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小京丨《犹太城》——大型文化夹生灾难现场

 闲笔落花l 2019-06-29

北小京看话剧

大型文化夹生灾难现场

——看央华戏剧《犹太城》

               看了《犹太城》中文版,面对这部拥有诸多盛誉如“国宝级”、“殿堂级”,“多次获得各类世界戏剧最高奖”“全球超过25个国家排演过”的舞台作品,我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观演过程中,一直在心中提问:

               “如此大型的文化夹生的灾难现场,是怎样被造就的?”

               《犹太城》创作基于口述史实,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侵占犹太人聚集区,几个月之内不断有人被屠杀。作者将目光关注到剩下的那些人,他们躲在被死亡笼罩的城里,试图用艺术来抵抗恐惧,试图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此得到暂时的安慰。描写这样一群在死神怀抱中跳舞的人们,我竟然没有记住一个值得被感动的人物。是有些感动的瞬间的,但遗憾的是,这些瞬间很快被故事流水线冲散。强大的意义感铺满全台,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笼罩在演员上空。台上演员们情绪饱满地表演口号式宣言。大部分时间里他们犹如群盲,奔来忙去地制造恐怖与悲恸气氛。人性的粗糙处理使许多生命意义被轻易搁置舞台。导演说《犹太城》的主题在表达“生,如何高贵”,而我既没有看到“生”的动人之处,也没有看到灵魂的高贵。确实看到了激烈的严肃和痛苦,那是停留在表面的面具化处理,人物心理缺少活下去的神圣信念。

               这部精良大制作的作品出现如此令人意外的低分呈现,我认为问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错导演

               非常抱歉地说,这位以色列国宝级大师不适合导演自己的作品。我因无处阅读剧本,就此版演出而言,同为编剧的导演在全剧中急于宣扬生命大命题,让演员们表演欢乐的意义,痛苦悲伤的感觉,不仅没有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在历史大背景中具体的真实的“人”,也同时埋没了许多好演员。

               他并没有找到剧本节奏与舞台节奏的不同之处,同时更没弄清表演和朗诵之间的差距。对于中国演员的表演方式,他一定非常陌生,以至于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了抗战剧的风格。他的获奖无数都是因为编剧吧,而他的作品在国外获奖,该版本导演并不是他本人吧?资格老并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一定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任性当把导演,您老应该相信中国观众,拼凑的复制和舞台二度创作还是能分清的。

               我感谢大师深入生活的取材,将埋没的犹太人的历史悲剧写出来,并整理了那些忧伤的歌曲。只是大师在舞台上,有点急于让“隔离区闪耀金光”,他迷恋着那动人的生存哲学:

               “他们把甜菜根切成碎末,假装那是鱼子酱;他们把泡菜汤盛出来,假装那是香槟酒;”

               他把“金光”“哲学”“感动”直接变成了词语放到舞台上,而忽略了把这些词语藏在故事里,放在人的行为里。

               导演把苦难当成了背景概念,把带着苦难歌唱带着恐惧跳舞作为全剧重描的场景。唯独没有细细描述的,是一个个的人,他们心里最真切的那一句句恐惧。比如犹太人们从地洞里钻出来,那是从恐惧饥饿甚至是绝望中钻出来啊!而在这场群戏中,他们不过是表演了几秒钟恐惧痛苦等情绪,只是为了启动接下来的舞蹈和歌唱。如此苦甜分明的形式表演,贯穿整场。

               好的导演可以让无名之辈变成好演员,差的导演可以使所有好演员变成木头桩子。在《犹太城》中,除了那个可爱的木偶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其他演员令人惊讶地被埋没在众人之中。即使两位优秀的男主角和冯宪珍老师,都模糊成群众和背景。他们的表演也被表达内容消解成枯燥的叙述,或者夸张的情绪传达。过多的大事件,线索繁多但无细节,过重的意义,让演员生硬地表达。此戏导演把演员变成他文学转换的道具。

               我不评价以色列国宝大师的水平,我只认为他过度信任(或被过度信任)了自己的短板。就好比全国精尖的食材和配料被放入一锅中,偏偏来做饭的是一位顶尖美食家,他也许品味无与伦比,但实操经验超不过学校食堂大师傅,请问这顿饭如何下咽?

