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促进成长,但为什么不喜欢读书的人比比皆是呢?原因之一,一些人用功利主义的思想理解成长与成功,把成功理解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占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和物质财富,在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驱动下,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越来越世故,忙于搞关系,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追求心灵品质的提升和内心能量的积蓄,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读书呢?原因之二,现在虽然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和书籍,但真正有能量的精品并不多,人们不能从纷繁复杂的文字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无用的书太多,一些写书的人本身就有功利主义的思想,因此,读书的人群越来越少。
思想可以产生能量,道德可以产生能量,如果一本书或者一段文字不能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实中,这样的文字太多了,一些人为了出书而写书,为了评职称而写文章,为了吸引眼球二发一些哗众取宠的文字,这些东西究竟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呢?
什么才是有能量的文字呢?符合道和德的文字才是有能量的文字,道即天道,就是规律,德即德性,就是人性。二者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问题,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凡是符合天道的,必然符合人道,因此,有德必有言,德就是符合天道与人道的思想,言是文章,德是根,言是枝叶,无德之言,犹如无根的枝叶,只能是玩弄词章,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情,哗众取宠。因此,你要发出有能量的文字,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构建一座高品质的心灵大厦,只有你自己的德性上了层次,内心的能量才会巨大,才能释放出真正的正能量。
如果你自己对一个道理没有深刻体验,自己没有真正体认,而从文字表面进行解读,看似有一定道理,但这样的文字不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只有真正从心底发出的文字才具有能量。因此,当自己心里没有能量的时候,千万不要玩弄词章,那样的文字几乎属于垃圾。
中国古代的先哲大家都谨慎立言,他们反对随便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比如孔子的《论语》是他的学生们后来整理的,王阳明的《传习录》也是他的学生们后来整理的,难道像这样的大思想家生前不会写文章吗?当然不是,他们生前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他们认为,许多言语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因时,因事、因势、因人而说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怕人们通过文字阅读,教条式的理解,误入歧途。可见,先哲们都如此谦虚谨慎,我们应该谨言慎行,不可随意发出没有能量的文字。
读书促进成长,但读书一定要读经典,不要随便浪费时间。经典是文化的精华,通过研读经典,不断感悟,吸取精华,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有人半开玩笑说,当你困惑的时候,你随便翻开经典的某一页,答案就在那里,这话听起来很玄乎,但有一定道理,因为经典都是从根本上阐发事物的道理的。研读经典就是牵手圣贤,与圣贤同行,实现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追求有能量的文字,一方面强调读有能量的文字,特别强调研读经典原著,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让自己更有能量。另一方面,提倡发表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符合天道与人道的文字,给人以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