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家的父母' 都做了什么, 才能养出 '别人家的孩子' ?

 鸿凯泰收藏 2019-06-29

陪伴5-12岁孩子家长

度过陪娃夜读的时光

不吼不叫,科学养娃

懂点套路,少走弯路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坚定又民主的环境,

让他没有耍小聪明的空间。

作者:凌想

本文来源: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

ID:lingxiang127

投稿邮箱:tougao@xxjz.org

一、

很多被孩子的问题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父母,他们常常发出的一个疑问是:

“专家说别把孩子管得太紧,难道我要完全放手不管吗?”

“我家孩子不管不行,我天天盯着他还这样,我要是不管他,他得堕落成什么样?”

其实,哪有完全的放手不管,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问题的关键是:管什么?怎么管?

好的养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管”,父母不累,孩子也不累,双方都很舒服,但父母确实又是在用心“管”。

明丽是我的一个读者,大儿子涛涛11岁了,她在读者群里经常分享她是怎么养育孩子的,她的理念给到大家很多启发。

我对此很好奇,特地和她聊了一次,试着把她的做法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主题就是——

“别人家的家长”是如何炼成的?如何做到既管又不管,无为而无不为?

二、

  • 问题一:孩子写作业管不管?

明丽从来不盯着孩子写作业。

涛涛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都由他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写作业、玩游戏、看书,都由他灵活掌握。

明丽只有一个要求:在晚饭前写完作业就可以。

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明丽的原则是:给孩子一个大的框架,给他信任,给他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让他自己来安排。

别把孩子盯得太紧,否则,时间久了,就像被压得太紧的弹簧一样容易崩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给与了孩子信任,但孩子做得不好,该怎么办呢?

明丽对此也很坦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做不到也是正常的,我会提醒他,适当地督促他。

比如,涛涛喜欢看书,一般都是写完作业才看书。但偶尔看书入迷了,舍不得放下书,明丽就会提醒他:该写作业了。

如果需要在一个时间点之前写完作业,明丽就会留出富余时间,提前问他:写完作业了吗?如果没有写完,这样还会有时间补上。

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有玩得入迷的时候、拖延的时候,这都是很正常的,大人要能接受这一点。何况,我们自己不也有玩游戏玩得放不下,拖延着迟迟不愿动笔写报告的时候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自己宽容一些,也别太苛求孩子。

而且,家长的立场也很重要。家长很容易就和规则站到了一起,把孩子推向了对立面,当孩子做得不够好,就会拿规则说事。

明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尽量帮孩子不违反规则,孩子有想不周到的,明丽会帮他想到,提醒他,尽量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

  • 问题二:孩子玩游戏管不管?

明丽的做法还是那句话:设置规则,自主安排。

涛涛11岁的时候,爸爸主动把涛涛的游戏时间增加了15分钟,变成了每天可以玩30分钟游戏。

一般来说,涛涛玩到30分钟后自己就会停下来。如果还想多玩一会儿,就需要做其他事情来赚出游戏时间。

比如,多读10分钟书,就可以多玩10分钟游戏。

问题又来了:他不会嫌游戏时间不够,自己偷着玩吗?

明丽说,不会的。

首先,她会提前把漏洞补上,不给他偷着玩的机会。

涛涛没有手机,大人的手机不会让他玩,他只能用电脑玩游戏,而电脑是放在客厅的,不能拿进他的屋里。这样就减少了偷着玩游戏的几率。

其次,明丽有意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明丽和他说:“我答应你做的事,我都做了。那么,你答应我做的事,你也要做到。这样才公平,否则,你就成了老板了,我就成了给你打工的了,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你答应了不玩游戏,就要做到。”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坚定又民主的环境,让他没有耍小聪明的空间。涛涛如果想玩游戏,可以和妈妈商量。

“妈妈,我可以玩一会儿游戏吗?”

“你写完作业了吗?”

“还没有呢。“

“那你先写30分钟作业,然后可以玩一会儿。“

当孩子发现,通过和父母商量,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就没必要偷着玩了。

所以,玩游戏这件让很多父母头疼的事,在明丽这里很自然地就解决了。

四、

  • 问题三:孩子“早恋“管不管?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异性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

11岁的涛涛也不例外,他也有喜欢的女生。他会和妈妈聊:我喜欢班上哪个女生。明丽的回应很智慧,她会对涛涛说:“她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呢?你是不是很喜欢和她一起写作业?”

“很好啊,你可以好好和她相处,她英语好,你可以向她请教英语,可以约她一起打球。”

在明丽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谓的喜欢,就是和她做好朋友,还没有想到太多。所以,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教给孩子怎么和人相处、和异性相处。

哪怕孩子说:我想要和她结婚。这个“结婚”,在孩子的眼里,也是很单纯的,就是喜欢和她在一起。

明丽会淡定地说:“那好啊,那就相处看看吧,相处久了,你才能知道合不合适。”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不加限制,允许孩子“早恋”,会不会耽误学习,会不会“失控”?

