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晋佛像篆刻

 liangdatushu 2019-06-29

  ▲唐晋佛像篆刻

  ▲唐晋佛像篆刻   宋富盛 题跋

   古人有所谓画品如人品,中国绘画历来强调画外功,对从艺之人的人格修炼格外重视。绘画是画者内心情感与修为的外化。古代艺术家能有大成就者无不是文化修养深厚之人,且大都是诗、书、画、印皆精通者。而文化修养的提高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唐晋多年以来游历全国名山大川,造访各处文物古迹,通览各地博物造像。而且他生长于宗教文化浓郁的三晋大地,长期的耳濡目染,在很早就写出《玄奘》等长篇小说和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都为他创作佛像篆刻做了厚实的铺垫。佛教的各类人物形象似乎早就刻在了他的心里,现在只不过是换了种形式表现了出来。

  ▲唐晋佛像篆刻   郭存魁 题跋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的分科中人物画最难,因为有太多造型的要求,但这在唐晋手里并未形成多大阻碍。人物画从魏晋时期就有“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品评标准,神态的到位是其一贯的高要求。唐晋丰厚的文学修养使得他对佛教文化以及人物形象的感悟能力超乎常人。应该说他是先有了对人物神态的胸有成竹,然后再有形象的具体呈现,“神性”始终是他雕刻形象的统领。

  我们知道,技术、造型等外在的知识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获得,然而对于人物神韵的表达以及画面意境的呈现却非短期可以达到。理解了这一层,在看到唐晋雕刻出上千枚佛像篆刻艺术作品时就能大致明了。这是单纯追求技巧所难以达到的。由此想到今日我们的美术教育,多重技巧的训练而轻文化的熏陶,所以艺术专业院校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的学生,但是难有大成就之人,其中文化修养的欠缺应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下,学养达到了,有些外在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在唐晋的篆刻作品中,佛陀豁达睿智、菩萨温和悲悯,飞天自由缥缈、千佛谦逊恭谨,形象各异,且都神态自若,塑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佛国世界,令人神往。这些佛像所散发的气息正与唐晋的内在气质有着几分的契合,这就是“画如其人”的体现吧。

 

  ▲唐晋佛像篆刻   金申 题词

 

  唐晋的佛像印从佛的石窟造像而来。立体的石窟造像体积庞大,在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营造气氛以及进行装饰时,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利用。同时,石窟造像庞大的体积对膜拜者产生的强力震慑,也给石窟造像平添一种威严感。但是,当这些体积庞大的立体造像,要转化在方寸之间的石面上,而且使用的工具变成一把小刀时,其难度可想而知。

  尤其云冈石窟造像以复杂多变著称,石窟里除了高大、突出的主体外,洞壁周围多为多层的小型佛龛或佛教故事人物造像,以及陪衬物如菩提树、动物等,窟顶还有丰富华美的飞天伎乐,甚至在一些洞窟的外壁,还浮雕有杂技百戏以及类似雕刻者随手雕出的遣兴作品。唐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立体的造像转化在一块块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这需要超拨的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唐晋最终呈现出的云冈石窟佛像印,一改石窟造像的稳重、庄严和繁复,呈现出飘逸、灵动、简约与写意的特点。当然,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慈悲之相。

  ▲唐晋佛像篆刻   徐晓梅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沈正宏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时新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马林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王卯全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石云 题跋


  ▲

  唐晋佛像篆刻   王志刚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杜鹃 题字

 

  ▲唐晋佛像篆刻   姚强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栗维亚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邢补生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管继平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郭传虎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张明智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殷安 题跋

  

  ▲唐晋佛像篆刻   刘云成 题字

  

  ▲唐晋佛像篆刻   柴然 题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