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上海人知道你是什么垃圾

 清风明月tbm5q1 2019-06-30



明天就是7月1号了,距离史上最严垃圾条例在上海正式实施,还剩一天。

我发现我朋友圈里的上海人民,已经变成最爱学习的一波人了。

大家求知欲都特别旺盛,上到60岁,下到6岁,热火朝天学习一门知识。

—— 垃、圾、分、类。

好胜心也特别强:不搞清楚这个垃圾是什么垃圾,就誓不罢休。

这是上海人民吃饭的时候:

实验室聚餐,不忘积极认真讨论干湿垃圾。

这是上海人玩游戏时候:

VR操作垃圾分类,寓教于乐。

这是上海人看完电影的第一个疑问:蜘蛛侠的蛛丝到底是什么垃圾?

上海阿姨广场舞不跳了,孙子也不哄了。

都聚集在小区垃圾桶前面,“哎,你家这是什么垃圾啊?”

上海幼儿园的小朋友毕业也不演什么白雪公主了,改演垃圾:

我没想到他们连表演节目都与时俱进地更换了:

原来是打鼓,现在改成打垃圾桶了。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垃圾桶依次排开,敲得那是一个激情澎湃。

一个上海朋友和我说:

“要是拿出我学垃圾分类这种劲头,高考哪至于考这么多分啊?”

如果说垃圾分类是即将全国举行的大型考试,那么上海人民就是提前接受测验的那个。

还没试过的人会把它想得很容易:简单!考虑猪的感受就可以了。

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

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

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

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但是一个已经接受过现实考验的上海人,会啪地给你甩出一张表来。

告诉你:背吧!不光表上这些,后面还有呢!

容易腐烂的算湿垃圾,能卖钱的算可回收物,会对环境污染的是有害垃圾。

剩下不好分类的,全部要算干垃圾。

什么感觉呢,就像临考试的的时候老师说要给大家划划重点,结果整本书都是重点。

——每一个垃圾分类后面都跟着一个,“虽然……但是……”

虽然都是骨头,但猪骨头是干垃圾,鸡骨头就是湿垃圾。

虽然都是海鲜壳,但蛤蜊和蛏子壳是干垃圾,蟹壳和小龙虾壳就是湿垃圾。

虽然都是蟹壳,但是帝王蟹壳就是干垃圾,梭子蟹壳就是湿垃圾。

标准左右摇摆,比女朋友的心还让人琢磨不透。

打开垃圾分类指南,就是打开了迷惑行为大赏。

——你觉得它一点水分没有,但它偏偏就是湿垃圾。

我没想到,就连前男友前女友都有条目了:

(图片来自支付宝小程序)

还有友情提示:“可能有害,请您谨慎处理。”

上学的时候,记住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了。

但上海人民几乎要记住全世界,因为说不准哪个会考。

有相爱多年的老两口,因为“粽叶到底算什么垃圾”吵到居委会去了。

像不像那个当年和同桌辩论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的你?

在上海扔垃圾,要先上三节课。

第一节生物课,熟练背诵每个物体的垃圾成分:

“一个普普通通的立顿茶包分为三部分,固定茶包的铁钉是可回收物,线和茶包皮都是干垃圾,茶叶是湿垃圾。”

第二节解剖课,对每个垃圾进行拆分。

过期方便面要拆开扔,因为面饼和调料是湿垃圾。

但是调料包和泡面碗,都要算干垃圾。

蟑螂盒粘上蟑螂了——

对不起,蟑螂盒纸盒是可回收垃圾,蟑螂是湿垃圾。

扔之前,你得先把蟑螂从盒子上拿下来,放到湿垃圾桶里。

吃玉米——

玉米粒是湿垃圾,玉米棒子是干垃圾。

就算是吃不完,也得把玉米粒剥下来,分类放入垃圾桶。

我还看过这么一条豆瓣。

有个阿姨家里有两斤坏了的小核桃,拿去扔。

结果垃圾管理员说:你这个小核桃壳是干垃圾,小核桃肉是湿垃圾…

于是阿姨把两斤小核桃拿回家,敲啊敲了两个小时,最后终于成功地扔上了垃圾。

第三节语文课,口齿流利地向清洁阿姨概括你这袋垃圾的中心大意。

如果说垃圾分类是上海人的必修课,那么监考老师就是垃圾桶旁边的清洁阿姨。

负责对你进行亲切的课外辅导:

以及随时随地对你进行知识点的抽查和灵魂的质问:

——你是什么垃圾?

在这场小考里,上海人民的精神绝对可嘉。

毕竟为了顺利地垃圾分类,他们连垃圾桶都买断了。

小时候错过了步步高自动点读机的朋友,在今天终于又借助了一把科技的力量。

弥补上了童年的缺憾。

而且本着垃圾分类要从娃娃做起的原则,连带着儿童用的垃圾桶玩具也脱销了。

部分颇有心机的学霸,还早就打好了小抄:

随身携带四个迷你垃圾桶,无时不刻都在进行复习。

已经走火入魔的,甚至开始给桌面回收站进行垃圾分类了。

上海人认真起来有多可怕?

上周有个上海的朋友来北京,自己喝多了想吐,但最后还是活生生的憋住了。

因为他突然想到,“我吐出来的该算什么垃圾?”

也有一部分上海人,在无涯的学海里放弃了挣扎:

我不吃外卖了——

外卖汤汁是湿垃圾,盒子要扔成干垃圾,我还是自己做饭吧。

我要离开上海了——

这题实在太难做了,对不起保洁老师,我不念了。

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选择了老路子:让别人代写作业。

于是有些足够勤奋的同学开始弯道超车,熟练的人已经靠这个月入过万了。


在这场小考里,上海有种认真的学霸气质。

知道这个作业做起来麻烦,也吐槽,但还是底下头来老老实实把它完成了。

有人说: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还有人说:坚持下去,就利在千秋了。

他们已经开始把垃圾当做社交新话题了——“别管在哪里,只要一聊起垃圾分类大家肯定不冷场。”

到楼下垃圾桶前,甭管遇见谁,认识不认识。

都能点头致意,微笑地打个招呼

“侬家垃圾倒伐啦?”

亲切程度堪比北京人问,“您吃了吗?”

学霸有学霸的痛苦:老要做超纲的题目。

但学霸也有快乐,那就是,马上有外地的小学生要加入了——

北京要给垃圾分类立法了:

成都已经分成四类了:

一共46个城市,都要进行垃圾分类试点。

不要嘲笑那个现在为垃圾分类补课的上海人。

因为马上就要轮到你了



晚祷时刻:

“还愣着干嘛,赶快去预习怎么扔垃圾。”


吾日三省吾身

“吾是什么垃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