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中觅凉夏

 思明居士 2019-06-28

 文/刘世河

言及读书消暑,我的一位画家老友曾有一妙喻,他说:“读书消暑,如吃井水里刚提上来的西瓜,清凉爽口,沁人肺腑,那种感觉,美不可言!”小时候记得我们家院子里就有一口井,四周砌着密密麻麻的青砖,青砖上挂着一层毛茸茸的绿苔。每年夏天,父亲都会把西瓜用一个麻绳编就的网兜装了,然后再用绳子卸进井里,也不用入水,就悬在半空。只需一个晚上的工夫,西瓜便足足凉透了。那种凉,是现在冰箱里的冰镇西瓜所无法企及的。倘若把书比作井水里的西瓜,那古诗词无疑就是凉的最透的那种薄皮沙瓤瓜。

这第一口瓜当是白居易的《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炎炎夏日,诗人独坐院中,举目无杂物,心无杂念扰,临窗清风徐,清凉心底生,何等惬意何等怡然自得!

无独有偶,在自家院中消暑的还有宋代的杨万里,他喜欢在月夜的庭院中闲步纳凉,并写下了那首广为传诵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白翁的“端坐院中”也好,杨万里的“开窗小立”也罢,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觅一处静心之地。看来这“心静自然凉”的确不失为一剂消暑妙方。

写庭院写的比较唯美的当属宋代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榴花怒放,竹席清凉,这里别有洞天,实乃一惬意的纳凉之地。盛夏之日每每吟诵此诗,无不顿觉如沐清风,周身一片凉意。

心静自然凉,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净”自然凉。正如白翁的“眼前无长物,凉生为室空”两句,想必他的院中也未必真的杂物全无,只不过入眼而不入心而已,心里一干净,自然也就顿觉清凉起来。

以上三位都是宅在自家院中消暑,还有移步自然中的。唐代的高骈算一个,他的那首《山亭夏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着:“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观楼台倒影,赏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忽感凉风掠面,一抬头,原来风动水晶帘,满院蔷薇香。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图。试想,视觉、嗅觉、触觉一下子都得到了满足,人岂能不爽?

宋代葛元怀的《夏日》描写的则是水边:“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独坐一湾水塘边,边乘凉消夏,边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摇尾,一时间情趣盎然,暑意全消。

写盛夏情趣更生动的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词人的一首闺情词,虽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她时常想起那个溪亭映日的傍晚,和一群花季少女划着小船,边小酌,边赏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们依然划呀划,划呀划,不想船儿竟一头栽到荷花深处,“扑啦啦”惊起一滩水鸟。好一幅生机勃然、惬意自得的水彩画。我想有了这么一日,词人至少清凉一夏是没什么问题的了。

然而,自家院子里消暑也好,移步自然中纳凉也罢,要说消暑真正到了一种境界的还是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是南北朝时代的人,这首诗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一首古诗。尤其“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在有声中,体悟到山幽林静,此心境,非常人所及。这与后来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以及徐凝的“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炎炎夏日不妨去古诗词里走走,借古人的心境,觅一份清幽,获一份凉气,虽无法企及雅士们那种“清心静气”的至高境界,但至少可以让酷暑变得不再那么面目狰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