明丽说,当然不能放手不管,但这个“管”不是如临大敌严防死守,而是渗透在平时的聊天里,潜移默化地去了解、去引导。

比如,要了解孩子的动向,告诉他,去哪里要和妈妈说。和他聊聊他和女生的交流情况,引导他往积极正面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明丽对涛涛说:谈恋爱就是交最好的朋友、值得信任的朋友、可以谈心的朋友。

这个定义一下,是不是觉得“谈恋爱”这事充满了正能量?

另外,明丽还时不时和涛涛聊聊关于身体的事情:“17岁之前,你不要亲女生,不要和女生有什么亲密的行为。因为你现在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就像蛇要经过蜕皮才能长大,这个“蜕皮”的过程身体是容易受伤的,你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别人要你做什么,如果你不愿意,要学会拒绝。如果有不明白的事情,要告诉爸妈,我们会帮你的。”

妈妈是这样的态度,涛涛对这件事也变得很平和、很自然,到目前为止,他喜欢过好几个女生。

“哈哈,这就是小男孩所谓的恋爱”,明丽说,“多相处,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女生。”

五、

写作业、玩游戏、早恋,从这三件事里,可以看出明丽的养育理念。

看上去,她不像很多父母那样整天盯着孩子管、围着孩子转,但她的“管”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管,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管。

大概她就是那种让很多家长很疑惑的“别人家的父母”:也没见人家怎么管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

我总结一下明丽的“管”:

  • 第一,相信孩子,只管框架、管规则。

设置一个合理的框架、规则,在这个框架内,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框架以内,孩子自己做决定。

涉及到框架,父母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能因为情绪起伏时而宽松时而严格。

当孩子的意愿得到充分地尊重,他会变得尊重自己。

自尊自爱的孩子内心是有力量的,是愿意为自己负责的,不会把什么都推给家长。这样,家长就会省心很多。

  • 第二,尊重人性,事先预防。

人都有上进之心,也都有取巧偷懒之心,这就是人性。大人小孩都如此。

所以,要提前堵住漏洞,与其事后惩罚,不如事先预防。

比如,提前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而不是到第二天上学时才发现孩子没写完作业,孩子大哭大闹,大人大吼大叫。

比如,不给孩子创造偷着玩游戏的条件,孩子也就自然不惦记偷着玩了。

我们总以为让孩子尝到教训他才记忆深刻,其实,事先预防,不让问题发生,更是一种智慧。

  • 第三,做孩子的靠山,培养顺畅的沟通氛围。

明丽的这些做法之所以有效,其实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她和孩子的关系很好,平时有坦诚交流的习惯。

关系好,就会让沟通变得更畅通,让孩子更加信任你。

当孩子发现,他的困惑、他的问题可以在你这里得到回应、得到帮助,他就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你是他的靠山,而不是他的监督者、惩罚者。

同样是“早恋”问题,如果你急吼吼地把这种朦胧的好感定义为早恋,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训,孩子的心门是不会向你敞开的。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想管都没办法管了。

六、

  • 第四,不忘初心,牢记自己也有小时候。

管什么,怎么管,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会希望父母怎么说,怎么做。

你期待父母怎么待你,你就这样对待孩子,就这么简单。这是明丽的“秘笈”。

比如涛涛和她说,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明丽就会想起,她上小学时,也很喜欢班上一个男生。那个男生作文很好,她就很想让男生教她写作文。

推己及人,她就理解孩子的心理了,体会一下,她希望她的父母会怎么处理,她就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当了好多年大人,都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小心思、小困惑,总是拿大人的视角看待孩子。

不被理解的孩子,心好累。

  • 第五,心态平和,父母的心要能容下整个房子。

明丽说这些事情时,我能感受到她的心态是放松的、平和的。

她说: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不用那么着急的。孩子又不是一天两天就长大的,来得及的。

我很喜欢这种放松的心态。很多父母,管孩子的时候焦虑,不管也焦虑,想管管不了更焦虑。

为什么焦虑?因为心不够大,视野过于狭窄。

明丽有个比喻,特别精彩。她说:“做父母的,心要够大,要大得能装下整个房子,装下整个房子里的东西,吃的喝的,好的,坏的,舒服的,不舒服的。”

“你要像灯光一样,照亮整个房子,这样就照亮孩子的人生了——因为孩子就是在你这个房间里长大的。”

当心够大,就会觉得孩子有时贪玩是正常的,喜欢玩游戏是正常的,喜欢女同学也是正常的,只要加以引导,就能让“坏事”变好事。

如果心不够大,只能装下一个厨房,容不下厕所,这样就会容易痛苦,孩子也很累。如果你嫌厕所脏,那你就要勤劳一些,勤刷洗。如果你不勤劳,那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勤劳了。

“如果你不愿意清洗厕所,那么你就爱你的懒惰,爱你孩子的懒惰,爱这个人性,爱人性里面好的和坏的。”

多有哲理的话。

每个希望教育好孩子的父母,都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的心够大吗?能容下整个房子吗?你愿意为房屋的整洁付出努力吗?

这五点,看上去不是很难,但每一点背后都有对父母“心态”“心法”的要求,只有从心改变了,才能做到举重若轻,用四两拨千斤。

这样的家长,就是每个孩子都渴望的“别人家的家长”。

作者: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专注儿童心理,帮助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