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岱文化区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重要一极

 渐华 2019-06-29

  【核心提示】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东西方文化接触是由拓展生存空间而导致的,当彼此的行为妨碍对方时,必不可免地要发生冲突。以龙山时代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为发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国家的构建走上轨道。从后续的文化发展来看,当时的冲突具有巨大意义,不仅为龙山文化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也奠定了此后黄河中下游文化发展的格调与基础,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黄淮下游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区别于邻近区域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对于这一自成体系的古文化区域,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海岱文化区”。其前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阶段。其中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阶段则是该区域的发展从蛮荒步入文明,从巨大变革走向鼎盛的时期。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如何?与同时期我国境内其他区域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波三位学者。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进入分层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在考古遗存上有何体现?

  栾丰实:距今7000—5500年,海岱地区进入了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从社会发展方面观察,这一时期的海岱地区历史进程属于从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聚落内部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可供独立生活的单体房子规模变小,使用面积基本上都在20平方米以下,多数不超过10平方米。这种情况表明该时期的海岱文化区已经出现了人口数量较少的社会组织单位,如果要把这种人口规模的社会组织单位和我们所知的社会组织相对应,那只能与核心家庭相联系。

  在海岱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只有100余处,宏观聚落资料的不足使我们无法准确分析聚落与聚落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一时期的聚落数量明显超过后李文化,并且分布上也要密集得多,所以,聚落之间可能出现了小范围的社会组织。如果和已知的社会相对应,应该是部落这一层级。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后期,像比较发达的大汶口一带,出现了相互之间有等级差别的聚落群,中心聚落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墓地中墓葬的聚合状况一般表现为三级结构,即墓地、墓群和墓组,可分别与聚落分析(聚落—房子区—房子组—单体房子)中的前三个层次相对应,从而与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相吻合。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在缓慢发展,社会财富也在逐渐积累之中。从聚落特别是墓葬资料中看到的情况是社会成员之间在占有社会财富方面的差别已经出现却并不严重,但向前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以至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后期,在个别地区这一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像大汶口遗址出现的墓室较大、有木棺葬具、随葬品多达100余件的富有之墓,则是分化速度加快的集中体现。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海岱地区的社会内部已发生变化,开始由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发展过渡。

  距今5500—4500年,海岱地区处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进入分层社会阶段。在区域聚落形态方面,一批具有中心地位的聚落开始出现,如邹县野店、新沂花厅、章丘焦家、泰安大汶口等聚落遗址,聚落群内部的等级结构已经形成。在聚落内部,小型的家族墓地开始兴起,墓葬规模之间的分化日益明显,处于分层社会的形成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群普遍出现,而由大中小型聚落构筑成的三层结构的金字塔形聚落群明确形成。如陵阳河地区的聚落群,在发现的42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大型聚落遗址只有陵阳河一处,而中型聚落遗址则有大朱家村等六七处,小型聚落遗址多达30余处。这一时期小型家族墓地成为墓葬的主流,墓葬之间的层级分化十分严重,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单个墓葬之间,也表现在代表家族的墓地之间。墓葬中代表礼制的器具增多并逐渐形成制度。

  到龙山文化时期,三层结构的聚落群在海岱地区已经十分普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四层聚落形态,如日照两城地区。这一时期聚落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数中心聚落有构筑的城墙及环绕城墙的壕沟,面积一般在10万—30万平方米之间,最大者接近百万平方米。墓葬以家族墓地为主,不同家族之间的墓葬规模分化严重,在临朐西朱封、泗水尹家城等遗址发现有重棺一具、墓室面积超过20平方米、随葬有成套的精美礼器的大型墓葬。而小墓、贫墓不仅没有随葬品,而且墓室也很小,相当数量的墓室面积只有1平方米左右,仅可容身。

  中华文明在史前地区文化交融中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与同时期我国境内的其他区域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陈星灿:大汶口和山东龙山文化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中重要的一极。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开始,包括山东半岛、长江中下游地区、辽河上游和中原地区在内的许多地区,差不多同时出现了以大型墓葬、大型建筑和专业的手工业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分化现象,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便是其中社会分层和分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文化之一。现在我们知道,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其后的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青铜时代早期文化,是与中原同时代文化并行发展的区域文化,它跟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跟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也有密切的交流、融合和对抗,它的许多文化因素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最后汇入到商周文明的洪流中,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栾丰实:在地域上与海岱地区毗邻的主要有六个区域,即辽东半岛、冀东天津、冀南豫北、豫东南、皖中西部和长江下游一带。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海岱地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长江下游地区、中原地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同时期的诸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接触与交流。

  大汶口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与其相当的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两地区的关系以庙底沟期仰韶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为主,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则比较小。中期阶段,形式发生逆转,东方海岱地区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迅速增强,并开始出现少数大汶口人向豫东、豫中地区迁徙的现象,相反,中原地区对东方的影响趋于消失。到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影响继续向周边扩大,而这一时期海岱地区基本不见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龙山文化时期,海岱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对冀南豫北地区的中原文化后岗类型的文化传播、影响占主导地位,分布于鲁豫皖交界的王油坊类型与豫中地区的王湾类型关系密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占据优势,东方对中原地区影响居于次要地位。

  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分布着崧泽、良渚和北阴阳营等文化。南北方文化交流主要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早期阶段,南北两地接触较多,文化上互有交流,因而在物质遗存上表现出许多共同因素。中期阶段,良渚文化在南方迅速崛起,其文化因素分层次深入到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其中一些已被大汶口文化消化和吸收。同一时期,大汶口文化对良渚文化的影响要小得多。到晚期阶段,大汶口文化来自南方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良渚文化中的北方因素却有所上升。

  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一衣带水,两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始自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间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密切。纵观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始终以大汶口文化对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输出为主。

  孙波:从宏观的空间看,在龙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在当时各文化区中是比较发达强盛的,特别是在其中晚期,文化高度繁荣,分布区域空前扩展,向西进入中原文化区的腹地。此后虽然在文化发展上,龙山文化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海岱文化区却再也没有拥有如此广阔的空间。

  在大汶口文化西渐的过程中,仰韶文化也在东进,双方在河南接触,产生碰撞交融。开始时双方的接触可能由于当地空间尚足以容纳各自的发展,而没有产生冲突。随着后来文化发展空间变小,以至于最后几无再发展的余地,双方的矛盾冲突也就势难避免。在随之而来的争夺生存空间的冲突中,结果是西方获胜,东方退出该地区,被迫返回海岱文化区的腹地。大汶口文化虽然丟失了在鲁豫皖冀交界区的大片属地,却也给该地区以后的文化留下了强烈影响,进而在后来黄河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点在河南仰韶文化晚期以及龙山文化遗存中浓厚的东方因素中可以看出。

  东西方文化接触是由拓展生存空间而导致的,当彼此的行为妨碍对方时,必不可免地要发生冲突。以龙山时代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为发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国家的构建走上轨道。从后续的文化发展来看,当时的冲突具有巨大意义,不仅为龙山文化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也奠定了此后黄河中下游文化发展的格调与基础,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