操墓要深到十五米,一般汉代的墓葬深个十几米是很常见的。上面压这样多的土,对于墓室的坚固性就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后来就由平顶逐渐改成圈顶,上面一个半圆型的圆圈,就像我们现在看得拱桥一样。从建筑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拱顶受力是比较均匀的。

到了东汉晚期,就出现了一些更发达的建筑形式,就是四角攒尖顶或者是穹隆顶,就是从四边修起来,修成一个逐渐收小,到上面收口的一个四面形的拱顶,就好像天穹一样。从墓葬的建筑,我们能看到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三、考古学界是怎样来判定曹操墓的

对于具体的墓葬年代判断,不仅仅凭墓葬形制的变化来简简单单判断,还要把里面出土的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的排比。

比如,铜镜。汉代很多墓葬都出铜镜,铜镜有一个很明显的时代性的变化,西汉流行的铜镜和东汉早期流行的铜镜就不一样,和东汉晚期流行的铜镜更有很明显的区别。像王莽新朝的时候又有一些很特殊的铜镜形式。通过铜镜的文饰,也能够确定墓葬的时代。

比如,钱币。整个汉代虽然都用五铢钱,但是各个时代铸造的五铢钱的文字、形状从细微上来说还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能够明确类型的细节。所以,考古学要判断一个墓葬,判断一件器物,判断一个遗址的具体年代,要做综合性的研究。新发现的遗址、墓葬、文物都是这样来做研究的,考古学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过程。

关于曹操墓,有很多人针对里面发现的东西进行讨论,但是忽略了考古发掘时,比较广泛的、综合的历史背景和资料背景。下面我就来说说曹操墓。曹操墓很多年前就有发现,它盗掘的时间更早。它引起重视,还是因为安阳的公安局,收缴了一个盗墓人盗出去的一个石牌,石碑上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这几个字。因为这个事情,考古界才进行正式的考古抢救发掘。通过发掘可以看出来的西高穴大墓的墓葬形状。

这是进墓时照的墓道里的情况,因为在墓里边照相不容易照全,所以没法照墓的全景。从墓门往里看,墓门是用的很大,质量很好的青砖非常整齐的砌起来的。

我借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高穴大墓发掘队的材料给大家具体说明一下,这是当时考古发掘的时候,他们公布的材料。西高穴大墓的具体位置是在河南安阳市西北大约十五公里,西高穴村这个地方。这个旁边原来是一块平地,很多年来取土烧砖把这个地方挖下去了,挖成了一大片的洼地。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墓葬的后边实际上已经被挖得很深了,具体的位置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地图。

在安阳的西北边,红字写西高穴大墓这个位置。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清理了两座墓葬,两个墓葬挨的很近,一号墓、二号墓。一号墓没挖完,二号墓就是曹操墓。底下记录比较枯燥一点,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墓葬坐西向东,墓葬的墓道是向东边开口的,因为墓穴挖的非常深,从墓穴到地面它就有一条长长的坡道,我们叫墓道。从地面上可以走到墓葬里去,下葬的时候棺木也是从墓道里运进去的。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习俗,墓葬的朝向也有不同的变化。汉代的时候很多墓葬都是南北向的,但是东西向也有。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曹魏墓挖得并不是太多,尤其是晋代的大型墓,往往都是坐西朝东的,都是东西向的。朝向本身它也反应一个时代的变化。它的墓道比较长,39.5米长,而且特别宽,比一般的墓道都宽,一般的墓道也就是两三米宽,它能宽到9.8米,这个墓葬的面积很大,从东西算起来宽到22米,长18米。这个墓葬是比较大的墓葬。

整个的墓葬分成前后两个墓室,两个墓室都比较大,每个墓室有14、15平米这样,墓室的顶都是拱起来四角攒尖的穹隆顶,每个主室的两边都有侧室,一共有四个侧室,侧室比较小,侧室大概六、七平米这样。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墓室里都是用很规整的、很大的青石板来铺地的,这种铺地的青石石块,大的将近有一平方米,95厘米长,90厘米宽,非常规整,这在以前发掘的汉代墓葬中是从来没见过的。为什么考古界很多同志都说这个墓葬的规格高呢?从这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来,在当时来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这是整个墓葬从地面往下看的示意图,中间是两个墓室,墓室之间有甬道连接,两边有两个小的侧室,侧室和主室之间也是有这样的甬道连接。主室、侧室,中间连着的这个过道叫甬道。这个墓葬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它是采用前堂后室的布局。前面的墓室按照其他的汉墓葬的情况来看,往往是作为祭祀用的,摆墓主享用的这些食物或者其他享用品。后面这个墓室是象征着墓主在世时,人居住的寝室,墓主的棺木就摆在这里边。两边的侧室也有墓葬,也有棺木,就是陪葬人的棺木,或者放一些陪葬的用品。前面的两个耳室两个侧室,摆放一些随葬品,比如,食物、武器、车马等随葬品,当然这个墓葬我们没有发现车马器。

