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私是个伪命题——所有“为了你”都同时在满足自己

 茉莉7eo6t3y9 2019-06-29

“自私”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评判

人们常常用“自私”这个标签来攻击他人,试图使对方感到羞耻和愧疚。

当人们在说“你这个人真的很自私”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没有满足我的需要,我感到很生气/受伤/失望/孤独……”

粗暴地对对方进行道德评判,似乎总是比直接谈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要容易得多,没那么脆弱。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私”这个评判,是无法辩驳、无法防御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都是自私的。

只是我们对“自我”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对自己的各种需要有不同的排序,所以有些人看起来好像“不那么自私”。

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些社群领导者把每个成员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些充满大爱的人把一切生灵都视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他们在服务孩子/成员/众生的时候,当下就在服务自己。

健康的自我边界拓展,不是“你属于我,所以我的意志可以凌驾于你的意志之上”,而是“你平等地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视你的最高利益为我的最高利益”。

我们总在为一些需要而放弃另一些

父母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满足着自己对连结、家庭温馨、“生命延续”感、“被需要”的价值感、成就感等各种需要——即使像父母照顾年幼孩子这样,看起来像是“单方面向外付出”的情况,其实也在同时向内满足自己。

Ta可能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了事业的拓展、旅行的自由、爱好的发展等等,但与其说ta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需要,不如说ta为了自己的一些需要而放弃了另一些需要。

一个认为“我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父母,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会有很高的期待和潜藏的怨气,在孩子作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生命,不可避免地没有满足自己期待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愤怒和伤心,甚至恨不得把孩子扔出窗外。

一个看见“我为了自己的一些更重要的需要,而放弃了其它一些需要”的父母,更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更不需要跟孩子玩“权力游戏”。

语言是有魔力的。我们之所以发展出语言,而不是直接用心电感应直接交流,就是因为语言是一种“选择性的表达”。语言可以编造谎言,也可以重塑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如果你把“为了你/ta,我……”从你的字典里拿掉,而开始探索在满足他人需要时,满足了自己的什么需要,你的生命会多出怎样的自由和力量?

再举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例子,很多孩子说“我不得不学这个专业/做这个工作,因为我父母喜欢”,其实,也可以说“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工作,为了满足我对于连结/认可/和睦/轻松的需要”。

我们常常有一些“隐藏的重要需要/优先事项”——一些人表面上的优先事项是创造和成就,但隐藏的优先事项是讨好他人、得到认可。

而那些看起来不像自由选择的选择,往往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隐藏的优先事项。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看起来好像是在为他人牺牲自己。

当我们能够向内看见自己的需要,就不再有牺牲感、委屈感、向外责备的冲动,而能够看清自己的责任,更加清醒地做出选择。

而责任总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