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简单地说就是用笔的方法,尽管元代书法家赵子昂说"用笔千古不易",但这对于当代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头雾水,他的意思是用笔的方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是他并没有说什么是用笔的方法,什么情况下不能改变这些问题,因此来说,理解赵子昂的书论思想,必须要从古人所说的笔法说起。 何谓古意?当然,说起笔法,这方面的内容就太丰富了,从中国书法史所流传下来的笔法来说,数量之多,论述之庞大,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书法中最为提倡的就是古意,也就是说,它要求人们在书写时要遵从高古之意。一般认为,高古就是在书写时要尽量从时间比较久远的作品学起,比如学明清书法不如学魏晋,学魏晋不如学两汉,因为久远的书法中包涵着更为拙朴和苍茫的感觉,并从这些感受中体会到书法中的古意。 清代学者何焯对六朝书法及唐以后的书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书法中的古意是来自久远时代的,他在《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志跋》中说到:
他认为,六朝以前的书法"落落自得",自由自在,而欧阳询、虞世南的唐代以后,由于受到法度的限制,而失去了古意,缺乏趣味。在何焯的思想里,书法应当是自然的,有开阔的意象,然而,在六朝以后,尤其是唐代以后,书法却受到了严格的法度约束,从而便没有了古意,更无趣味。 而清初艺术家石涛对于法的认识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法于有法和无法之间,是区别于古韵的前提。《石涛画语录》中是这样表述的:
石涛的总体意思是后世学习书法何必要尊法!这话看上去是石涛对古人之法不屑一顾,但其中包含的要义却是明显的,就是只有遵从了古法,才会有古意。 南北朝是人们在书法中寻找古意的最为强盛的时期,此时的书法家和理论家较多,并且对此多有著述。虞龢是此时宋泰始年间的书法家,他著有《论书表》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说到:
虞龢用古质和今妍,并以锺、张、"二王"作为对比,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古今关系。因此他认为,只要是时间较久的,就是有古质古意的,例如"二王"本身,到暮年时的作品就胜于年少时期的,因为这是他们经过了长久的训练之后所形成的古质。 古意的获取书法以古质为上,古质是有神采,并且更有朴拙、厚质和雄浑姿肆,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出其本质上的意义。司马迁说:"事不则古而能久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只有古远的,才可能会长久的流传下去,书法更是如此之理。 清代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论书法的丑美时说到:
这里所说的"丑"是指书法中没有临古而故意做作的装饰、粉饰,是一种外表上表现出来的"美",是不可取的,正如"妇人装扮",毫无"真美"之言。 同时,刘熙载在说到书法的深趣时,认为汉代蔡邕和魏晋锺繇的书法才是真正的有古意。
蔡与锺都是历史上较古时期的书法家,其书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甚至王羲之都是学习他们的,因为其久远,因此又有了洞达和茂密之态,刘熙载是从他们的章法结构上来论述的,然而,作品的整体感、形式感却是"神品"之作。 上述二人对有古意的书法,尽管他们是从作品整体来看待,然而,其中又提出了何为美、何为丑?甚至指出了书法在结体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洞达,是指作品的气势要开阔,而茂密则是结体的形态。 而在现实中,人们对书法的学习,应当取法较古的法帖,抛弃今人的时风影响。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学习他向古人学习的态度,而非要人们学习像他的作品。 朝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僧虔在他的《论书》中说到了如何向古人学习笔力的问题:
同样是古人,王僧虔就认为,上述六人书法水平相当,但其中的笔力是最为惊叹的,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应当在笔力的提升上多下功夫,方可得其真,因为书法中的笔力是一个人书写能力的体现。 上述中简要列出了古人在书法整体形式上、结构字形上以及用笔的笔力上是如何要求的,这同样也是学习书法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古人所提倡的,就是古意所要求的,至于其它问题不再赘述。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