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原本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开放空间,国外设计师却偏要打造成无惧天气条件的私密空间。除了屋顶花园之外,看国外购物中心的屋顶有什么新玩法。 屋顶——建筑的第五立面 自柯布西耶将屋顶平台列为现代建筑五要素之一,屋顶逐渐作为功能空间被纳入整个建筑设计中。屋顶花园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而首个营利性屋顶空间是1882年的纽约卡西诺剧院的屋顶剧场,在当时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受到气候条件限制,屋顶剧场只在夏季营业,但仍收益显著,被百老汇众多剧院效仿,屋顶空间自此成为许多商业建筑营利手段之一。1918年,北京新世界第一游艺场是国内第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屋顶空间,须凭票入内,设有游乐设施,还可以眺望白塔、故宫、景山等景点。 北京新世界第一游艺场 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面积几乎与整个项目的占地面积相当,所以作为存量空间的众多购物中心或者商业综合体纷纷在其上动起了脑筋。一个能够吸引客流的屋顶空间可以为整个项目增加人气,形成客流的“瀑布效应”,提升高层店铺收益。屋顶作为一个脱离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环境,开放性的空间与购物中心封闭的室内空间互补,可以引入许多室内无法承载的功能与业态。消费体验多元性与丰富度的提升,相比于单一的影院和餐饮业态会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与顶层商业类似,屋顶空间同样面临如何将人流吸引至高层的问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从商业项目的视角来看,考虑到消费粘性或口碑营销等因素,与更多的消费者建立强连接都意味着更多的收益,也是项目长期客流稳定性的保障。 运用规划设计建立强连接是一种易被忽视却高效的手法。屋顶空间与城市街道的高差带来了天然的割裂感,视线上的联系就变得更为重要。通过位置、体量大小等因素的调整,让人们在街道上就可以看到屋顶的设计的一部分,引起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以此吸引更多人流至顶层。 国内的商业项目的屋顶经济从2015年开始就引起了商界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项目的整体经营价值,引入了各种业态,如消费式花园、酒吧、游泳池、主题乐园、运动场、滑雪场几种。2017年时,屋顶开发中消费式花园占比最高,达到80%。跨入2018年,运动型屋顶蔚然成风,上海长风大悦城那一抹粉色让人一见倾心。 “网红”经济瞄上屋顶空间 人们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心理可以归为社会认同和自我呈现两类,带有特定标签或宣扬特定价值观的内容更容易打动消费者,激发主动分享的行为。而受限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应尽量简洁易懂,并容易引发共鸣。 洛杉矶最高的开放式屋顶平台 OUT Skyspace 除了可以俯瞰全城以外,还有一对由 Colette Miller 创作的天使翅膀;70层的高空玻璃滑梯也成了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一处胜地。从照片不难看出,这两个装置自身都带有很强的传播性。天使翅膀则是 Global Angel Wings Project 的一部分,意在提醒人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天使”。两个装置的成本不高,占用的资源也有限,却已经被评价为“洛杉矶最美拍照地”,为运营商带来了一笔丰厚的门票收入。 新加坡金沙的屋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前来拍摄美照或者体验一把无边泳池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时甚至还要限制人流。 “天空之城” 人们对“天空之城”的追求虽受限于经济、技术等现实因素,却从未止步。2500年前,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或许是最早的屋顶花园了。 在我国,屋顶花园的形式于清乾隆二十年左右萌芽。20世纪初期,屋顶花园的概念正式传入国内。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城市规划、设计建造范围,迄今结合创新消费形态形成独特的商业空间。时至今日,成功项目不在少数,原因就是各有各特色。 巴比伦空中花园 近年来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出现了大量的屋顶农场,然而其目标客群却多聚焦于家庭型消费者,将关注点放在儿童的学习、探索或参与感,着眼点未免过于狭窄,同质性也过高。位于哥本哈根的 ØsterGro 农场则瞄准了成年人的社交休闲场景,用大部分屋顶种植蔬果香料,搭建蜂房和鸡舍,将旁边的温室改装成Stedsans 餐厅,用当天采摘的新鲜原料烹饪料理。原料有限每天只提供5道菜色的Stedsans ,却凭借健康美味的食物和舒适轻松的环境,引得本地人和各地美食家争相到访,更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品牌。“farm-to-table”理念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追捧,加了“有机”、“无添加”等标签的食物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Stedsans 这样透明度高又有参与感的餐厅,在城市中受到广大欢迎几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国内也有不少拿屋顶拿来做农场的案例,比如杭州城西银泰城、长沙步步高梅溪新天地、上海虹桥南丰城和凯德龙之梦虹口等,但是将农作物直接转化为餐厅食材的案例倒是鲜少出现,值得尝试。 气候条件是屋顶商业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而IGLOO这个词语原来指因纽特人拱形圆顶的冰屋,现代设计师运用新型材料打造出透明的IGLOO帐篷,并迅速风靡欧美各国。 纽约230 Fifth 是其中最有名的酒吧之一,这些用PVC材料制成的IGLOO帐篷可以容纳多达12人,内部可以加热,同时轻便、易收纳。冬日置身于IGLOO帐篷之中,在温暖的环境中享受美酒美食,透过薄膜还能欣赏城市夜景;这种IGLOO帐篷本身也成了一种风景。 芬兰等地也刮起了IGLOO帐篷风。 颜值至上 Your Rainbow Panorama 位于丹麦奥胡斯 ARoS 美术馆的屋顶,凭借其绚丽的颜色和独特的空间体验将这个原本平淡无奇的屋顶变成了世界闻名的“打卡点”。从街道望去,整个装置简单的线条和高饱和的颜色极其跳跃,而游逛其中的人们的剪影更是引人好奇,吸引更多人前往感受透过彩虹“滤镜”俯瞰城市的体验。 利用自然光线与Rainbow的通透性,整体颜值全天在线,无论何时观看都不会失望。 购物中心对“体验”、“场景”的关注,符合公共艺术在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都在不断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感。艺术家在创作时考虑的不在局限于想要表达什么,还要构思观看者如何接受信息,如何互动,甚至观众行为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购物中心如果能在规划设计阶段将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纳入思考,运营阶段的方向会变得更加清晰。 实用性与颜值同在的屋顶谁不爱,即使有顶棚遮挡风雨与寒风,仍可以看到满天繁星的美丽风景。 分享推荐:知库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