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OSCAR0539 2019-06-28

​有一种记忆,穷尽一生也走不出,比如故乡;有一种牵挂,无论何时无法忘却,比如亲情;有一份情怀,只能在记忆中回味,比如童年。

今天我们从档案馆馆藏资料中找到几组民俗风情图片,介绍给大家,看看你还记得多少……

农 耕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挑猪草

到田野或沟沿上用小铁锹挑草喂猪。乡村里大多数人家养猪,挑猪草一般不误农活。上学的中小学生放晚学回家后经常帮家里挑猪草。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搓绳

以稻草或麻搓成绳子,用来捆扎庄稼或秸秆等。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绞担绳

担绳主要用麻皮制成,并用树枝叉做成担钩,约三至四米长。一般有三股麻绳搓制再绞成,十分结实,方便耐用。用来捆扎秸秆,如麦秆、玉米秆等。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打连枷

一种手工脱粒农作物的方法。将麦穗杆铺在地上用枷拍打使其脱粒。一人或数人操作均可。最为壮观的是两排人面对面轮番上下打枷,拍打的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由此还产生了连枷号子。此法还可脱粒干蚕豆、黄豆等。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拾麦穗

元麦和小麦收割完毕后,农民在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喧闹的收割已经过去,三三两两拾麦穗的人们在晚霞余晖下更是另外一道风景,可见劳动人民颗粒归仓的节俭美德。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耥秧田

种水稻的一项工序。先翻地松土,筑上埂岸,放入水浸泡后,用老牛拖着面板刮平泥面,可防秧田漏水,平整后好插秧。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采菱角

乡下有些农民在自己的宅沟里或横沟的水面种上菱角,到收获时采摘食用或少量出售,自有一番农家乐趣。

渔 猎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鱼鹰捉鱼

鱼鹰又叫鱼鸭。渔夫放鱼鹰到河里捉鱼。鱼鹰矫健敏捷地在河中扑腾,一会儿扎入水中,硕大的鱼咬在口里但吞不下去,因为颈脖下被关草筋扎住,游到船边被渔夫捞上来将鱼倒入船仓中。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剋笼

一种捕鱼的器具,竹篾做成,上口略小呈圆锥形。到下午三、四点钟,捕鱼人在较平坦的沟底的水中下鱼饵(诱饵)做上记号。到晚上八、九点,捕鱼者肩扛剋笼轻手轻脚来到沟头,朝有记号的水面猛剋下去,将正在吃食的鱼剋在笼中捕捉。一般在夏秋二季为宜。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摸鱼

穿皮衣裳摸鱼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副业。皮衣裳一般用汽车内胎皮做成,脖颈往下连成一体,不进水,有点像太空服。一般在冬天下河作业。天气冷,鱼会在反坎里和水下草丛里栖息,摸鱼人下水后用手捉鱼,比较艰辛,但收入较高。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钓蟛蜞

蟛蜞形同螃蟹,较小,味鲜美。它一般栖息在滩涂洞中,十分机灵,不易捉到。人们用双叉 钩子将其钩出。在钩蟛蜞之前先用小铁楸挖到蟛蜞栖息的直洞,然后将钩子伸到洞底,此时只能靠手感感觉到蟛蜞已被钩住或被双叉卡住,再慢慢往上提,到洞口时将其抓获。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耙河蚌

到冬季,河、沟沿上的芦苇已割光,耙蚌人拿着蚌耙到水中耙蚌。当蚌耙碰到砖块或蚌时,凭听碰擦的声音,可判断是蚌还是砖块。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耥田螺

用耥网到有浅滩的河、沟里耥田螺。耥时将网横头贴紧河底向前推,然后拖到沟脚边头荡洗淤泥后拉出水面,网里面有小鱼小虾,主要是田螺。

纺 织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弹棉花

有专门的弹花工具和弹花匠。弹花时,工人有节奏地敲打弓弦,发出清脆的“嘣、嘣”声,棉花在弓弦的振动下变成棉絮,可用来制棉被或棉袄。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纺纱

乡村中纺织业的一项重要工艺。将轧熟了的棉花擀成棉花条,在纺纱车上(手车)纺成纱。有些年老的妇女专门替人家纺纱,挣一点零用钱。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经纱

把纱浆干后经纱。主要是经纵纱,是上织布机前必须的一道工艺。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扎鞋底

民间做鞋的一道工序。农家妇女在农闲时经常扎鞋底。过去人们穿的鞋子大多是自己做,其 中鞋底厚实牢固,把多层布及衬垫布合成一起用特制的鞋底线扎成。一只鞋底起码要扎上数百上千针,手巧的还能扎出花纹来,也较费功夫。

行 当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磨剪子、配钥匙

今天还可以看到磨剪刀人的身影。从前的磨刀人还兼做修伞、配钥匙的生意。到乡下兜生意时,手中拿着几片串起来的铁皮,行走时抖动铁皮发出“锵锵”的声音,口中吆喝:“磨剪刀……!”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穿棕棚

