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与用笔 □ 刘广迎 这是元朝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的著名论断。赵孟頫在这里指出,书法中用笔最为重要,其次才是字的结体。这是因为,字的间架结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的审美趣尚)而变化的,而用笔的方法则是千古不变的。 清初虞山派著名诗人冯班曰:“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钝吟书要》) 明朝赵宦光说:“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型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寒山帚谈》)他以为在当时书法的结构不为时人所重,笔法尚传而间架则古法殆尽,故有意提倡结构为先而矫正时弊。显然,在用笔与结构二者之间他更重视结构。 写字首重结构,也是启功先生所一力主张的,此可谓度世金针。至于用笔,当在笔法精熟之后深入探求之。所谓笔法精熟,是指通过长期的书写训练,使结体烂熟于胸,笔性使转无碍,墨法控制流走自然,浓淡干湿等均在熟悉笔性之后得之也,此当非短期之功可成。 元白先生认为结字为第一要务,强调“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启功《论书绝句》)。但是他并非不重视用笔,而是说赵孟頫将结字和用笔的先后顺序给弄颠倒了。因为对于初学来说结字易见成果,即使用笔差一点也无伤大局。 我历来对此服膺,学书一道首重结体,得其形似,初步建立规模,即使用笔不精,别人一看也会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字。通常说的临帖,先由形似而达到神似,就是首先解决结构问题,进而追求用笔的精到。 讲求笔法,为的就是要把线条写的美观,而“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启功《论书札记》)。林散之先生的字,其线条质量之高为世所公认,但是陈传席先生却指出:林散之的字缺少“结构”。确切地说,他的字是有线条而无结构(见《书法报》2010.2.20第3期)。 所以,结构优于笔法,若结字不过关,则俗气不除。而精熟的笔法,是在结字一关通过之后,才能发挥作用的。 我看应该这样理解:学书结体先于用笔,而用笔难于结体。所以,初学书当以结字为先,而到了高级阶段,“已会写字,有了基础,所缺乏的是点划风神,这时便宜考究用笔。”(启功《书法常识》序言) 2010.02 (原载于刘广迎:《御云随笔集:那一轮明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刘广迎楷书竖幅 唐人诗三首(200803) |
|
来自: 御云斋艺术馆 > 《卷二 书斋清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