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目前临床最高发的疾病之一,如今糖尿病,并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表现才被发现,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潜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发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白内障等糖尿病并发症,然后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的范畴里面称为:消渴病或者消渴症。古代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主要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消渴症,病变的脏腑主要是肺、胃、和肾,尤其以肾为主。虽然有所偏重于肾,但是又互相影响。今晚节目我们就来说说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 上线大医生:黄苏萍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今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1:《素问·奇病论》书中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就是喜欢吃油腻、甜、辛辣等食物的人,是容易得消渴症的人群。故想不得糖尿病,应该反其道食之。 2:《灵枢·五变》书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意思就是五脏先天不足,体质为阴虚体质,比较弱的人,容易得消渴症。 3:《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书中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意思就是,人要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尤其是情志失调以后人受到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可见控制不良情绪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很有帮助。 4:“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意思就是说人要控制房事的频率,量力而行,不要肾气虚耗,不要提前透支,否则容易引起肾燥,肾燥会导致糖尿病。反过来,控制好房事频率,保肾固精,通过饮食和锻炼的方法来增强肾的功能,也可以辅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根据病情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治疗 1、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西医注射胰岛素是最佳选择。 2、如果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包括各种糖尿病昏迷、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症状。为了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一定要及时看西医。 3、对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适合于中药治疗,也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4、如果患者血糖平稳,空腹血糖控制在8个以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4个以下,且无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搭配健康的饮食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病情,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四种方法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糖尿病不是绝对不能吃甜 1、我们需要知道,其实甜和血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食物的甜度是一种味道单位,真正影响我们血糖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数,而且很多时候这两个值并不是正相关。例如,一个罗汉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升糖指数不高。与此相反,油条虽然不甜,但升糖指数为75,是甜樱桃的三倍以上,樱桃的升糖指数是22。 2、升糖指数是影响人体血糖水平的指标,这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的。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和代谢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升糖指数。我们自己可以通过饭后2小时糖代谢曲线的变化或血糖值来判断身体对不同食物的代谢情况,也许就会发现一些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对你却不适合,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专家建议: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不论中医或者西医,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佳治疗。 今日大医生 黄苏萍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膏方研究会常务理事,《康复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中医药》副主编,主持参与国家及福建省课题9项,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11本。参研课题分别荣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福建省第四次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肠病、感冒咳嗽、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失眠、汗症、更年期综合征、亚健康调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