从整个墓葬显示出来的建筑形式来说,我们认为这个墓葬的建筑等级很高。虽然它的墓室不多,但它的墓室建设非常规整,而且比较大,用的材料都是比较高级的。和在洛阳或者邺城附近发现的宫殿用的砖,形制大小、质地都是一样的。特别刚才我们提到的墓中铺的大型的石板,在一般的墓葬里是没有的,相当于王侯一级的墓葬建筑形式。

从时代上来说,它和东汉晚期时的发展趋势比较接近。它是属于东汉晚期的东西。墓是经过多次盗掘的,但是还是出土了一些文物。根据考古队当时的统计大概复原的东西有250多件,但是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件。

                                 其中出土比较多的是画像石的石块。

画像石都被打得很碎,但画像石上面的图案刻得很精致,拿现在看到的汉代画像石来对比的话,它比较接近于山东鲁南地区东汉晚期的一些画像石。

山东以南一个很著名的画像石墓,画像石的雕刻方法、绘画布局都跟这个比较像。

                               这些都是在墓中出土的画像石上的残件。

                                 这些是建筑用的椽头、瓦当。

这是在墓中清理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文物,一个石圭和一个石碧,这两件文物是证明墓主人身份比较重要的器物。大家知道圭、碧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都象征着帝王的权位,以前见到的汉代很多王侯一级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玉碧和玉圭。这个虽然是用青石做的,不是用玉做的,但是它本身在礼制上的身份是不容置疑的,一般人是不可能用圭和碧这样的东西来陪葬的。

                                            出土的铁甲

                                                   铁甲残片

                                  这个是铁杵,就是弓箭上边的箭头。

                                       这个是已经腐朽的铁箭。

                                   这是当时弓弩上的一个小的零件。

这是一个盖弓帽,镏金的盖弓帽,实际上就是伞盖。现在雨伞的伞头都有一个装饰品,这个就是当时装饰伞头的一个饰品,我们叫它盖弓帽。

                               这是用煤精石刻的一个小动物模型。

                             这个是铜带钩,是当时束皮带用的带钩。

                                  这是铁镜,锈的比较厉害了。

                                          这是装饰用的一种铜钉。

                        这是骨器,用骨头做的尺子和骨簪。

还有一些小的铜或者银制饰品、饰件。有些可能是随葬家具上的一些小构件。

这些都是当时的构件饰件。这是当时人系格带上的扣环。

还有一些很小的装饰品,玉珠、玛瑙珠、小玉佩。

这个是水晶珠。

还有一些很零星的,大概也是当时衣物上用的纽扣或者是一些装饰品。

这是金丝、银丝,还有一些云母片,可能也是当时缝在衣服上的。

                            这是出土的两个陶俑,非常简陋的陶俑。

另外就是大量的石牌,也就是把这个墓葬和曹操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证物。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石牌,全文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通过“魏武王”这三个字,大家都认为它指的就是曹操。

                            这个标牌标记的就是曹操私人的物品。

另外还有大量的石牌来记录当时墓葬里的随葬品。

通过对于整个墓葬发掘情况的全面考察,河南考古队的同志们曾经在公布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墓是曹操墓,他们提出的证据主要是有以下这么几点:

1、墓葬的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判断,这个墓葬是东汉晚期的大墓。

2、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和曹操的比较相符。

3、地面的遗存情况和当时文献的记载相符。在《三国志》里曾经记载过曹操的遗令,就是说埋他的时候“因高为基,不封无树”,就是在这个地方不起坟头,也没有什么有关的墓葬建筑,也不种树。现在看到这个地面的确是一片平地,没有什么封土建筑。

