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佛像前的谈判,导致三万人被杀

 金色年华554 2019-06-30

一次佛像前的谈判,导致三万人被杀

彼得雷乌斯

“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炼成的——拨开迷雾读大唐”

第一篇 创始团队之(47)

我们这里说的‘抚’,其实是主要军事行动完成后的战争结束行动,或者按美军的叫法:‘反暴乱行动’。美国人搞这一套很有心得,或者也可以说很有教训。《战地手册》编了一本又一本,有个叫彼得雷乌斯的将军就因为《反暴乱手册》写得好,升任驻伊拉克最高指挥官。不过他大概游击战研究多了,后来搞起婚外恋,在中情局长的位置上倒了台。这里且不去说他,我们只关心:美国人的经验究竟是什么?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不要指望仅仅依赖军力打赢一场战争。面对游击战,必须军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战、情报、谈判、福利,甚至贿赂,各种手段都要上,而且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各方面资源、很多的资源。对风雨飘摇的隋帝国,这显然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那么,条件不具备是不是就抚不了了呢?对王世充这样聪明的脑袋来说,没有什么绝对办不了的事,关键看他想不想办。在分析可能的方案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他最终采取的实际行动。

王世充先是把俘虏召集起来训话。他训话的方式和别人不太一样,有点象恳谈会。会议地点:某个叫‘通玄寺’的寺庙;会议内容:双方起誓,叛军保证从此遵纪守法、不再作乱,王世充保证,凡投降者一律从宽,绝不杀头;会议主持:寺内佛像。

有佛主作证明人,那些卷起铺盖、正准备跑路的变民又开始观望。原本计划逃到海上去,现在看来不用那么麻烦,又有机会做个顺民了。十天半个月的功夫,几乎全都回来登记自首。

算算人差不多齐了,王世充收起他那付虔诚的面孔,露出内心的狰狞。他把人集中到苏州市郊黄山的一个山涧中,全体坑杀。

死了多少人呢?有说八千的,有说二十万的。《资治通鉴》取了个中间值,说是三万人。

王世充为什么这么干?‘杀降’历来为人所不齿,也是种不祥的行为。这里面,就牵涉到‘抚’、或者‘反暴乱行动’的一个核心问题。

双方原本你死我活,现在忽然说不打了,要怎么样才能建立起信任?这正是‘抚’的核心。

王世充的办法是‘瑞像前焚香为誓’,美国人的办法,我们可以引用下彼得雷乌斯的话:“它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承诺。

信守承诺,不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起码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从王世充的行为看,他显然视承诺如粪土。

对政治家来说,事事信守诺言也不现实。刘邦和项羽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办完签字手续,刘邦正打算班师,张良他们赶紧止住:“什么条约不条约,马上进攻!”于是有了垓下之围。

不过,也没见谁拿这个来说事。政治斗争嘛,有点机变可以理解。但凡事都有个度,王世充这么个搞法,就有点过了。前面吐万绪也抓了三万俘虏,只不过押回扬州,该罚的罚、该关的关。现在你把人家骗来,说好不杀的。人已经在你手里了嘛,说服教育也可、体罚劳改也可,皇上只要求打胜仗,具体怎么弄他哪管那么多。

王世充是个很精细的人,他不惜背负残忍好杀、背信弃义的名声,举起屠刀,只说明一个问题:天性。当时就有人说:“世充贪而无信,利在子女资财。”子女资财,就是叛军的妻儿奴婢、家中资产,还是个抄家的意思。重利而不重名声,好杀而不惜人命,这就决定了王世充的格局。在高手的对决中,这注定他难以走到最后。

王世充对叛军来这么一手,是不是彻底解决掉问题呢?恰恰相反,剩下的人誓死为弟兄们报仇血恨:‘由是余党复相聚为盗,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小民造反,问题出在没有活路,你还能把人都杀光吗?由此,也可以看出王世充的短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