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1800年后, 商业大佬马云说出真正原因

 朝朝暮暮ut9wwm 2019-06-28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到三国前期这段历史,是对这句俗语最好的证明,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里,能够统筹全局,敢于图谋天下的枭雄,数量繁多;能够运筹帷幄之中,绝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举不胜举;能够征战沙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同样是乱世,三国后期,却又是另一番模样。彼时,各国都出现了人才凋敝的现象,蜀汉则尤为严重——武将之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谋士更是少有闻名于后世者。按理说,那个时候,任何一个人才,对蜀汉而言,都是无价之宝,可是诸葛亮却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斩杀了一个大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并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此战之中,他将重镇街亭,交给了从未有统兵经验的马谡。正是因为马谡没有作战经验,无法完美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不守城池,反而驻扎在了山上。曹魏名将张郃前来攻打,抓住机会拿下了街亭,并杀的马谡匆匆逃亡。马谡虽然没有死在张郃手下,反而顺利回到了诸葛亮面前。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噩运——一向器重他的诸葛亮,下令将其斩杀了。

刘备在临终之前曾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大多数人受此言影响,认为马谡是一个无能之辈。其实不然,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马谡)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并说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在失街亭之前,他还曾为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诸葛亮采纳之后,“赦孟获 以服南方,故终诸葛亮之世,南人不敢复反”。由此可见,马谡并非浪得虚名。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大才,一个被自己引为知己的人物,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呢?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认为,北伐失败,诸葛亮总要找一个人承担责任,否则下不来台。且不说这等说法有多荒诞,单说当他要斩马谡的时候,苦劝的人非常多,其中包括他的接班人之一蒋琬,如果诸葛亮仅是为了颜面,完全可以借这个台阶放过马谡,毕竟马谡的死,让他悲痛不已,《三国志》记载道:“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那么诸葛亮斩马谡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千百年后,商业大佬马云一语道破了玄机,那就是“人才诚可贵,法度价更高。”几年之前,阿里几位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技术员工,因为用脚本刷了五十九元一盒的月饼,遭到开除,很多人不解,甚至嘲笑马云因小失大,马云就是用这句话回应的。结合诸葛亮当时面对的情境,我们不得不说,他的处理方式,与马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马谡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吸取了失街亭的教训之后,他很可能快速成长起来,成为蜀汉的又一栋梁。然而他根本没有成长的机会了,毕竟为了培养他,诸葛亮力排众议,将这个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中,他却败的非常彻底。这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官,做为罪魁祸首,马谡自然必死无疑。就算他能力再卓越,再受诸葛亮倚重,有再多的人为他求情,此事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只有处死他,才合乎法度,才能维持蜀汉朝政的稳定。

除此之外,他是诸葛亮亲信一事,也是促进他终被斩杀的原因之一,毕竟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严于律己。他在《出师表》中曾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刚刚劝谏完刘禅,要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转眼就放过自己的亲信,他从此之后,还如何服众呢?他不能服众,刘禅又暗弱,蜀汉岂不是要乱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