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4700年历史。“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开门七件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茶文化也从最初简单的饮茶演变出了更丰富、更具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茶的艺术史,萌芽于隋唐,发源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大唐(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盛世繁荣也正面促进了各类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声名远播,唐以后的海外华人多自称唐人,直至今日仍有此传统。 唐代在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外交等领域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诗、书、画、乐等艺术领域涌现了大批流芳千古的名家。其中饮茶文化也在唐朝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茶经》为标志。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茶经》之后,有关茶文化的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许次纾的《茶疏》、张源的《茶录》、钱椿年的《茶谱》;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二、品饮文化在唐宋时期渐渐发展成茶道,并传入海外。随着唐、宋茶业的发展进步,中国人开始注重”品茗“,不光是辨其优劣,更是带有神思遐想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好茶,择雅静之处斟饮,可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是精神从释放到升华的过程。这种饮茶文化开始对环境、礼仪、操作方式有了更高的标准,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饮茶就在唐宋时期慢慢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茶道,并在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 三、现代茶桌上流行的功夫茶便是唐宋流传下来的品茗余韵。功夫茶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和惠州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一带最为盛行,如今更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也作工夫茶)。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其中器以“载道”之功被称作茶之父。功夫茶第一讲究的就是茶具,和其它喝茶方法的主要区别也体现在茶具上。 陆羽《茶经》有言:”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其中所造茶器——“二十四器”也成为了现代茶道中茶具的原型。 二十四器 上图为陆羽《茶经》中“二十四器” 四、现代功夫茶道所用器具图鉴——壶中千秋,欲知几杯?如今功夫茶具在唐“二十四器”的基础上做了精简与改进,现代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二种。分别是: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龙缸、红泥小火炉、砂跳、羽扇与钢筷、茶罐和茶海等。 以下给大家重点介绍现代功夫茶所用常见器具。 1、茶壶和盖鸥茶壶:潮州土语叫做“冲罐”或“苏罐”,产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有四字诀:“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区别,现在市场比较追捧名家壶。 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 盖瓯:冲泡功夫茶,在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形如仰钟,上有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盛行于清朝。 清代的盖瓯,多有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的,入画的题材丰富多彩,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等。 因盖瓯有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罐。 盖瓯也叫其“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2、茶杯(品茗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今日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颇受欢迎,俗称为“白果杯”。 品茗杯按照器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下图多为明清时期珍贵杯子(含酒杯): 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重。在宋朝风靡一时,为斗茶必备的茶具。要说沉稳,恐怕建盏恐怕当仁不让数第一。近年来建盏颇受茶客追捧,由于工艺的区别,新作建盏价格一般贵于其他杯型。 ![]() ![]() 铃铛杯与钟形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或钟,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外形精致典雅,是目前市场上的常见杯型之一。 ![]() ![]() 压手杯: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 ![]()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很多杯型,总体感觉比较自然朴实。 ![]() 斗笠杯: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 ![]() ![]() 鸡心杯: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明代作品比较出名,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 ![]() ![]() 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的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折腰杯流行于明清时期,其彩艳丽,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此杯之妙,在型异,意雅,图隽。 ![]() ![]() 六方杯: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对六方情有独钟。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天青釉与六方造型的完美结合,柔中带刚。与新作汝窑六瓣杯同类。(还有四方杯) ![]() ![]() ![]() 莲瓣杯(和葵口杯同类):每条棱从杯底延伸到杯口 ,让整个杯口呈现花瓣的形状,十分精致。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如诗如画的纹理。 ![]()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适合品饮浓香茶。圆融杯的造型比较均匀,会给人一种很端庄典雅的感觉,有大肚能容之意。(与罗汉杯形似,有时二者混用) ![]() ![]() 罗汉杯:造型如同寺庙使用的铜钵,腹部圆而厚实,杯口微微内收,视觉上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杯型设计非常饱满,给人“福气满满”的感觉,如果是深色的罗汉杯,可搭配深褐色茶具和茶盘使用。(有些形如圆融杯也称作罗汉杯,二者形似,经常混用) ![]() ![]()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 ![]()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 ![]() 直筒杯:杯型解读杯底平整,杯身笔直呈圆筒状,器形硬朗而简约。使用建议搭配淡色竹质茶席底铺使用,适宜饮用例如绿茶、黄茶等汤色较淡的茶。 ![]() 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 ![]() ![]() 鸡缸杯: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文武勇仁信,一鸣天下白,明成化帝用鸡缸杯来赞扬鸡的高贵品格。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极其珍贵,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 耳杯:亦称“羽觞”。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 ![]()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 ![]() 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碗大杯小。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 ![]()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 ![]() 3、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一般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 ![]() ![]() ![]() 4、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茶碗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以“宽、平、浅、白”为佳。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现代茶盘很多用深色名贵木材雕刻而成,也非常好看。 ![]() ![]() ![]() 5、茶垫与杯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和杯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 ![]() ![]() 6、水瓶与水钵它们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 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 ![]() ![]() ![]() 7、龙缸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很珍贵。 ![]() ![]() ![]() 8、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同样也会用红泥小火炉烹茶。 ![]()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精美。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现代煮茶多用电炉,城市里很难再见到红泥小火炉,只能从书画里找找感觉。 ![]() ![]() 9、砂跳(茶锅)“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现在泡茶一般用电当能源,所以砂跳也不多见了,失去了几分小火烹茶的乐趣。 ![]() ![]() ![]() 10、羽扇与钢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 ![]() 11、茶叶罐装茶叶用的,造型较多,比较出名的有景德镇陶瓷、潮汕锡罐和宜兴紫砂罐。 ![]() ![]() ![]() 12、茶海(公道杯)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茶叶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十几秒之差就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会有所区别。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用茶海给客人均分茶汤,有利分四方之义,是现代功夫茶常见的器具之一。 ![]() ![]() ![]() ![]() 以上介绍的十二茶具均为传统功夫茶所用茶具,虽然不足陆羽二十四器,但也足以满足现代品饮功夫茶所需。其中还有些现代常用器具没介绍到,例如茶巾、茶几、茶针、茶匙等,也有些茶具已经被现代电器取代,比如现代煮茶常用电炉煮沸水。 简言之,下图的配置再加上一壶开水就可以满足功夫茶的基本要素啦。 ![]() 中国茶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对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助益的优秀文化传统,直到今日人们仍乐于品茗论道,饮茶修心,追求禅茶一味之境界。 ![]() 虽然现代都市生活鲜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意情境,但得空能静下心来悠然泡一壶好茶,沉下心思仔细品饮,哪怕自斟自酌,也是别具一番雅致呢。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择一日,或落英缤纷、或大雪飘飞、或暮色将至、或烟雨朦胧,约三两好友吃茶畅谈也是极好的。 ![]() 尘久不觉香在室,博物品茗谈笑知,以香在室 博物观茶为名要的也无非是这种情境,追逐的诗和远方又是些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