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天才巨匠,世界各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6月19日,松果生活联合北京SKP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看懂达·芬奇”的沙龙,活动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对话达芬奇”策展人杨冬江,艺术史学者、金杜艺术中心总监张宇凌,以及《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达·芬奇的种种。 本期推送,我们撷取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曾焱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看懂达·芬奇 在两位嘉宾之前,我先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三联生活周刊》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策划的这期封面故事。认识一位艺术家有很重要的三个途径,首先是看他的原作,看得越多,感受越深,其次是了解他生活的轨迹,最后便是大量的资料研究。我们便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完成“达·芬奇地理”这期选题的。我们的记者分别去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意大利是达·芬奇出生地,有他和艺术发生紧密关系的佛罗伦萨,有让他光芒照耀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法国的卢瓦尔河谷承载着达·芬奇最后的晚年时光。而英国则收藏着全世界数量最大的达·芬奇的手稿。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关键点: 这是佛罗伦萨的韦奇奥宫,这里本来有达·芬奇的《安吉里亚之战》和米开朗琪罗的《卡纳西之战》,两位大师同台竞技,可惜的是,这两幅壁画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覆盖了大师杰作的后来的作品。 芬奇镇街景 意大利芬奇镇,达·芬奇的出生地。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结婚,所以他是一名私生子,但在当时,私生子的身份其实比较普遍,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这也并没有对达·芬奇的人生和创作造成多大影响。我们在这期报道中采访了几位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重要的达·芬奇的研究者,其中英国学者马丁·肯普在专访中专门谈到了这一点。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埃克·施密特 这位是接受了我们采访的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埃克·施密特,他背后是收藏于乌菲齐的那两件达·芬奇油画原作:《三博士来朝》(左)和《受胎告知》(右)。都是他很早期的作品。这部分,我们的嘉宾张宇凌老师会在后面详细讲到。 天才的出现往往跟他所处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达·芬奇前后一百年间,这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还有过哪些伟大的人物?他们和达·芬奇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承接关系?关于这些,我们在杂志中介绍了十位“文艺复兴人”。在艺术史上,也可以说在文化思想史上,“文艺复兴人”已经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即指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都兴趣广泛、卓有创造的全才之人。对此我们在文章中有细致的讲述。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感恩圣母堂食堂的墙壁上,约画于1495至1498年 法国部分,除了从艺术史和传播史两个角度来解读《蒙娜丽莎》何以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绘画,我们记者采访了卢浮宫意大利绘画馆首席研究员梵尚·德利厄万,他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有权利每年例行把《蒙娜丽莎》这幅画取下来,进行一次近距离检查的人。 英国部分主要集中在达·芬奇的手稿,英国王室有全世界最大数量的达·芬奇手稿的收藏,图中是2012年,他们专门做的一个达·芬奇手稿大展。 达·芬奇是我们仰望的“理想之人”。我觉得,“理想之人”并非完美之人。完美只是一种均衡,而理想往往意味着极致——一种智力、想象、思想、探索都超越所处时代的极致。 更多关于达·芬奇的精彩报道,大家可以详见《达·芬奇地理》这期杂志。