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

 看的透 2019-06-30

 ------《秦谜  重新发现秦始皇》读后

      读历史,有时会很累,因为历史记载,大家认为那是成功者的历史,不可能完全真实、完整。另外,事件记载往往惜墨如金,寥寥数语,简练之级,但却给后人留下很多想象。一般而来,读历史可以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读史实,把历史当故事了解过去的事。

第二个层次:读规律,就是发现史实发生背后的原因。

第三个层次:读情景,这时不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读历史,而是要回到当时的情景去理解历史,很多看似荒谬的事情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四个层次,读逻辑,历史的书写一种都与政治有关,中国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读历史时,要去发现历史叙事的动机和逻辑。

正如历史学家鲁西奇在《何草不黄》里说的“历史研究者的任务,也许并非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所谓“历史真相”弄清“唯一”的客观历史,更重要的乃是各种历史资料看作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人群对历史的述说,与认识。去分分析这些述说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叙述?换言之,历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叙述与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

前段时间读《史记》,就会发现,其中对相互矛盾的章节,有些地方前后不顺,而今天读李开元老师的《秦谜》,大呼过瘾,他是用侦探手法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考证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历史鉴定。

壹 | 秦始皇,谁是你的亲爹?

关于嬴政的身世,李老师开篇指出,世人之所以千百年来难以辨识真相,起源于《史记》内容的自相矛盾。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秦始皇是庄襄王,即嬴异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在吕不韦家见到赵姬,一见钟情,娶为妻,生下了嬴政。

然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则是另外一个说法:吕不韦与赵姬同居的期间,子异到吕不韦家做客宴饮,对赵姬一见钟情,请求吕不韦将赵姬送与自己。吕不韦为了获取投资的成功,只得将已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子异。赵姬隐瞒了自身情况嫁与子异,如期生下嬴政。这种看法在很多电视剧和小说中,颇有市场,因为它满足了很多观众的口味。

司马迁这么写,是故意的吗?李老师分析了这两种说法,梳理了整个的故事脉络,从法律制度、人物动机和医学等方面得出“嬴政拥有纯正皇室血统”的结论,即不认为吕不韦是嬴政的爹的说法,分析如下:

1,法律推断,不可能。

吕不韦三十岁时,约在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他偶然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子异,并察觉出子异作为政治权力的商品价值,“奇货可居”。经搜集各种信息,他再三计算核实后,决定投入自己的全部资产,拥立子异成为秦国的国王。而在这个商机中,血统——子异身上纯正的秦王血统,是吕不韦投资的买点。

当时,作为王太子的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尚未确立继承人,因为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他的正妻,亦是他的表妹,属于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一族,熊姓芈氏,安国君是倚仗了芈氏家族的力量,才在秦昭王的多位儿子中胜出,做了王太子。可惜二人无子,故吕不韦认为安国君后嗣问题,取决于华阳夫人的意向。吕不韦敏锐地发现“有宠无后”的华阳夫人和“有身无位”的子异,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征得子异的同意后,吕不韦通过他的公关能力,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身上下手,以“解救芈氏家族的危机”成功说服了他,接着又获得华阳大姐的支持,与最终通过华阳大姐说动华阳夫人立子异为安国君的继承人。

秦汉的继承制度非常严密,父亲的地位必须由嫡子继承,嫡子的认定必须是父亲和正妻所生,或是另外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所以,在这次政治交易中,子异的王室血统是整个事情的关键。李老师认为,从这个角度上看,吕不韦没有在王室血统上作案的动机,而华阳夫人和芈氏家族在有关子异血统的问题上,同样不容许有任何疏漏,留下任何可能被质疑的死角。为了说明这点,李老师还举出另外一个例证:樊哙之子樊市人“为保爵位,主动戴绿帽子,最后被废”的故事。

其次,秦国是法制国家,王子和封君的册立不但有法律文书保存于政府机构,还有正式的仪式宣称其事,各种形式的“信用符”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协议约定当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凭证。华阳夫人收养子异为养子、安国君立子异为继承人等事都是立有正式的凭证文书的,根据李老师的推断,子异立赵姬为正夫人,立嬴政为嫡长子作为继承人,也都是立有正式的凭证文书的。

