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名方【乌梅丸】新用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9-06-29



中医名方【乌梅丸】新用

    第一,开拓了【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思路。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否定了【乌梅丸】是专治蛔虫病的方子,尽管《方剂学》在驱虫剂里把【乌梅丸】放在了第一位,但张仲景本身就否定了。

    第二,“久”字意义非常大。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其病机没有一个是单纯的,都非常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乌梅丸恰好又是一张既扶正、又祛邪,既温阳、又清热的方子,正好适用于这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

    现在中医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病人先找西医看效果不好,回过头来再找中医的,经过西药的干扰后,病机复杂了;第二种是体质性疾病,也就是慢性病,现在的三大疾病,即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大多都是与体质有关,临床上见到的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少了,大部分都是慢性病,具有张仲景所说的“久利”的特点。病复杂了,我们在临床上的辨证思维也要复杂,用简单的思维去应对复杂性的疾病能行吗?肯定不行。

    第三,就是方中君药乌梅。乌梅本身是酸的,量非常大,用的时候还要用醋来浸泡一宿,在五味当中,酸是入肝经的,整个方剂又是寒热并用,所以柯韵伯主张用此方治疗厥阴上热下寒证,这是有根据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它治疗蛔厥的机理。蛔虫有两大特性:第一是喜温而恶寒,它平时寄生在肠道里,如果上窜到胃里去,肯定是脾肠有寒,胃中有火,所以才会钻到胃中被吐出来,因此临床上见到吐蛔肯定就是上热下寒;第二大特性是蛔虫喜欢吃甘味有营养的东西,而讨厌苦、酸、辛三种味道。因此我们就用第一特点来判断蛔虫病的病机,用第二个特点来处方用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方中乌梅、黄连、黄芩,桂枝、干姜、蜀椒、附子、细辛,分别针对蛔虫的上述特性。另外黄芩、黄连清上热,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川椒等辛温药温下寒,以此调整体内的阴阳,使上下阴阳相互和谐。清上热、温下寒是治本,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是治标,标本兼治。既然出现厥就有气血紊乱,用张仲景的话说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用当归、人参调补气血。

    再来分析其治久利的机理。乌梅酸敛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脱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伤阴,乌梅又能滋养阴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热错杂的情况,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利,五味热性药温阳散寒止利;长期下利必定正虚,故以人参、当归调补气血。由此可见治久利也可以用乌梅丸。

    最后分析一下其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的机理。厥阴病提纲证的第一个症就是消渴,两阴交尽,阴气最少,因此用大量乌梅酸入肝经,滋补肝阴。黄柏、黄连清上热,我在临床用乌梅丸时,常将这两味药改为丹皮、栀子,即取后世丹栀逍遥散中的两味药,这两味药清肝热的效果比黄连、黄柏好,尤其丹皮还可入血分,栀子归肝经,如果上热较重则保留黄连。五味热性药温下寒,需要注意的是,厥阴提纲证中上热是重点,下寒不是重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这五味药要加减,一般情况下附子、干姜、川椒我都不用,只用桂枝、细辛温通一下阳气就可以了,如果下利比较重,就用干姜。仍用人参、当归调补气血。所以临床上见到的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时完全可以用乌梅丸,只不过要调整寒热药物的比例,大思路不要变。

    【案例追踪】下面举个例子,说实在话,对这个病例,我一开始也走了弯路。这是我们学校实验室的一位老主任,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冠心病非常严重,心绞痛经常发作,打吊瓶缓解后又接着工作,她偶尔也吃一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成药,但常吃常犯,效果不好。她退休以后,因为频发心绞痛来找我,自述不但心绞痛常犯,而且感觉像第二个更年期来了,阵发性的上半身燥热出汗,膝盖以下寒冷如冰,腿上穿着用狗皮做的腿套也不起作用,常常是下半夜就冻醒了。

    当时我对她说这个上边热下边寒不是很大的病,而冠心病心绞痛才是最主要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把治疗的重点放在了心绞痛上,没有重视上热下寒,用了一张大家常用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方子。吃了大约6付,效果不明显,不仅上热下寒没有解决,心绞痛仍然常犯,于是我感觉到辨证思路有问题了,复诊时就把辨治的重点放在了上热下寒。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常见于老年人,青年人很少见,这与白头翁汤证、当归四逆汤证不一样。寒热往来或上热下寒再往下发展就是厥热往来,厥热往来常见于六七十岁的老人,如果一直厥下去回不来,就会亡阴亡阳而死。

    我将其诊断为厥阴病以后,马上就想到了乌梅丸,这时根本不再管她的心绞痛,而基本上用乌梅丸的原方。服药十几付,不仅上热下寒明显减轻,心绞痛也有了明显好转,前后用乌梅丸加减的汤剂吃了两个多月,上热下寒的症状消失,心绞痛也没有再发,患者自觉体力也有明显改善。

    【心得】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儿?就是辨证思维出了问题,没有别的。

    第一,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法的提出对临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全国推广开来以后,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法。从西医的角度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不流通,从中医的角度上讲“不通则痛”,从中医到西医都讲得通,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在全国一下子就成了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然后发展成线性思维,等到发展到线性思维,就离中医越来越远,离西医越来越近,这就很成问题了。

    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有八大元老,其中周次清教授是山东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第一人,周老在世时我曾前后带两个患冠心病的朋友找他看病,第一个病人开的是六君子汤加减,第二个病人是女病人,开的是柴胡疏肝散加减。看完第二个病人我向他请教,他讲了一番道理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我们现在的临床大夫只要见到冠心病就千篇一律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不是说这个方法不好,而是说这种方法不可能适宜所有的冠心病。你前面的那个病人我不记得了,既然开的是香砂六君子就说明他是中气不足而导致心绞痛频繁发作,把中气补上去,脾胃调整好了,他的心绞痛就会明显减轻。刚来的这个女病人,一生气就犯病,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疏肝就可以了,所以治冠心病不要只盯着心。”周老的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第二,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有学生在门诊上问我:“老师,乌梅丸不是治疗厥阴病吗?那怎么还能治疗冠心病呢?”我说厥阴不仅包括足厥阴肝,还包括手厥阴心包络,乌梅丸当然能治疗心脏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