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对话达芬奇”策展人 达·芬奇的手稿 达·芬奇一共有6000多页的手稿,这6000多页的手稿里面全是奇思妙想,甚至有很多跟现在可以相似的部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大西洋手稿储存在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 许多年前,因为清华大学准备建一个美术馆,为此我专门到欧洲考察,因此见到了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利,他带我们参观了达·芬奇的这些手稿,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对达·芬奇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于是,我很想把这些手稿带到清华大学做开馆首展,后来几经波折,最终借到60幅大西洋手稿带回国展览,2016年9月,清华大学美术馆开馆首展,我们做了“对话达·芬奇”的展览。 《恶魔达·芬奇》海报 有部美剧叫《恶魔达·芬奇》,有点类似于戏说达·芬奇,从这部剧里,也可以了解到,绘画不过是达·芬奇众多天赋的一部分。 在达·芬奇生活的年代,军事家才是最牛的,行军打仗很重要。因此,作为军事天才的达·芬奇可以和当时的教皇以及法国国王有比较好的私交。 这是一幅关于基亚纳山谷的手绘地图。图中不仅标明了河道及其相关距离,还着重对几个主要城镇的防御工事进行了描绘标注:其中位于图中上方的城镇叫做Montanina,处于下方位的城镇名字是CasiglioneArteino(现在叫做CastiglioneFiorentino),旁边是一个名叫Monterchio的城镇(现在叫做Montecchio)。虽然当时人类不能飞行,但是达·芬奇仍旧以“上帝之眼”勾勒出这里的地图。 达·芬奇的手稿神奇之处在于他的“加密”,他通过用左手反向的镜像写字,让别人无法读取他的东西,你可以想想他左右脑的变化,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实在是惊人。 在这幅手稿中,图案描绘的是关于鸟儿在顺风、逆风以及风速强弱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飞行轨迹,手稿中的文字部分是对鸟儿飞行轨迹的相关注释。这个情节在电视剧《恶魔达·芬奇》里也有所展示,人们用“静帧”的方式来呈现当时达·芬奇的想象力。之后,达·芬奇便对飞行器产生了兴趣,他曾在手稿中描绘飞行器推动的部分。 关于这些研究,或许在现在看来比较简单,但是五百年前,他能够研究包括空气动力学之类的学问还是非常超前的,而在数学方面,达·芬奇就更厉害了。 这幅手稿可以视为《大西洋古抄本》中最精彩的手稿之一,同时也是最后一副描绘花型bisangoli图案的手稿之一。这里有两个同心圆,其中一个圆的面积是另一个的两倍,大圆内的内切等边三角形是内切六边形的六分之一;内圆由包含了7个小圆,每个小圆包含8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相等的,因此共有588个部分,这是达芬奇在bisangoli和圆形内接六边形分割研究上涉及过的最大数字。在数学方面,达·芬奇属于无师自通。 达·芬奇做过很多预言,他曾说,人类最终肯定会毁灭,而且这种毁灭一定是人类自己酿成的。达·芬奇曾经在自己的一幅手稿中绘制了12则预言,这些预言的题目都很有趣,比如两个星球人的相遇、女佣的嫁妆、人性的残酷等。达芬奇通过这些预言来警示人们。 作为一个工程师,达·芬奇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建造、升降以及操作投石机、大炮、铠装船、石弩等装备的方法上。上半页手稿中间部分的石弩展示了扭力弹簧拉动弯弓的场景。下半页的装备是一台巨型弩,这台武器不仅体积巨大,并且带有很强的威慑力。手稿中关于长、宽的对比显示出该武器的真实尺寸是40 x42 (23.3 x 24.5米) ,由此可知手稿中与现实中武器的比例是108:1。 虽然这幅手稿中没有提及炮弹,但这应该是枪炮的一种。这张手稿中有著名的自动支撑的拱型桥,达·芬奇与莫罗的通信中曾提及过这种拱形桥,在信中他提到这种桥易于安装、便于运输。 达·芬奇的很多发明设想都具有实践意义,比如潜水衣、搭桥技术、挖掘机等等。今天,我们所享受的这些发明创造,其实在五百年前,达·芬奇就想到了。 张宇凌 艺术史学者、金杜艺术中心总监 天才和被他超越的时代 说起文艺复兴,我们首先想到了就是这个时代华美的艺术成就,有了最美的颜色和人物肖像,各种恰到好处的景深和稳固构图。但是,一个能够促生天才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泥沙俱下非常粗粝的时代,一定是有着巨大磨难和挫折的时代。从两个方面非常简略地来看这一点:一个是艺术的外部条件,比如赞助人;一个是艺术的内部条件,比如艺术家个人的生活。 先简单看一下艺术家一生的大致路线。 达·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芬奇小镇,师从韦罗基奥,同时受到了美第奇家族洛伦佐的赏识,在其庇护下,达·芬奇完成了《博士来拜》和《天使报喜》等名画,后来因观念不和,达·芬奇和美第奇家族分道扬镳,达·芬奇被迫离开佛罗伦萨投奔米兰大公洛多维柯·斯福尔查,并担任其军事工程家兼艺术家。1499年,大公被赶出米兰,直到1516年,大公开始活跃于罗马和佛罗伦萨之间,而这个时段也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飙艺术”的时期,因为达·芬奇已到暮年,之后他受到法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邀请,到卢瓦尔河谷城堡工作居住,1519年,达·芬奇于此逝世。