2,医学证明,不能够。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道: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是指妇女足月分娩的日期。如果赵姬是在怀孕两个月以后才被献给子异(以古代检测手段,怀孕两个月后恐怕才能知道),嬴政就不会在“大期”而产,而是早产。早产是非正常的分娩,非正常的分娩当有非正常的原因,纵然子异不怀疑,也很难瞒过他身边的人包括医官、夏姬(子异的生母)、老妈子等人。

因此,李老师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可信的记载。

3,文学史料佐证

除此以外,《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份添加材料,可以称为《别本秦王谱系》,里面有一句话: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这可以作为秦始皇是庄襄王子异亲生儿子的另一条直接证据。

在古代文学和史料中,献孕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无独有偶,楚国楚考烈王也有李园献有身孕妹妹的故事,李老师考证后都认为是虚构,背后都是政治力量的角逐,而吕不韦的献有孕赵姬故事,流传在同一时期,写入史记可能是司马迁过于相信民间故事,张冠李戴的缘故。李园故事不可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楚考烈王并非不能生育,而恰恰多子(4个儿子)。李园有身孕妹妹故事的前提崩溃。

(2)从女性的角度看,很荒唐。因为有孕之女的接受者,一定是智商250的傻子,而且不止一个,是一群。因为君王身边有很多人在伺候他,也是监视他。李老师认为认何一个女性,估计都不会接受如此荒唐的交易,风险收益太不匹配了,因为故事说,楚考烈王后宫无数却无子,估计地球人都知道责任在男方,你去,X基因就能引出Y基因来?但这点我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人性的丑陋,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谓的爱情、感情,都是扯淡。

(3)从男方(春申君)的角度看,应该知道如果计划实施,等待他的结果就是杀人灭口。所以,作为正常人(何况是聪明人)是不会干的。

对这类故事,李老师考证的鉴定结论认为:

(1)楚考烈王熊元与春申君黄歇的关系非常密切。熊元还是王太子的时候,春申君就是他的亲信,他们一起在国内国外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患难与共,信任无间。春申君帮助考烈王即位以后,长期担任相当于楚国丞相的令尹,是考烈王时代楚国的第一权臣。

(2)李园曾经是春申君的家臣,他通过春申君的介绍,将妹妹送进宫中。

(3)李园妹进宫以后,得到了考烈王的宠爱,为考烈王生下了儿子熊悍(后来被立为楚幽王),被立为王后。李园也因此被考烈王任用,开始在楚国政坛出头。

(4)考烈王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考烈王病重(当时,李园妹第二次怀孕,腹中的孩子就是次子熊犹—楚哀王)。为了确保对于未来的楚幽王,也就是嫡长子熊悍的辅政权,李园兄妹准备清除春申君。春申君得到密告后将信将疑,犹豫不决,结果被李园埋伏的武土杀害,李园取代春申君,成为执掌楚国国政的第一权臣。

荒唐故事之所以会流传,是因为有政治权利权力的斗争,有人希望从中获取利益。《基督山伯爵》有句名言“不论何种坏事,欲抓那作恶之人,得先去找出那能从那件坏事中得利之人。”

春申君献有孕之女故事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公元前22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楚国政权的第四十四代楚王负刍和“负刍之徒”,也就谜底是以考烈王的庶子负刍为首的新的政治集团。这个故事,为他们消灭政治对手,也就是以李园兄妹为核心的长期掌控楚国政权的外戚集团提供了最好的口实。这个口实就是,由于李园兄妹利用春申君欺骗了考烈王,楚幽王和楚哀王都不是考烈王的儿子,因而应当被考烈王真正的儿子取而代之。

政治权谋说,凡是要夺取政权,总是要制造舆论。制造夺权的舆论,首要在于宣称旧政权的不义、不道和非正统,以此作为新政权正义、有道和正统的铺垫。连接故事编造的历史和故事中的历史作合情合理的推断,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的离奇内容,很可能是楚王负刍之徒编造出来的。