4、地理位置。我们刚才说到它在西门豹祠的西边,离古代的邺城14公里左右,正好也符合这个位置。

5、附近出土的文物。在这出现过一个后赵建武十一年前的鲁潜墓志。

这个墓志记载了鲁潜墓是在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43步。但实际这个墓志只能作为参考材料,因为它也不是在墓葬里出土的,它可能是被盗出来扔在这个地方的,所以,发现的具体位置和实际的记载还是有一定的出入。

6、出土的石牌。这个石牌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文物证据。

7、遗骨问题。这个墓葬里出土了一些头骨,经过年龄鉴定认为这些骨头属于男性,60岁左右。曹操死的时候是66岁。

8、出土物。虽然出土的随葬品非常简单,非常少,但和当时曹操要薄葬是很相符的。

这是河南的考古同志们提出的一些证据,公布以后也有一些质疑,社会上也对这些证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四、对曹操墓的看法

我结合刚才讲的汉代墓葬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曹操墓的发现情况,说一下对于曹操墓的看法。

首先,从考古发掘的角度来说,必须向大家说明一点,这个墓大家可能没有到现场去过,我去过现场,所以,我们看墓葬看得比较多。我们判断这个墓遭遇了很多次的盗掘,被破坏的非常严重。所以,这给考古研究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的损失,造成一些考古现象不太好解释,引起了大家的质疑。这都是由于盗墓者对墓的破坏造成的,把原来墓葬里的情况改变了。

当时我问具体负责发掘的潘伟斌同志,我问他这个墓葬在开始清理的时候,墓室里面有多少土?瘀土情况有多少?他比了一下,这个土他们进去的时候快到墓门上框这个高度了,也就是说将近两米,墓室里面堆了有将近两米的土,而且这土大多数都是盗掘者从墓道里翻进来的。所以可见这对当时墓里边随葬品的具体的位置,原来下葬的具体情况的破坏有多大。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考古现象并不是原来墓葬里的情况,不能够反应当时下葬时真实的面貌,这就造成了很多研究中的问题,也给大家造成了疑问。

当进行论断时,就要把所有的现象,所有的情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能够说服大家的证据链,这样才能对各种质疑、各种不同意见给出比较好的答复。所以,我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对于墓葬的判断一定要认真的审视考古发掘的成果,通过考证去判断真伪,这个论断的出发点必须是考古发现本身的现象。

文献只能作为参考,它不是当时实际的、具体的、客观的解答,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是通过后人传抄的,不一定严格符合事实的。

比如,七十二疑冢的这个说法完全是后人造的。根据整个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我的意见还是比较同意河南的同志们的判断,支持这个墓是曹操墓的说法。但是我不把这个话说得特别死,这个考古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很多考古的科技手段检测也还没有应用,这些都要做完以后才能得出最后比较客观的结论。

我认为判断这个墓是曹操墓的主要证据有四点:

第一、从汉代墓葬的发展过程上能够帮助我们从形制上来判断这个墓葬的年代。这个墓葬的形制和材料符合东汉晚期高等级墓葬的特征。

第二、从墓葬中的残存陶器、文物来判断,比如,盖弓帽符合东汉晚期常见随葬品的器物特征。

第三、墓葬的地理位置的确符合历史文献里对于曹操高陵位置的记载。

第四、墓葬出土的石牌是对墓葬和曹操关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证据。

我主要的给大家说一说有关石牌的情况。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考古学是以发掘现象作为论断的基础。但发掘现象不可能有具体的历史年代标准,除非发掘的东西里有非常明确的年代和时间的记载。如果没有这些石牌的出土,我们现在只能够说这个墓葬就是一个东汉晚期的高等级墓葬。有了石牌我们就能够把它和曹操联系起来。

有的人很聪明,反驳的时候,质疑石牌是假的,是盗墓者伪造的,这就根本上否定了这个墓是曹操墓了。那我们就说说石牌到底可能不可能是伪造的?我们认真的研究了一下这些石牌的情况,可以很有把握的说这些石牌不是伪造的,它是当时下葬的时候在墓葬里遗存的实物证据。

首先我们有考古现场的证据,这些石牌清理的时候很多是在土层的最下边,接近墓室地面的地方,有些石牌的上面还覆盖、叠压着一些漆木器的痕迹。

这就是当时漆器、木器留下的痕迹。古代的漆木器不太容易保存,很快就腐烂了,腐烂以后如果要再动它,一动就变成一堆灰土,一堆粉末了,不可能再恢复原状。看右边这个图,上面就有漆木器的痕迹,能够看出上面这个黑色的、腐朽的木器的灰。这就说明这个石牌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说,的确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再有我们从这些石牌的形制、文字形体、文字内容都说明和汉代的情况相符合。