达·芬奇在法期间的作品较少,但是他迁居时带走了许多重要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法国有很多达芬奇真迹收藏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外部条件来看,赞助人是一个典型例子,可以窥见时代的复杂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赞助人有两个悖论,首先是权力悖论,赞助人有了权力才有资格赞助,但是这个权力也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比如美第奇家族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将美第奇家族成员编入圣经故事,并严格编码排序,赞助人站在c位,这就是权力导致的结果。第二个就是人性的悖论,当时大部分的赞助人都不是天主教意义上的“好人”,拥有复杂的人性,比如达·芬奇的赞助人米兰大公就曾囚禁侄子,杀死嫂子,逼迫妹妹离开米兰,为了巩固自身权势,还冒然引法军入侵意大利。这些赞助人虽然有好的艺术审美,但是人性上却常常有狡诈残酷自私的一面。 在米兰大公治下,达·芬奇的艺术水平发挥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他在宫廷设计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米兰后,他为米兰大公设计了婚礼,同时他还会主持修建喷泉之类的建筑。 《抱银鼠的女人》 达·芬奇曾经为米兰大公画了一幅名画《抱银鼠的女人》,据说在当时银鼠象征着纯洁,它曾是米兰大公家族旗帜的象征,后来画中的女子也被确认是大公的情人。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现藏于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名画《维特鲁威人》也作于此阶段,让我觉得达·芬奇科学家的身份比重要远高于其艺术家的身份。《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根据罗马建筑师的建筑构建的一个可能性,画中男人有着复杂的比例关系,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意图是为了表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厉害的艺术家很多,但是被委以国防重任的艺术家只有达芬奇。达·芬奇曾设计机关枪,这种武器有大规模的杀伤力,达·芬奇也以此自豪,所以,在那个年代,你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来评定他。 这是达·芬奇设计的坦克,一战时,英国人将其实现,造成死伤无数。达·芬奇作为军事工程师的时候,是不受道德约束的,这就是人文复兴时代。 《岩间圣母》卢浮宫版 《岩间圣母》亦为此阶段名作。这幅画一共有两个版本,后来的研究者们认为这两幅都是真的。因为现存在卢浮宫版本先画出来,受到欢迎,达·芬奇就将本来是教会订制的活儿私下售出,然后为教会的订制任务又复刻了一版,但是模仿自己对天才来说是痛苦的,于是他就在木板上做了底稿的改动,但是教堂的人要求必须和之前一样,达·芬奇为了不得罪买主,便在这幅底稿上涂了一幅一样的《岩间圣母》,也就是后来在伦敦的版本。后来通过技术扫描可以证实这一点。 《最后的晚餐》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太熟悉。这幅画可说的很多,充分展示了达·芬奇对画面戏剧感的追求,他在这幅画中给人物做了分组,像一个戏剧导演一般设计人物的姿势。 除了社会性的例如赞助人的特性之外,可以证明时代复杂性的还有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比如对人体的态度。 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来说对人体是很推崇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说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时期除了教皇和王公贵族,还出现了一批有钱的新阶层,他们迫切希望拿着钱换来更多自由,在这个时期的画中也有对此的佐证。比如画中对女性的展示多是坦胸露乳,在当时,地位越高的女性,裸露得越多,这是一种时尚。当然后来也有人反对,甚至成立专门的法律,限制这种情况。 再者同性恋问题虽然被宗教限制得很严格,但是在罗马或者佛罗伦萨这种大城市里,已婚或者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有同性恋举动,仍旧会被宽容。对达·芬奇的研究,后来人认为,他也是一名同性恋者。 首先,达·芬奇当时招收的学徒中主要是年轻貌美的男孩子,最有名的应该是名为Salai的男孩,他不是一个拥有传统男性魅力的那种人,而是一个柔和健康,有些女性气息的男孩,Salai是达芬奇的仆人,后来一直追随达·芬奇到了法国,很多学者认为,在达·芬奇的诸多画作中,都能看到Salai的影子。 达·芬奇后来特别钟爱古希腊题材,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同性恋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最高贵的恋爱便是一个有教养的留须男性爱上一个没有胡须的少年,这种爱是公民的义务,是强有力的政治性的爱。文艺复兴复兴的正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所以他们对这种爱是认同的,在达·芬奇的很多对老年和少年对比的素描作品中,你都能感受到这种态度。 以上便是我的分享,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也是宗教和人文信仰齐头并进的时代,是这样一个复杂危险的,而不是华美温情的时代,造就了达·芬奇这位天才。 现场花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