贰 | 嫪毐,他不仅仅是只鸭

嫪毐是吕不韦先给帝太后(赵姬)的面首(即皇太后包养的小白脸)。背景是,帝太后原来与吕不韦是情侣关系,后来被秦始皇他爹纳入宫中,但可惜红颜命薄,年纪轻轻(32岁)便守寡,而她又是一个那方面欲望极强的主,当时秦始皇年幼,吕不韦便于帝太后旧情复燃。但当时实际掌权的是华阳夫人和韩夫人,吕不韦担心自己会身败名裂。为避免情感上的纠缠和政治上的危险,便将宾客嫪毐介绍给帝太后做情人。

受到帝太后宠爱的嫪毐,与帝太后形影不离,育有二子。不仅成为秦国数一数二的巨富,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然而,他千百年来受到的是妖魔化的丑化和各种谩骂,真实形象完全被隐瞒和篡改了,但李老师认为,实际上嫪毐在政治上是有所作为的。

第一,领时尚之先河。战国秦汉时代,寡居的太后、公主养面首,公开持性伙伴的事情并不少见,不以为丑而隐瞒,甚至受到支持和鼓励(这还真是刷新了三观)。比如,宣太后(芈月)便于义渠王通奸,而她儿子秦昭王不仅知道,而且与他妈密切配合,最后宣太后亲自出马,情杀义渠王,从而兼并西戎。

第二,嫪毐平版有功。作为帝太后的面首和宠臣,财富并不难得到。可封侯事关国法、建立封国,并不是一般的事情。纵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封侯的原因(也因如此,被世人误解了两千多年),李老师还是做出了合理的推断:

秦国是一个绝对重视爵位的国家。商鞅变法明文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秦国的爵位一共二十级,最高一级是侯。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侯爵的人屈指可数,都有登记,有被封侯的理由,例如王翦是在大败楚军、攻灭楚国以后方被授予的侯爵。

而嫪毐受封长信侯,秦国史书做了正式的记载,表明嫪毐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劳,却未说明是何功。

历史事件的真相,不仅仅在事件的本身,也在事件前后左右的关联当中。李老师查询史书,发现同年发生了成蟜之乱,因此推断当夏太后过世,在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行动中,嫪毐充当了头号打手。在他的一手策划下,韩系外戚势力遭到彻底的清洗,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降赵。许是在这件事情当中,嫪毐因为镇反立了大功,被封为长信侯,权倾朝野。

第三,而红极一时的他因一次偶然的口角被人告发,由于暴露帝太后的隐私(“我是皇帝的干爹爹”),牵涉到秦王的声誉,他受到追查。

秦王政九年,嬴政满二十二岁,当他前往雍城举行冠礼时,首都咸阳成为政治空城,嫪毐在咸阳发动了武装政变,史称“嫪毐之乱”。

许多人,包括我都曾以为是嫪毐是想谋朝篡位才发起了政变但李老师推翻了这个结论,他指出:

嫪毐是帝太后的亲信,他的一切包括财富、地位、权力都得自于帝太后的恩宠,他的重大行动实际是代表帝太后的意愿。此次政变使用了帝太后和秦王的印玺调动军队,说明是得到了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的支持和指使。嬴政是帝太后的长子,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也是帝太后在秦国能够立足的唯一凭借和资本,她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对嬴政下手。而嫪毐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没有秦王室的血统,他们绝无任何可能继承王位。

因此,这次政变的目的并非是篡位,对象更不是嬴政,实际是华阳太后和吕不韦。在夏太后过世,韩系外戚彻底崩溃以后,帝太后势力的过度扩张引起了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警戒和不满,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正好授予了华阳太后打击帝太后的口实。楚系集团开始彻底追查此事,他们希望利用嬴政亲政的机会清除嫪毐,剥夺帝太后的政治权力。加之嫪毐封侯建国后,在政治上成了吕不韦的对头,二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争。正是在这双重逼迫之下,得到帝太后支持的嫪毐狗急跳墙,发动政变,企图用非常手段,消灭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只是政变发生后,秦始皇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两军大战于咸阳,嫪毐兵败,后被处以车裂之刑,参与叛乱的二十多位高官,都被枭首示众。依附嫪毐的家臣多被判刑,而被流放到四川的数量就多达四千多。他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从此,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瓦解。这点解读很有启发,很多人都把这个故事仅仅作为桃色故事在读,而李老师却是把它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透过表象看到了事物的实质和核心。