二、选错女主演

               再次非常抱歉我的直率。抱歉的原因是我看到了这位自带流量的演员非常努力的表演,她甚至非常真诚地在演,相信周遭的表演环境并付出真心。她努力在歌唱与表演之间平衡好情绪,尽力使自己处在统一的表演状态里。同时,我还在媒体上看到她为此戏在中国演出所付出的辛劳,甚至可以说没有她的付出我们甚至看不到这部作品。但是,我必须说,选择她作为全戏女主角,是一次失误的选择。她唱的非常好,却远没有到达上台担当一部类音乐剧的女主角的地步。同台的小木偶都比她唱的更动听。她演的非常努力,但她实在太过缺乏表演经验而大量地在耗费自己的真诚。也许日积月累,她可以在戏剧的舞台上成为好演员,也许,找对了一部戏,她可能瞬间发挥出精彩的表演。但是绝对不是这一部《犹太城》,她的出现,让我不得不怀疑出品方蹭人家热点的企图心。

               看看宣传中多次出现的“某某明星的妻子”,“某某孩子的妈妈”,还有她有犹太血统也成为了宣传点。在你们互相夸赞的过程里,以明星效应带领票房的商业企图,并不能粉饰舞台上专业的错位。

三、制作的盲目

               民营戏剧公司做戏剧不容易,人脉,资金,宣传等一切都要靠自己慢慢建立,甚至无模板可以借鉴。正因如此,得到更多戏剧观众的支持才是民营戏剧公司的成功之道。

               这是值得被中国观众看到的一个作品,有决心实现在舞台上,显示了制作方的担当。

               《犹太城》确实在制作上花费了功夫,看看男主角们漂亮的制服,群演们一丝不苟的犹太女人的装束,还有13首歌都被翻译成汉语,演员用汉语演唱,以及多变的舞台布景。很多细腻的地方是国有剧院都做不到的。

               但是此剧的商业目的对创作大打折扣,使全剧制作的精良匹与内容的表现度不匹配,加上对导演和女主角的信任不是来自专业的,而是来自名声的,那么对于舞台呈现度上的失控,就算全体专家帮忙宣传夸赞,观众心里自明了。

               《犹太城》首演过后,我拜读过一些剧评人的赞美文章。他们轻易可以从一种场景发挥出一大片意义,把属于历史的精神的涵义拔高到纪念碑的高度。看过戏之后我发现,诸位写评人笔下的臆想,与观众所感知到的距离,差着好几个《安魂曲》,或者好几个大师陆帕。

               国际殊荣与实际内容有着专业上的悬殊,观众怎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贵公司的出品。

        如今电影银幕上盛行过的IP效应被继承到我们的戏剧舞台上。殊不知IP效应在电影电视界已几乎穷途末路,事实证明仅几个热点话题,流量明星,是无法推动内容进步的,也没法骗到观众的点击。这种用“计算法”来对待创作本身——用话题性+宣传热点+明星+专家追捧,可以用一时,逐渐你会失去你的观众。

               当然了,如果抱着捞一把是一把的心态,我就无话可说了。我觉得在商业上怎样的做法都无可厚非,但唯一的是,请别总用戏剧的严肃性冠名自己了,也请你们放了那些为你们艰难地遣词造句进行吹捧的评论家们吧。

               任性与傲慢是无法推动戏剧的发展的。老艺术家也许圆了自己的梦,制作方也许获得了名利双收。但舞台终究不是商人们和艺人们自娱自乐的欢场。只要你做的是戏剧,你的企图心和虚张声势总会被舞台作品折射出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