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家风,人文之光网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家训》。本期将继续推出第十四章《睦邻》。 (图片来源:网络) 地域上的相邻相伴,使邻居或相邻的国家之间具有了无法割离的紧密联系以及交往上的更大便利。因此,邻居或相邻的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地域上紧密相连,唇齿相依,往往具有共同的利益;正因为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往往唇亡齿寒,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关键时刻,“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是最直接的道理。高晓燕说:“邻里之间本来就该互帮互助,相互理解。”“本来”二字,道出了邻里关系的真谛。 【家训格言】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大意:迁居时,不要在住宅方面占卜吉凶,而要占卜邻居是不是可以为邻。)——《左传·昭公三年》 居必择地,行必依贤。——(唐)皮日休《足箴》 邻舍好,辅家宝。——(明)陈其德《垂训朴语》 不见古人卜居者,千金只为买乡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择邻原为居家要诀,和邻亦是处世良图。——(清)无锡秦氏《家训》 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你亲、我亲,不如街坊亲。——东四街道七条社区郝建伟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东四街道七条社区吕静、七条社区冯卫江 【家训故事】 董笃行:你仁我义结近邻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 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 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很受感动,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同样的故事,还有“六尺巷”的版本在流传。 高晓燕:“邻里之间就该互帮互助,相互理解” 高晓燕是2003年才搬到东四居住的。这一年,她退休了。退了休,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不用再按时按点赶急,不用再担心工作上的事情,可以悠闲地过日子。可是,在单位忙惯了的高晓燕,一时觉得非常不习惯、不自在。再加上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邻居都不认识,这让她一度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她琢磨着怎么利用空闲时间,给邻居们做点事。 这一年,刚好是北京市推行“煤改电”的第一年。这项工程,将居住在平房的居民一直采用的燃煤采暖改为电采暖,以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平房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工程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对居民房屋进行保暖改造,对户内线路进行改造,和进行蓄能式电煤炉建设。因此,煤改电工作人员来院里找居民说煤改电的事情时,常因一些居民嫌麻烦、不习惯、工作忙等各种原因不予配合,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正好在家里闲着,那些工作人员总看见我,就让我帮忙传达这件事。”原本乐于助人的高晓燕,便一口应允了。 于是,高晓燕挨家挨户地到社区居民家去,同他们商量煤改电的细则。白天出去上班的人家,她就选择傍晚或晚上去。“我们院里的人都特随和,所以和他们说这个事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信任我。”就这样,煤改电的工作逐步推进,终于顺利完成了。后来,高晓燕成了小院的院长。 2004年,社区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这又是一项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的活。高晓燕二话没说,主动揽下了这个任务。有了前一阶段的交往,大家对她都很信任,她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我们院有40多户人家,但年龄都偏大,白天只有老人在家,所以,作为院长,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自己心里也特别舒服。”高晓燕说。当了这么多年的院长,她觉得特别快乐。“虽然不能给社区居民办大事,但通过我,可以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大家的诉求。谁家有点磕磕绊绊,我也愿意担当调解员。大家相互理解,多沟通,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2011年,高晓燕被评为东四街道8位好邻居之一。对此,高晓燕很淡然,她说:“邻里之间,本来就该互帮互助,相互理解,这样社区才能更加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