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行有党员:“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

 乐康居 2019-06-28

         201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8岁华诞。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身边,都有着许许多多年龄各异、风采各异、来自社会各界的共产党员。

        在这些共产党员中间,就有很多人日常身体力行,以力所能及的点滴善行,践行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在建辉基金会关注的众多行善者中,共产党员就不乏其人。

手艺人王宏云:他是“板凳爷爷”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东二环文明村的共产党员、曾经是木头模具手艺人的王宏云,今年已经高龄八十一。

        退休后,为了打发时间,王宏云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一些边角木料制作了一些结实而又实用的小木凳给邻居各户,大受欢迎,而平素就疼爱孩子的王宏云,又把视线投向了当地福利院里的残障孩子们。

        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来木材、油漆等物料,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根据残障儿童的生理特点,做了第一批一百条红凳,郑重地交付给当地儿童福利院,并且分文不取,而福利院的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喜欢王宏云为他们定做的凳子,七嘴八舌地“谢谢王爷爷”。

        王宏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把给孩子们做板凳当成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一天不动手做上好几把,他都会觉得浑身不得劲,从划线、切割、钻眼、组装、磨砂到油漆,反反复复近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八年来,他省吃俭用,已陆续投入上万元购买木材、油漆等原材料,而这笔钱对于他家说却不是个小数目。

        王宏云能全心全意善待素不相识的残障孩子们,却总是“虐待”自己——他早晨一碗稀饭、中午和晚上各一个馒头就能度日了,节俭得不可思议!

        每个这样的小板凳,都凝聚着王宏云这位八旬老人善心护雏的浓浓心意。

         “现在市场上的小板凳全都靠钉子钉、胶水粘,不结实。我这些小板凳用的都是结实的木料,全靠榫头、卯眼固定。”王宏云告诉登门看望他的志愿者,“每次至少捐100个小板凳,每次我攒到了这个数,就会马上联系福利机构捐出去。”

        退休不辍艺、年高仍善行的王宏云,不仅造福于街坊邻居和各大福利院的众多孩子,也感动了全社会。他先后荣获2016年“合肥好人”、安徽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十佳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清洁工欧格秀:收养的七个弃婴已长大成人 

        欧格秀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今年已满八十一岁,也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

        1990年,已有四个儿女、丈夫早逝的欧格秀还在当地人民医院当清洁工,有人把一个才两个月大、脸部被严重烧伤的女婴送来医院,二十多天了也没人认领。看到女婴实在可怜,善良的欧格秀就自己掏钱给女婴看病,一直到孩子康复。之后,找寻孩子的亲生父母未果,欧格秀就带她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并给她取名叫乐捡爱。1994年,乐捡爱四岁的时候,为了让乐捡爱被烧伤的脸部不那么嚇人,欧格秀花费三千多元带她去医院做了整容手术。那时的欧格秀,实际上掏不出三千元,她是通过多次卖血来换取乐捡爱医疗费的。

        一直到2000年,欧格秀又先后收养了六个弃婴,而且他们多有先天残障。

        为了养活这些孩子,欧格秀业余经常拾荒,甚至还卖血,但是从来没想过放弃这些他们。其中有几个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欧格秀也一直在努力地治疗他们。

        如今,欧格秀收养的这七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多半都已成家立业。懂得感恩的孩子们让欧格秀住到自己家中享福,但习惯了劳作的她却不想闲着,更不想给自己养大的孩子增加负担。

        现在的欧格秀,在城中村租了个不到二十平米的破房子,靠擦皮鞋维持生计。但因年老力衰且认真,她擦鞋动作慢、效率低,顾客们大都会去相邻的摊位,生意不好的时候,欧格秀只好到处收集破烂换钱。现在,出租房中堆满了欧格秀捡来的废品,留给她睡觉的地方只有半米宽。

        如今八十一岁的欧格秀,耳不聋眼不花,说话还很幽默风趣,常用汉字都会写,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女性。她的善良、无私和博爱,促使她对收养七个孩子无怨无悔,反而非常自信,令登门拜访她的建辉基金会志愿者深受感染。

乡村医生陈金正:二十年翻山越岭随叫随到

        生于1970年1月的共产党员陈金正,2000年开始在云南省东北部的会泽县大海乡大垴包村卫生所从事乡村医生工作。

        会泽县大海乡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著名的蒋家沟泥石流发源地就在那里,而大海乡又是全县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落后、生活最贫困、工作最艰辛的乡,生存条件恶劣,医疗条件更是相当贫乏。大垴包村委会下辖十二个自然村,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山高谷深,从村委会到最远的自然村有十五公里山路,徒步需要三至四小时,若逢大雪封山,更要走五至六小时,然而,只要乡亲们需要,陈金正总是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风雨无阻,送医上门。

        二十年来,陈金正行医的徒步行程达两万多公里,踩烂了六十余双鞋子,平均每月要出诊十五次左右,每月都要分别到所有自然村进行一次预防接种,三个月要进行一次全面回访,对所有自然村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要进行一年一次的体检,这些都靠他的一双脚一步一步走着去完成。由于长期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陈金正积劳成疾,腰肌劳损成了去不掉的病根,但他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只要接到各村村民的求诊电话,他都会克服困难尽快赶到。

        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铁脚村医”的陈金正,用自己的行医长征路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使命。

        每一位行善者,也会老迈、孱弱甚至罹病,也会“需要”——谁来帮他们?

        助人者往往不能助己,可我们又何能袖手旁观?

       帮助助人者度过难关,让助人者永不悲凉——这一种“善”的力量,应当薪火相传。

        善助善行,善得善果,这一种善念,愿你我温柔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