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林外史》中那些可贵的“市井小民”

 gs老张 2019-06-29

本书是吴小如先生的一部小书,对诸如三国、水浒、红楼、儒林外史等小说的一些评论,共收录17篇文章。是一本跟小说一样好看的文学评论,今天让我们书接上回,一起继续看一看《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

除昨天推文所述人物以外,作者还写了一个正面人物萧云仙。他是武人,却读过书。在他镇守边疆时,曾鼓励居民垦荒,并动用官库钱粮兴修水利,开办学堂,这确有点实干家的味道;但作者又写他修建先农坛,行祭祀之礼,于是这个人物就成为实现迟衡山“礼乐兵农”的全部理想而设计出来的了。他在边疆上搞的那一套,实质上是吴敬梓理想中的“仁政”。可见书中所有正面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行动,其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

然而,不论虞育德的“以德化人”,还是庄绍光的著书立说;不论是在南京祭泰伯祠,还是在边疆推行“仁政”:到头来都不免成为风流云散一场空。杜少卿穷愁潦倒,萧云仙破产偿公,不论是文人、武人、学者、“清官”,即使他们的行动和理想主观上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在那个腐败黑暗奄奄一息的封建末世,却都是不得志的,而且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传统势力格格不入的。这就清楚地表明,吴敬梓对于清王朝统治下的政治是不满的,但他本人又看不到出路,因此,作品后半部越来越趋向于感伤和悲凉,甚至流露出绝望的情绪。这一点,我们完全能够理解。

总之,由于吴敬梓本人毕竟是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出身,并饱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他所塑造的理想人物就必然是像向鼎、萧云仙那样的“清官”或“好官”;像虞育德、庄绍光那样的“真儒”或“通儒”;像杜少卿、虞华轩那样的地主阶级中的“浊世佳公子”。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固然有不少在当时是属于有进步意义的民主性精华,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阶级局限和封建糟粕。

《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是属于城市平民或农民。他们基本上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些人中,有给娄家看坟山的邹吉甫,开小香蜡店的牛老爹和开米店的卜老爹,演戏的鲍文卿,修补乐器的倪老爹,以及第五十五回作为结束全书的四个市井“奇人”—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由开当铺变成开茶馆的盖宽,裁缝荆元,以及在同一回书里出现的灌园于叟。如果凭出身,第一回里从小给人家放牛的王冕也应属于这一行列。

非常明显,吴敬梓在写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身边琐事时,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们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是一些低下的微不足道的人,而吴敬梓恰好就对这些人表示了同情和尊重。作者对他们淳朴善良的品质和作风作了颂扬和肯定。鲍文卿虽是“戏子”,为人却有操守,富于正义感,坚决拒绝受贿并替人向官府说情。作者曾借太守向鼎的口称他“颇多君子之行”,并认为那些中进士当翰林的人都不如他。鲍文卿曾说:“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这就是说,只有凭自己劳力来养活自己,才是高尚的。

特别是那个裁缝荆元,竟然把他的“贱行”提到了与读书进学、弹琴作诗平等的地位。另外,作者还写了一个敢于同有钱有势的大盐商相抗拒的女子沈琼枝。她宁可靠卖诗文和做女红糊口,也不愿给盐商做妾。她从扬州逃到南京,凡是看到她的,不是把她“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她为“江湖之盗”。可是她并不气馁,只要“有恶少们去说混话”,她“就要怒骂起来”。当杜少卿问知她的底细时,便对她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在沈琼枝身上,迫切要求人格独立和自食其力的思想显得很突出,作者对此又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具有民主性的妇女观。《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些正面人物形象来讽刺和批判那些出卖灵魂的“儒林”群丑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爪牙、寄生虫的。

必须指出,尽管吴敬梓具有这样可贵的进步思想,但他对于“市井小民”本身却缺乏真正深入的了解。他是按照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去塑造和描写这些人物的。这些自食其力的“市井小民”,虽然披上了劳动人民的外衣,面孔却依然是封建知识分子。好像在吴敬梓看来,只有把他们给士大夫化、风雅化了,才算把他们的地位抬高,才算对他们进行表彰和表示尊敬。

吴敬梓是以自己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市井小民”的。

因此,他虽然描写了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生活,虽然描绘并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但在肯定和歌颂他们的同时,却又赞美他们的安分守己,如鲍文卿的卑躬屈节、甘居于低贱身份,以及邹吉甫父子身上的奴性等。就连他所极力渲染的正面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尽管也写到他们同身份低下、生活穷困的人有来往,实际上表现在他们身上的“美德”,仍不过是远离人民的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孤傲而已。因而全书的收场只能归于烟消云散。就在最末一回,作者把于老者的园圃描绘成清凉山后面的“世外桃源”,把荆元所说的“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的话当成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实际上不过反映了吴敬梓本人的逃避斗争、远离现实的一种幻想,是他在无可奈何的绝望中一种自我麻醉的安慰罢了。

正文 /吴小如


《古典小说漫稿》

吴小如 | 著

北京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