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在清华风格征文座谈会上的发言稿(2019)

 钟永新作品集 2019-06-28

钟永新

各位领导老师专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清华风格座谈会,我主要谈两点:

  一、我为何关注清华精神及其对我的影响

  本世纪初(2004--2008年),我有幸在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下属的一个培训机构工作近四年,生活居住在校园,进而有缘游学旁听和参加各种活动,还购读了许多清华文化的书籍与清华学人的著述,这是人生很难再有的好时光,正如当时学院领导、清华名师辛克贵副院长深情寄语得说到“希望清华的工作经历能成为你人生美好的回忆篇章”。当时还有些同事考上清华硕士,我不擅考试,没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清华游学方式,即通过聆听讲座、进图书馆、参加培训、观看展览、参与演出等接受清华独特的教育文化魅力,几年下来通过此,我相当于间接再读了次大学,而且在清华有很多机会是在其它地方无法感受到的,许多清华著名学者得以一览风采,如何兆武、李学勤、傅璇琮、黄延复、徐葆耕、葛兆光等,他们举办的讲座我大都去参加过,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个讲座的场景我便感到非常熟悉,此外所藏有套“清华文丛”“新清华文丛”对我也有一定的启发感召。

听智者言、阅前贤书,进而见贤思齐,以我愚钝之力,居然期望在文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其实这正是清华精神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使我努力追求完美、崇尚严谨、力所创新、具有实干并及普及民众的意识,特别是带有着一种“人生在世犹如急行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我对清华研究的体会思考与以后规划

记得有套封面为浅褐黄色的清华研究书籍,如《清华学术精神》(徐葆耕)、《清华园随笔》(曾昭奋)、《清华园感旧录》(鲲西)等视觉与心理感觉非常好,现在相关的清华研究书籍出版甚丰,在如今新媒体时代则又有许多新传播方式,我便关注了好几个清华微信号。

我认为清华研究还是要回归到文献史料的整理辨析和纸本阅读的比较思考上。从老清华到新清华,学校校史非常丰富,现在21世纪过去快二十年,可以书写记录进去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亦正如最近邱勇校长倡言“一流学校要出一流人才”,那么清华在新世纪的新校史就亟需有这样的一流人才来体现。今年我还关注到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读之为之一振,可见学校领导层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拳拳真心,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陈寅恪留学回国虽然没有文凭,却正是凭借真才实学被礼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从而成为清华教育史的经典故事,相信在《意见》指导下,这样的新人才新故事还会再现演绎。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清华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思索探索,我觉得老辈前贤尊崇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仍值得重视,培养更多具有独立研究意识和超前胆略气节的人士,他们将在以后的岁月大海里大有作为。

  作为清华文化爱好者,以后我计划:1)继续清华研究访谈,包括国学研究、艺术博物、自然科学、中文传统、园林风景等方面,通过名家讲述构成展示清华人文特色的一种方式;2)整理清华蜀才成就,如周传儒、吴芳吉、李思纯、贺麟、孙瑜、陈铨、罗念生等的清华风格与治学经验,落实到具体鲜明的人物个性微观层面;3)尝试清华文学书写,向往能够达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散文境界,因为有些清华美文作品是可以超越时空感染人的,并永远激励各界有心人士继续珍视关爱这片精神家园。

谢谢!

  20196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