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 轩维锋 来源:我爱超声论坛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是指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一种良性周围神经瘤样增生性病变。 图1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示意图
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2]。多发结节型可以发生在大的神经干,也可以发生于小的皮神经,肿瘤多为实性,出血和囊性变少见(图2-B);丛状型好发于躯干部及上肢,常累及较大神经干的大范围并蔓延至其分支,形成大量沿神经走行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梭形膨大结节;弥漫型以头颈部多见,表现为神经组织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内沿结缔组织间隙弥漫型生长并包绕正常结构,同时病变内部常见大量扩张的血管。 图2-神经纤维瘤外观 A孤立性神经纤维瘤,瘤体融入神经干;B神经内多发神经纤维瘤瘤体;C ♂,13岁,小腿弥漫性神经纤维瘤病外观;D ♀,50岁,神经纤维瘤病全身皮肤改变 神经纤维瘤病声像图表现 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声像图表现分两种类型[3]。①皮肤结节型,表现皮下椭圆形均匀性低回声结节,境界清晰,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图3);②神经干融入型,表现为外形规则低回声,两端显示低回声神经干,且神经干融入甚至穿行于低回声之间。瘤体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图3、♀,29岁,背部孤立性神经纤维瘤
Ⅰ型神经纤维病声像图表现分为多发结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三种类型[3.4.5]。①多发结节型表现为皮下多发性低回声结节,境界清晰,呈圆形、卵圆形,彩色血流检查各个结节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图4);②丛状型一般累及较大范围神经干,声像图表现为肿胀增生的神经纤维扭曲变形,呈“串珠样”排列的低回声结节,中间有神经干相连(图5),彩色血流检查显示结节内部血流信号均较丰富;③弥漫型表现为病变区皮肤及皮下脂肪层明显增厚,回声弥漫性增高,典型表现为高低回声间杂有序的“羽毛状”排列或欠规整的“鱼鳞状”排列。彩色血流检查病变区域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伴局部血管瘤样扩张(图6)。 图4、♀,34岁,神经纤维瘤病,多发结节型,全身多发性皮下结节,触诊质软。 A 面部皮下结节,呈极低回声;B 胸壁皮下结节,呈不均匀性高回声;C 小腿皮下低回声结节 图5、♂,45岁,颈部迷走神经丛状型神经纤维瘤,胸壁皮肤可见大片状牛奶咖啡斑 图6、♀、24岁、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左侧上臂外侧皮下多发性结节,表面皮肤着色 A.弥漫型神经纤维瘤外观照;B 二维见皮下脂肪层明显增厚、回声增高,呈羽毛状改变;C彩色血流检查所见 神经纤维瘤病诊断思维要点 1.皮肤表面牛奶咖啡斑以及皮下多发性卵圆形低回声结节高度提示神经纤维瘤诊断。 神经鞘瘤neurinoma 神经鞘瘤(neurinoma)又称雪旺氏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鞘膜细胞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神经鞘瘤[7]。神经鞘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20~50岁,无性别差异,发生于四肢时多位于屈侧面[7]。神经鞘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无波动感。多发者可沿神经干聚集排列或分布于神经干不同节段。临床表现视肿瘤大小和部位而异。小肿瘤可无症状,较大者因受累神经受压而引起麻痹或疼痛,并沿神经放射。肿瘤多呈圆形或分叶状,界限清楚,包膜完整,与其所发生的神经粘连在一起。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时可见出血、囊性变[8](图7、图8)。 图7-胫后神经鞘瘤术中切开神经包膜,见瘤体从神经干完整剥离 图8-正中神经鞘瘤术后大体 ,呈分叶状、包膜完整 神经鞘瘤声像图表现
图9-正中神经鞘瘤,♀,51岁 A、MRI显示瘤体紧密排列与神经干上;B↑指示多个瘤体,内部见变性;显微镜下所见
图12-神经鞘瘤两端因瘤体撑起包膜,在切面上显示高回声三角 A 显示瘤体一端三角形影像,白色实线包绕; B 红色实线勾勒出高回声三角 图13-正中神经鞘瘤合并蜂窝状囊性变,♂,52岁
A 瘤体较大,内部呈低混合回声,瘤体境界清晰;B彩色血流检查低混合瘤体内部未见血流信号;C.MRI显示瘤体与周边分界清晰;D术后神经鞘瘤剖面可见暗黑色坏死
神经鞘瘤临床及超声特点 1. 神经鞘瘤 瘤体边界清晰规则,内部可合并囊性变,瘤体可沿神经干单发或多发性。 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典型病例从外观、触诊及临床表现、超声图像鉴别比较容易。、 图16-正中神经损伤伴神经瘤形成,♂,29岁 图17-食指腱鞘巨细胞瘤,♀,51岁 A ↑指示瘤体发生于食指敌意指骨旁;B 高频下可见不规则实性低回声 |
|
来自: 昵称6288667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