旧时用棕棚做床垫。棕棚框架用榆木、红木或硬树木做成。而后用上等棕绳穿制,棚底用粗绳,棚面用细绳,用木锲子将绳头塞进孔内,另一头也用木塞敲进孔内砸紧。用一根一市尺长的钢丝钩子固定在一根二米长的楠竹片上钩住绳头交叉穿制。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修缸

缸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陶制容器。过去,缸如有小裂缝,舍不得丢弃,就请人修理后再用。修缸是个技术活。先用铁耙钉钉在裂缝两边防止再裂,再用上等的生铁粉按比例加盐卤水拌匀,用嵌针嵌入缝口。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卖斩糖

也叫麦芽糖,很柔粘,但不腻,是和收破布头一起经营的行业。这些小商贩到乡下很能博得儿童的青睐,因为这斩糖确实比较好吃,一般是用破布头或废铜烂铁兑换。

工 匠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做篮子

材料是本地竹子,将竹子劈成竹片,再把竹片劈成篾片,有篾青、篾黄之分。技术好的篾匠师傅能将篾劈成蝉翼一样薄,用来做精巧的工艺小篮子。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做茅靴

茅靴是民间当年最好的保暖鞋。用稻草推成草鞋底,要两层。鞋帮用芦花绳子纬成,也有人专门做 茅靴拿到集市上出售。现在还有做 茅靴的,不过已不多见。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压帘子

拣上好的粗细较均匀的芦头,用几道细麻绳压成。长约三、四丈,用于晒被袱、衣服、棉花等,放上芦扉后可晒麦子、玉米等谷物。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扎扫帚

用芦穄或高粱穗除籽粒后,以细麻绳扎成扫帚,结实耐用,加工时要有一些技巧。

童 趣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推铁环

少儿的一种游戏。榨油作坊里废弃的油箍或其它报废的木桶铁箍,坚韧光滑,用一根小竹杆下安两叉枝,推着走。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跳格子

又叫跳房子,少儿游戏。在地上划出方格组合成房子样的图案,玩者用一只脚踢动一个小瓦片一格一格地前移。瓦片中途压线或出格属失败,另一儿童再来。直到每格移到一个来回 为止。此法很有创意,尤其是女童玩得多。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砸钱墩

一种儿童的娱乐游戏。先争名次,方法是在地上划上一条线,在五、六米外将铜钱扔到离线最近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第一名先将几个至十几个叠起来的铜钱打散,第二名再打剩的铜钱,直至将全部铜钱打到移离原来位置结束,反复再来,有竞争性,好玩。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打弹子

也是一种少儿游戏。弹子是玻璃制品,球形状,直径约2厘米,里面有彩色花纹。用手指弹出撞击另一颗弹子,以击中次数计胜负。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踢毽子

一种健身娱乐运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校园里十分普遍。毽子是用鸡毛、鸭毛管及小铜钱做成,精巧漂亮。踢毽子有多种方式,还可以举行比赛。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拔茅针

有一种茅柴到春天抽芽花时像针状样夹在叶子中间,拔出来可以吃,放在口中咀嚼,有一股清香的、甜丝丝的味道,但长成芦花后就不能吃了。而今拔茅针只成为一种记忆了。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钓“麦狗”

也叫钓“毛狗”。初夏季节,麦场边上一个个细密的小洞里,躲藏着一种很小的虫子,也叫“麦狗”。孩子们用沾有露水的野草茎或嫩芦青叶伸进洞里,小虫子就会一口咬住吸吮。选择合适的时机,把草茎轻轻往上提,那小家伙就被拉出小洞。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跳橡皮筋

一种儿童的娱乐健身游戏。平行两根约三米的橡皮筋,有两个人拉住,保持弹性和张力。另一个双脚穿插在两根橡皮筋之间跳跃,有各种如舞蹈般优美的姿勢,口中还念“一二三,二二三,三二三……”橡皮筋从低处渐渐向上升高至胸部,越向上跳跃的难度越大。一般女孩玩得多。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抽陀螺

一种少儿游戏,陀螺也叫地螺,用硬木做成,上面圆柱体,下面尖,约拳头大小。先用细绳缠在陀体上部,放在平地上迅速拉绳使其转动,然后用细绳抽打陀螺,使其不断地在地上转动。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翻棚子

由一人用彩色毛线或其它线带在双手五指间交叉成一个菱形的棚子。再由另一人两手挑起交 织另一个花样棚子。两人轮番翻棚子,花样不断变化,十分有趣,女孩家玩得多。

逐渐消失的南通民俗!以后再无这些…

丢手帕

几个儿童面向内蹲坐一圏,由一人手拿一块手帕放在其中一人背后,然后跑回自己的位置。 背后有手帕的人得知后,捡起手帕跑到其他人身后丢下。如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有手帕并起身捡起,就要唱一支歌。接着拿起手帕继续之,是儿童常玩的一种游戏。

犹记得孩童时天真无邪的模样,无忧无虑也不惧时光的流淌。你童年时期还有哪些趣事?

(图片来源于如东县档案馆馆藏资料《江海民俗风情百图》,郁异人绘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