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谈。拙见以虚拟对谈的形式,邀请包括但不限于当下的思想者,针对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分享他们的洞见,陪伴年轻人探索“值得过的生活”。 52年前的今天,是1967年6月29日,一位哥伦比亚的青年发表了小说《百年孤独》,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它后来的影响。 30年后,这位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青年凭借《百年孤独》及其他重要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都争相了解这循环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书影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孤独,是因为这种不被理解的苦涩,遍布在生活的处处,无孔不入。 刚毕业没多久,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交际,却总被家人催促:“什么时候带对象回家看看?” 立志要做自己喜爱的事业的年轻人,在打算离开别人眼里稳定的生活时,总会听到很多冰冷的质疑:“你确定你有这能力吗?不如继续拿个铁饭碗吧。” “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理解?” “为什么,我会与旁人不一样?” 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在群体中,“与别人不一样”似乎是种否定。 人们都向往得到肯定,向往明确自身的价值,他们希望了解这种孤独从何而来,希望知道如何去化解它,希望知道自身的价值所在。在这些问题上,也许没有比马尔克斯更懂的人了。 今天,拙见就回到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后台,在典礼的间隙抓住宝贵的机会,邀请马尔克斯谈谈他所理解的孤独,以及如何去化解孤独。 以下,是拙见与马尔克斯的对谈,与你分享: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拙见:马尔克斯先生你好,我们来自《百年孤独》发表52年后的世界。 在我们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都被孤独所困扰,他们想知道为何自己会处于这种不被理解的状态当中,又能怎样走出这种状态?我们想请你向年轻人简单谈谈。 马尔克斯:好的。首先我想说,年轻人不被理解,原因之一是人们总是套用不符合自己实际的模版,去解释自己的生活。 就像你在对谈前提到的,你们时代有些父母认为所有人都要在二十五岁结婚,不结婚不正常,他们看不到自己孩子具体的性格、喜好、志向,就像让成年人穿小孩的衣服,总是哪里都看不顺眼。 这跟《百年孤独》的基调很像。里面的拉美小镇马孔多上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身上都背负着孤独的印记,即使在百年间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对抗孤独,最终还是在隔绝、不被理解的状态中死去,孤独是他们循环往复的宿命。 马尔克斯成长的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 拙见:为什么孤独是他们的宿命呢? 马尔克斯:因为《百年孤独》象征性地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拉丁美洲的人们只能套用一些宏大的概念去解释自己土地上的生活,而这些生活的细节,往往又是那些概念无法解释的。 在1979年以来死亡与动乱随处可见的情况下,拉美的人们没有足够的常规手段来相信生活的现实。此外,在拉美人们已有的观念中,缺乏适应当地特性的解释,导致人们常用其他不接地气的模式来解释生活现实。这使他们感到孤独。 就像某份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平均在二十五岁结婚,但仅凭这份报告,人们无法解释为何有些年轻人就不这样做,他们看不到生活中具体而微、因人而异的各种细节,也就不能理解与平均值不同的人。 这样,也就难怪年轻人常处于不被理解的孤独当中了。 拙见:人们简单地套用不合实际的模版去解释生活,看不清生活的真实面貌,这是孤独产生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马尔克斯:还有一个原因,所有的创造与改变都是没有先例的,都是非量产的道路。而年轻人追求“做自己”,便是一种创造。没有可供复制的路径,让年轻人有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这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推到极致,就和创作《百年孤独》等作品的过程很相似。作家永远是在孤军奋战,就像海上遇难者在惊涛骇浪里挣扎。 《百年孤独》主题画作——《此乃上帝之存在之证明无疑》 我在创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写了一半才觉得需要全盘推翻、苦思冥想好几年都想不出作品开头第一句话的情况。这让我无计可施,只能焦虑得反复在房间里踱步、拆装门锁、涂刷油漆,因为没有别人能帮助我写我正在写的东西。这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孤独。 我很喜欢的作家——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在与大鱼拉扯搏斗的漫长征途上,都只有他一个人,独自面对未知的风雨雷暴、诡谲海波。年轻人也一样,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追求、了解自己想创造的事物,没有别人能帮助你创造属于自己的道路。 因此感到孤独也是很自然的。 拙见:人们都向往得到肯定。孤独是否只有负面的意义? 马尔克斯:我不认为这样。 随波逐流的人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与别人共享一个大脑,他自己只是那个大脑的肢体,就像羊群中领头以外的羔羊、蜂群中的工蜂。年轻人如果觉得孤独,正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从众状态,不再需要领头羊。 《百年孤独》主题画作——《嘈杂的诗歌》 就像写作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个常见的选项,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同时难以在物质上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我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我能从写作中得到单纯的快乐,我意识到自己不必从众,写作变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我成为了孤独的创作者。 此外,年轻人容易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与世上大部分人相比,拥有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做更多的选择,从而面对更多需要独立思考、与自己独处的时刻。 孤独产生于自我意识与独立思考。如果你遭遇到了孤独,恭喜你,那是通向精神独立与自由的大门。这种独立思考的意识是非量产、独一无二的。 拙见:孤独意味着自我觉醒,但人们还是渴望链接,希望找到孤独的出口。那怎么才能化解孤独呢? 马尔克斯:我知道中国有位优秀的作家——莫言。 拙见:对,莫言在拙见的舞台上分享过。 马尔克斯:他有一段话,大意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喧嚣中看见真实。 《百年孤独》主题画作——《他看见》 就像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会精选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主观意识中有着非常微妙而真实的联系的材料,将它们组织起来,加工成文,用这种办法,从热带的奥秘中提炼出熟透的番石榴的芳香。 组织素材的灵魂便是洞察力与思考。 年轻人化解孤独的出路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培养洞察力与积极思考,将世间的种种经验化为己用,探索出属于自己不可复制的道路。别人的经验是布料,自身的需求是模特台,自己的思考是剪刀,只有量体裁衣才能做出独一无二的合身衣裳。 拙见:你认为孤独真的能化解吗? 马尔克斯:我的导师福克纳说过:“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我相信,着手创造一个新的、彻底的乌托邦还为时不晚。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拙见:你对美好未来的坚信给了年轻人很大的鼓舞,在这样的乌托邦中,孤独便不复存在了。 最后,谢谢马尔克斯先生的分享! 马尔克斯:谢谢拙见。 书房中的马尔克斯 孤独降临在每个人身上,马尔克斯知道怎样去面对它。 但当下的我们呢? 人们常由于未能认清现实和追求创造而产生孤独,与现实以及他人的隔绝让人尝尽苦涩的滋味。 但同时,随波逐流的人不会感到孤独,孤独又意味着年轻人脱离了从众的状态,正在创造世间未有、不可复制的道路,是自我觉醒、独立思考的象征。 这种在世间纷扰中的坚定,让孤独的年轻人跳脱出千篇一律的流水线模板,生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量产的思想只能带来量产的生活,非量产的思考才能塑造定制的自己。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马尔克斯回答内容取材自访谈录《番石榴飘香》、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