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掘的古代陵墓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陪葬的陶俑。有的是人物俑,有的是动物俑,不管是什么俑,都代表墓主人希望在死后的世界里,这些陶俑继续为自己服务。可是,偏偏在这座陵墓里,却发现了陪葬用的老鼠陶俑,难道,墓主人生前竟然还需要老鼠来服务吗?这显然说不通。那么,陵墓中殉葬老鼠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参照西汉的另外几座陵墓出土的文物,专家们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接下来,由小编来为您揭秘。 鼠俑出现在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的陵墓中。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的鱼山村,1951年,考古人员对曹植墓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由于曹植的墓早就被历朝的盗墓者光顾过,所以出土的文物并不多,除了少数玛瑙,青玉物件外,大部分是一些陶制的明器。这些陶质的明器,包括车,案,壶,还有鸡,鸭,狗等。让考古人员十分不解的是,他们发现了两只陶质的,造型逼真的老鼠俑。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两座有名的古墓,第一座是震惊中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在这座西汉时期的古墓中,考研人员曾出土过随葬的鼠肉干,很明显,这应该是跟墓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享用的。另一座同样有名,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古墓,在这位汉武帝的兄长的陵墓中,同样出土了鼠肉干。 这两座古墓里出土的鼠肉干,充分地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西汉时期,鼠肉干不仅是食物,不仅是穷苦百姓的食物,同时,也是王公贵族阶级喜爱的美食。这种食物,甚至让他们死后都要携带着,准备到另一个世界享用。 读到这里,有的读者一定会说:不可能,老鼠肉怎么吃?其实这是真事儿。如果你认真翻阅历史就会发现,人类食用鼠肉的历史,还真是由来已久,而且还不只中国人有这种习惯,外国人也有吃鼠肉的习惯。当然,人类食用的鼠肉不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家鼠,人们食用的,通常都是田鼠的肉。今天,通过《辞海》对田鼠的描述,我们还会发现,田鼠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还具有补肾的药用价值,对治疗尿频,小孩尿床症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小编没有亲自考察过,但据说,在我国闽西的宁化,从古至今都盛产鼠干。在那里历来就有“老鼠干猪肉价”的说法,尤其到了冬季,据说当地人几乎把吃老鼠干当成一种美味来享受,尤其是爱喝酒的人,更是把老鼠干视为佐酒的上品。更厉害的是,据说闽西的老鼠干还曾走出国门,出口创过外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