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劳动价值观异化 堪忧——嫌贫爱富 等不良心态 普遍 据《半月谈 · 内部版》第 6 期 报道
当前,一些青少年 劳动价值观缺失 和异化。如何 教育引导学生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
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象一: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 和普通劳动者。受社会不良风气 以及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一些孩子
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的错误价值观。“爸爸妈妈教育我,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扫大街,当清洁工,进工厂,回家种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劳动已然分了贵贱。北京的一名小学生,妈妈是学校的清净工,他觉得丢脸,在学校里
跟妈妈装作不认识。以前的孩子 谈到理想,大多数是说 当科学家、老师、医生等,现在的孩子 不少是说 想当老板、明星、像巴菲特一样的股神
等,因为 “又光鲜 又靓丽 又多金”。“谁都渴望 有一份 不脏不累 还挣钱多的职业。”一名中学生 告诉记者。 现象二:小皇帝、小公主 层出不穷,“老儿童”“ 巨婴”越来越常见。当前青少年的教育环境 和成长氛围呈现“三独”特点,即
不少家长 是独生子女、教师 是独生子女、孩子 也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学校 很容易 缺失劳动教育。小皇帝、小公主 甚至“老儿童”现象
常见。天津一名女大学生,上大学 带妈妈过来陪读。妈妈白天在外面打工,早中晚 过来 送饭 ,洗衣服,还承包了宿舍卫生。
现象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苗头浮现。当前,大中小学生
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的新闻 频现报端,大学校园贷、裸贷案例 层出不穷。不少人希望 不劳而获。有的大学生
靠搞网络直播 获取“打赏”,还有的 不顾学习 痴迷于炒期货、黄金 和互联网金融
P2P,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少奋斗 10 年”。 现象四: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 日益凸显。毕业后
如果找不到“不苦不累,冬暖夏凉,坐办公室”的工作,一些青年 宁可回家“啃老”,每天在家
上网打游戏,拿着父母的钱 吃喝挥霍。
现象五:宁送外卖 不进工厂,职业教育 没有吸引力。当前,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地位等原因,高职院校 招生困难,青年选择职业
就业观扭曲,宁送外卖 不进工厂,工匠 流失严重,制造业 转型升级 遇阻。
(摘自《文摘周刊》6.10 第3版 “时事”)
|
|
来自: 你是不一样 > 《焦点关注(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