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一直让人与高大上联系在一起,更何况是全明星阵容的英国王室:优雅的伊丽莎白二世、美丽的凯特王妃、可爱的小王子……只是,英国不是世界民主制的典范吗?那么,完善的民主制和古老的王室是如何融合在一个国家的体制中的?现代社会中,王室又该如何尽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不被历史淘汰?本文试图通过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大家英国君主制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以及这个以绅士风度闻名的国度中王室又在起着什么样的社会表率作用。 ——跟我学历史编者按 白金汉宫 作者︱罗珊娜 跟我学历史公益会会员 全世界都知道这位风彩迷人、平易端庄的女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不仅仅是英国的元首,还是其他许多英联邦国家的元首。形式上,英国国家的一切重要法令都用女王的名义发布,英国政府被称为女王陛下的政府,所有大臣都是“女王陛下的臣仆”,驻外大使由女王派出,甚至政府使用的信封上也有“为女王陛下服务”的戳记,连在野党在正式场合也被称为“女王陛下的反对党”,所有让人敬重的东西都特许加上“皇家”二字,如皇家海军、皇家空军、皇家邮政等等。此外,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家庭生活,她的兴趣爱好,她的国事活动,她的崇高地位,总是成为英国舆论界注意和报导的中心,甚至还可能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看来,英国人的确异乎寻常地尊重王室。这真让人奇怪,甚至有些不合时代节拍。稍有一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这是“光荣革命”以来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英国君主没有实权,是君而不主、统而不治,议会下院才是掌握着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权力的机构。很多外国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这个较早实行政治民主化的国度,却让君主堂而皇之地高居众人之首?在这个政府包揽一切的时代,君主立宪制还能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英国王室每年耗费数百万巨资,在政治上又不发挥什么作用,英国人却还要保留这个有名无实的君主制? 对此,英国人的回答是,别对我们的传统制度说三道四。在英国人看来,一个没有实权的英王,对于维护英国政治的稳定不无好处,王冠牢牢地戴在一个家族的成员头上,体现出来的便是英国政治的稳定。君主制代表国家命脉、民族传统、人民生活的延续;君主是象征性的富于魅力的国家元首,还免去选举元首的麻烦;君主及王室成员的活动,既可显示王室威仪,又可以显示举国团结的欢欣景象,其作用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因此,英国人不反对保留君主制。虽然君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直接影响日渐减弱。历史上的英王有的体现了英国人的理想,因而受到了人们的爱戴;有的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则受到人们的攻击。 18世纪的乔治三世野心勃勃,一心想恢复专制王权,结果遭到英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的继承人乔治四世生活中充满了丑闻,他被英国人称为“坏陛下,坏元首,坏朋友”,可谓坏名昭著。下任国王威廉四世也好不到哪儿去。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政厅前的维多利亚女王塑像,她的塑像遍及整个英国 然而1837年,仅有18岁的维多利亚继承王位之后,却以其严谨肃穆的品质成为19世纪的理想人物,使英国君主的声望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维多利亚登位之初,并不明白虚君地位的含义,但在首相墨尔本的教导下很快懂得了如何当一个起着社会表率作用的君主。她恪尽职守,据说即使她和其夫阿尔伯特亲王在花园里玩得最高兴的时候,只要有内务官报有大臣进谒,她便会立刻将阿尔伯特丢下,头也不回地走了。一直到19世纪中期,她仍受到国民空前的爱戴。1851年,她和阿尔伯特亲王举办了大博览会,充分起到了体现英王维系着强盛与团结的作用。 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也常陪维多利亚批阅公文至深夜才睡,以致积劳成疾,树立了良好的王室形象。阿尔伯特去世后,女王悲痛欲绝,有好几年几乎完全从公职生活中引退,结果使民众对她和君主制的不满非常强烈,一个在位的君主怎么能对公职生活毫无兴趣呢?首相狄斯累利成功地用印度开导了女王。他对维多利亚说:“印度的民众希望女王成为他们的女皇,您当印度的女皇怎么样?”女王振作起来,重新地回到了公职生活,英国君主也重新赢得了英国乃至整个帝国的爱戴,这从女王在位时的两次大型庆典(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中可以看得出来。 除此之外,生育了9个子女并忠于丈夫的维多利亚还是19世纪英国道德的楷模。她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十分美满。据说有一次舞会,迎奉女王的人很多,阿尔伯特不胜冷落,悄然回房。不久有人敲门,他问:“谁?”来人回答:“女王。”门没有开,女王愤然想离开,但走到一半又回过头来敲门。他又问:“谁?”来人回答:“维多利亚。”门仍没开。维多利亚气极了,转身就走。走了一半,还是回来敲门。他再问:“谁?”来人委曲地答道:“你的妻子。”门终于开了。 维多利亚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只关心社交和情人,因此使君主名声下跌。乔治五世时再度恢复了君主制的声望,不过其子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使君主制又遇危机,最终退位。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性格腼腆,又有口吃,但仍以其勇气和毅力而成为一个好国王。二战期间,他曾坚决拒绝到加拿大去避难,和英国国民共同抵御德国进攻,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当他去世时,英国人很悲痛,当时驻英日本大使说道,“我发现那一天所有的英国人都用很轻的声音说话。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最感动的经历。整个伦敦城的市民都关心着国王的驾崩。” 位于Ely小城的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纪念公园,见证了英国人民对女王的爱戴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了,只要王室尽守职责,值得尊敬,英国人便很乐于保留这种特殊的体制,因为他们注重传统,善于折衷,不愿剧烈变革。 因此,王室的存在应该是社会的中心,国家的象征,他们的公众形象尤为重要。再回到乔治六世之女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里。据说,有一次女王旅行到一个偏僻的小村,与一些围观的人主动打招呼。女王问一位站在家门口观看的老妇人:“能否进去和你一起喝一杯茶?”老妇人很惊奇,但还是招待了女王。 在偏僻的乡村中,保留着用大茶盘上放着很大杯子喝红茶的习惯。因为杯子太大,红茶一时难以凉下来,所以当地人的习惯是将热的红茶倒在茶盘里,待凉下来再倒回杯子里喝。按照社会的正规礼仪标准来说,这是非常粗俗的做法。这位老妇人家里不仅只有这种大的杯子,而且她习惯成自然地这么做了,之后又把红茶递给了女王。后来,新闻记者来访老妇人,询问她向女王献茶的情形。老妇人红着脸说道:“在与女王谈话过程中,我留意一看,发现自己已把茶倒在了茶盘里。我们总是这样做的。这时我想起孩子什么时候说过,这是一个非常失礼的习惯。我觉得很为难,可一看女王也在这样做。孩子完全错了。我才明白在白金汉宫里也是这样的喝法。” 王室就是这样常常打破常规的障碍,因而很能赢得民心。这是英国君主制延续至今的奥秘,也是它的传奇色彩之所在。 |
|
来自: vivienne311 >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