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宗收族,迎神赛会,99%的人都忽略的祠堂里的建筑

 板桥胡同37号 2019-06-30

在宗族文化兴盛的地区,不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赛会,几乎都要演唱当地的地方戏曲,所以戏台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建筑。加上乡村宗族的攀比斗富以及流行于当地乡村的“攀华宗”习俗,以及风水术的说法,认为戏台可以镇邪、驱邪,都使得戏台在乡土社会中的盛行。

故而戏台的布局经常和祠堂、寺庙等古代的公共空间紧密配合;并且,为了观赏的需要,戏台经常采用减柱造和移柱造,挪动前端金柱的位置来满足使用功能。

戏台的木结构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江西省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名分堂戏台”位列其中。

名分堂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名分堂为两进式宗祠建筑,前后依次为戏台——天井、两廊—享堂。戏台为宗祠的组成部分,位于宗祠的前部,戏台之后为天井、廊、厢楼,再后即为享堂。侧廊两层,楼上为女性观戏台。表现出鲜明的程朱理学的特点。

据族谱载,名分堂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戏台在宗祠建成后14年,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开始筹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修,1981年、2002年局部维修。

戏台通面阔五间12.84米,台面面阔三间9.98米,两侧各为入口通道。晴台朝外,面对台前广场,雨台朝内,面对宗祠祭堂,两台以屏风相隔。

戏台为双面台,又称晴雨台或鸳鸯台。戏台造型采用牌楼式样,三间四柱三楼两硬山式,明间升起三重楼,斗棋五层托起飞檐翘角,屋顶为歇山重檐两翘角。次间为硬山顶,两侧起封火山墙,墙体以青砖砌成,并加石灰粉刷。

戏台的木装修

乐平坑口戏台

由于戏台是全村全族财力人力的展示,戏台越豪华表明家族人丁越兴旺。故而前后檐梁、额、枋、斜撑大量以雕刻装饰,表面贴金,雕刻手法有高浮雕、镂雕、圆雕等。

戏台天花上,明间藻井为覆钵形,内壁安装单栱九层,呈螺旋形上升,相间镶嵌木雕金像,顶部饰盘龙戏珠浮雕。

为了保证观看效果,戏台经常使用减柱造和移柱造,减去或移动前端金柱,做成垂花柱头式样,由于戏台是小式建筑,两侧山墙也分担了屋顶重力,所以减柱造的做法在戏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戏台藻井

戏台月梁

戏台雀替

戏台地方做法

横路万年戏台,位于双田镇横路村。该村为叶姓世居,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叶氏从婺源梅林迁此建村。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此后经数次重修,至清道光年间形成今日面貌。

戏台坐南朝北,三间四柱五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台高1.2米,通口阔11.2米,通进深8.5米,台口净高3.3米,演出区4.4米×3.3米。

平面格局是乐平古戏台中很少发现的一种呈三面开口的伸出式戏台,它可以使得观众从三个方向观看演出。

江西乐平市素有中国传统戏台博物馆之称。这里现存412座传统戏台,散布于全市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五百余年。其中始建于明代的2座,清代的77座,民国期间的59座,新中国成立后274座。

2014年,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戏台建造技艺的传承,和地方戏曲的传承密不可分,当地人对赣剧的热爱是保护传统戏台最大的内心动力。

戏台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可以说有乡土的地方,就有戏台。面对“乡村振兴”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针,我们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除了对文物古迹各构成要素的保护,还须考虑对整体的城镇历史景观的保护,同时也应保护、延续仍保持活力的文化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