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擦伤、割伤等外伤也较为常见。为了应对这些意外,许多家庭的小药箱中都会备有外用的消毒药水,以备不时之需。 常用的消毒药水有红药水、紫药水、碘酒、碘伏、酒精、双氧水等,其中人们较为熟悉的应该是红药水和紫药水了。但近年来,药店中红药水、紫药水似乎已经“退出江湖”了,而频频推荐使用碘伏。为什么人们熟知的红药水、紫药水较难买到了呢?在需要使用消毒药水时,应该如何抉择呢?碘伏真的那么有用吗? 01 “沉寂”的红药水 红药水又叫红汞,顾名思义,其含有重金属汞,汞离子解离后与蛋白质结合,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但其对细菌和芽孢无效。红药水一般用于浅表创面皮肤的消毒,虽然在过去是较为经典的消毒药水,但因为其穿透皮肤的作用较弱,抑菌效果较差,且容易受到有机物、碱性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消毒的效果。此外,汞及其无机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归为3 类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 正是由于红药水的消毒效果差和存在对于人体的潜在毒性,大大制约了其使用,所以才会逐渐消失于临床。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全面禁止红药水的使用,但在使用红药水时需格外注意:不可大面积的长期使用,以免汞中毒;在使用红药水时千万不可与含碘的制剂,如碘酒、碘伏一起使用,以免形成毒性较高的碘化汞而徒增遗憾。 02 “致癌”的紫药水 龙胆紫又称甲紫,是一种碱性染料,而紫药水则是甲紫的水溶液,常用浓度为0.25%~2%,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消毒药水。紫药水主要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对人体组织无刺激性,且可在黏膜、皮肤表面凝结成保护膜而起到收敛作用。其对于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对革兰阴性菌则无效。其杀菌效力介于红药水与碘酒之间,临床上多用于表浅创面、溃疡及皮肤感染,如小面积烧伤、湿疹、疱疹、咽喉炎、鹅口疮等。国外有相关的动物实验表明,甲紫是一种剂量相关性的致癌物,全身性用药可致癌。我国在20 世纪90年代也有文献指出,甲紫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不宜用于黏膜及开放创面上。英国已经将紫药水的使用范围限制在局部未破损的皮肤表面,且严禁内服。 我国同样没有禁止紫药水的临床使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紫药水不可用于化脓性的创口,因脓液可降低紫药水的消毒效果,而紫药水的收敛作用又可使脓液无法流出,会掩盖病情且使感染向创口的深部扩散;紫药水对于眼角膜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避免入眼,一旦入眼,应及时用水冲洗,严重者应就医;紫药水也不宜与红药水、碘酒一起使用,以免药效降低;对于婴幼儿而言,以不用或少用紫药水为宜,因其可引起婴幼儿烦躁不安、哭闹、易怒等不良情绪或反应。 03 “刺激”的酒精 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以75% 浓度的消毒作用为最强,可使菌体的蛋白质凝固而死亡,并可在2 分钟内杀死皮肤表面90% 的细菌。 然而,酒精存在着一定的刺激性,在皮肤破损、黏膜处不宜使用,2 岁以下幼儿不宜使用。 04 “产气”的双氧水 双氧水是一种氧化性的消毒液,一般浓度为2.5%~3.5%,当与伤口接触时,不稳定的双氧水会分解并产生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可用于消毒。双氧水在涂抹到伤口时会产生气泡,对坏死组织有清除作用。此外,双氧水还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临床上常用于需要清创的严重伤口,及有坏死组织和脓液的伤口。对较深伤口中的破伤风菌及口腔中的厌氧菌效果较好。 05 “剧痛”的碘酒 碘酊又称碘酒,含碘、碘化钾及乙醇,单质碘的氧化作用可使菌体的蛋白质变性,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适用于完整皮肤的消毒。 但碘酒在使用后,酒精的挥发会导致碘单质的浓度过高,从而产生一定的腐蚀性,会损伤皮肤,容易导致局部皮肤的脱皮,所以在使用后的2 分钟左右,应该使用75%酒精进行脱碘。由于碘酒含有酒精,刺激性较强,因此不宜用于破损皮肤及黏膜处,否则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对于碘过敏、甲状腺疾病患者则应禁用。此外,碘酒还不宜与红药水一起使用,以免生成毒性较大的碘化汞,也不宜大面积的使用,以免大量的碘被吸收,从而引起碘中毒。 06 “万能”的碘伏 碘伏又称为聚维酮碘溶液,含碘量在0.5%~1%,与碘酒的区别在于其溶解于水中,而并非酒精中,故刺激性小,可用于黏膜的消毒。在用药后,也不需要用酒精进行脱碘。 碘伏的杀菌速度慢于碘酒,但效果更为持久。目前,碘伏已逐渐取代红药水、紫药水、酒精、碘酒。碘伏对细菌、病毒、真菌均有杀灭作用,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还可用于烧烫伤、刀伤、擦伤的伤口消毒。对于浅表伤口,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涂抹碘伏,伤口较深则应使用双氧水冲洗后再使用碘伏。 目前,市场上有单包装的碘伏棉签出售,只需将棉签上有标记的一端折断,碘伏即可流入棉签的另一端,方便而实用。使用碘伏时,也应注意避免与红药水一起使用,同时碘过敏、甲状腺疾病患者应禁用。 红药水、紫药水由于本身的毒性、致癌性等问题,已经逐渐被淘汰。临床上目前使用较多的为酒精、双氧水、碘酒、碘伏,其中碘伏的安全性高、刺激性小,已经成为最为常用的外用消毒药水。然而,对于红药水、紫药水情有独钟的人们而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红药水后切不可再用含碘的消毒药水,以免生成毒性较大的碘化汞。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家中小药箱中常备碘伏或碘伏棉签即可,为应对较深的伤口,还可贮备适量的双氧水。酒精及碘酒的刺激性较大,不宜用于破损的皮肤及黏膜处。对于碘过敏者,则应禁用碘酒与碘伏。 外用消毒药的3 个“不” “消毒药”不能“消毒” 各种“消毒药”并无消除毒物的作用,如黄蜂蜇伤不能用它们来“消”蜂毒;狂犬咬伤也不能用它们来“消”狂犬病毒等。有人用碘酒涂搽蜜蜂蜇伤的皮肤,结果局部红肿得更加严重;有人被狗咬伤后使用酒精消毒伤口,却不及时打狂犬病疫苗,结果发生狂犬病而一命呜呼!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消毒药”的主要作用不是“消毒”,而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等病原体。因此,“消毒”药若用医药学词汇应当称之为“灭菌”。在我国,由于“消毒”一词更加通俗顺口,所以就得以广泛应用。 高度白酒不能代替酒精 酒精消毒的浓度可以说是“高不成,低不就”,以70% ~ 75% 的浓度杀菌力最强。在70% ~ 75% 的浓度下,乙醇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低于这个浓度,其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此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乙醇渗入,削弱杀菌能力。民间有人用白酒来消毒杀菌,其实是起不到作用的,因为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均在65% 以下。 消毒药不能随意“乱”搽 搽药水不能像贴大字报刷浆糊那样随便,而应先从创面涂搽,以此为中心,使用棉签螺旋状逐渐往外周抹至超出创面3 ~ 5 厘米。不能上下左右无顺序地胡抹,否则会将创面外皮肤上的细菌带入伤口内,引起不必要的感染和化脓。 来源:家庭用药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