首先,我们看它的铭文字体,这个铭文字体是在东汉晚期很流行的隶书的写法,现存的很多汉碑上都能看到类似的书体。如果大家对中国古代书法有研究,或者比较感兴趣的话,就很容易看出来。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汉代的隶书和唐代的隶书很明显的不一样。现代人也写隶书,但是很难能找到几个现代人的隶书能写出汉代人的味道,从书体的特点上来说,它的时代特征是能够表现出来的。

再举个例子,大家看魏武王的“魏”字,它和我们现在写的魏字不一样,它在“委”和“鬼”下面有个山字的结构,这是汉代比较常见的写法。到北朝的时候“山”字就写到上面去了,就是现在巍然的“巍”了,再往后山字就逐渐消失掉了,就是现在“魏”的形状了。

它的铭文内容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时代,甚至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些东西的真伪,比如,它在记录随葬品的石牌上刻白炼袜一量,白炼就是白色的丝绸,做的袜子叫一量,这个量就是两,我们现在说袜子都说一双,鞋也说一双。但是在汉代的时候,都说两。这就有个明显的时代特征。

以前我们所里开发布会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大家看这个石牌上写的“木墨行清”,行清是什么意思呢?行清是东汉到魏晋时,厕所的名称,这个有很明显的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的“万石君传”里有一句话,“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这里边提到厕窬,我们知道《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西汉时期的,西汉时期的人们把厕所直接叫厕窬,窬就是指的粪坑,也就是厕所的意思。

后来南朝的时候,刘宋有个学者裴骃,他把以前人们对于《史记》的注解合到一块,编了一个《史记集解》。他引了一个东汉学者贾逵的注解,说窬是行清。这就可见东汉把厕所已经叫做行清了。他还引了三国孟康的著作,孟康说“厕,行清”,厕所这个厕字在当时也叫做行清,这表明了时代特点。

我们知道,汉代墓葬表现财富拥有的观念,就是用大量阳间的实物放到墓葬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个汉墓没有被盗过,出土的东西非常完整,随葬品有几千件,很多随葬品都是放了一个竹子的盒子里,在竹盒子上系一个木牌,这个木牌的形状非常像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牌的形状。

这些木牌在汉代叫做楬。《周礼》里记载,当时人们管理物资的时候,把每种物资的质量、数量都要写下来,“结而系之”就是在它上面拴一个结,拴一个标牌,这是当时古代官方物资管理的一种制度。包括一些官僚他们自己财物的管理也采用那种方法,这些随葬品同样也沿袭了这种方法。在出土的云梦秦简、江陵汉简的文字材料里,都有很明确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这些器物的具体时代、真伪。

关于“木墨行清”多说两句,有些人可能不太好理解,为什么在墓里面还放一个木制厕所的模型,这在汉代非常普遍,发掘的很多汉墓,尤其在大型汉墓里,像永城西汉梁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都有专门修的厕所。

这是河南发现的东汉墓里出土的一个厕所的模型,我们叫它陶冥器。当时非常普遍,非常流行的。它的具体意义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有的学者提出来,因为厕所是一个很污秽的地方,在古人的心目中污秽是祛除鬼的一种方法。现在看西高穴大墓里出土的随葬品都和当时的时代非常符合,也就是说对于墓葬的判断应该是不错的。

最后说一下墓里边出土的头骨,我认为通过多次盗掘,现在不好下断语说头骨就是当时下葬时遗存下来的头骨,因为多次盗掘,后面的东西混进去的很多。可能后来有人死在里边,有头骨存在,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由于盗墓的情况,从DNA鉴定上判断头骨是不是曹操的这种意义不大了。

当然由于盗掘的情况,很多考古现象不是太好解释了,比如,画像石就不是很好解释,虽然这些画像石被打的很碎,给我们的拼合造成了困难,但在墓葬的墓壁上又没有嵌画像石的痕迹,这些画像石是做什么用的?恐怕一时还得不出很好的解释。

这是在考古发掘的研究中经常见到的情况,我们不能对所有考古现象都给予很明确、很正确的解释。在发掘中、在研究中还有很多的谜语,这也是做考古研究的趣味。我们的考古工作就是在这种不断探索中寻找古代社会各种谜团的真正答案。关于曹操墓就给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