叁 | 胡亥真糊涂,鹿马难分?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于秦王政十八年。

秦始皇即位以后,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胡亥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便是在他二十岁,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时候。

这一次巡游,秦始皇做了一个对未来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就是带上幼子胡亥同行,这个决定直接牵涉秦始皇究竟想选择谁做自己继承人的问题。

晚年的秦始皇确实曾打算立胡亥为太子,废长立幼的打算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积虑。经李老师分析,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一是幼子身份招人疼惜,二是出于他鲁莽而顽皮的可爱性格,三是胡亥没有政治野心。他没有政治野心的特点,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力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

李老师认为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与他的母亲有关。幼子的母亲往往是年轻貌美,最得老夫欢心,爱屋及乌的人情古往今来一贯如此。但这也只是个推测。

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始皇帝带胡亥出游的举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向百官和天下显示可能立胡亥为继承人。同时,还有另一个隐蔽的意图,在巡游途中考察他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皇帝的重任。

考察的结果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可以得出:不合格。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胡亥是唯一在身边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为继承人的爱子。然而,在最后的决定关头,他并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而是交代给了远在上郡的扶苏。对于这件舍近求远的事情,只能解释为:经过十个月的亲自考察,始皇帝最终认为胡亥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他从扶苏摇摆到胡亥的心,又从胡亥摆回到了扶苏。

只可惜,一切都已来不及。受赵高教唆,胡亥走上了谋朝篡位的道路。

胡亥本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

始皇帝生前,胡亥对他的爱戴和信赖近于盲目,始皇帝死后,胡亥将这份爱戴和信赖移情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

他死前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依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肆|  扶苏,为何没有继承皇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的皇后,以及有关秦始皇所有后宫的消息,在史书中几乎都没有记载。

根据继承了秦国制度的汉朝初年的情况来看,秦始皇应有正夫人一人,称号为皇后,侧室多人都称夫人。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称为秦始皇后宫的人,大约十来人。世上盛传秦始皇的后宫列女在万人以上,都是后世的传闻和文学的夸张,不能作为信史来看。

李老师从秦始皇多名子女身上着手,都未能找到更多关于后宫有价值的信息,唯有在扶苏处,李老师与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看法相似:根据后来陈胜吴广对扶苏(秦)和项燕(楚)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矛盾,可以解释为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扶苏冤死后,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

因此,李老师推断始皇后是一位出身于楚国王族的女子,不但与华阳夫人关系密切,也与昌平君关系密切,是同一亲族关系网里的人物。

延伸展开来看,在秦始皇的多位儿子当中,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能力最强,声望最高,也最为秦始皇所看重,是帝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然而,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为太子,或正是因为对于扶苏母亲背后楚系势力始终心存忌讳,担心扶苏即位后政权再一次落到楚系外戚的手中,又会引发政治上的震动。正因如此,一直未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从而导致幼子胡亥篡位,种下了亡秦的祸根。

在当时,外戚干政是秦国政坛的深层背景。楚系外戚集团主政,左右秦国政坛八十年之久,从秦昭王时代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代。可以说外戚关系,特别是楚系外戚集团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背景。

在这个大背景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阶段。

而天意和民意,是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可以看到秦国以它特有的条件顺应了天意,成为实现天意的工具,逐一消灭列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也可以看到,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又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残酷的战争过程,残酷地强暴了各国的人心,是违逆大众民意的。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秦灭六国的历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历史。

伍 | 成蟜之乱,作死还是奋争?

 长安君成蟜是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与其相关的资料记载较少,以下大部分为李老师推测:

战国时代都属于韩国的领土,基于地域观念,称韩为夏,称韩国出身的韩夫人为夏夫人,因此李老师推测嬴异的生母“夏姬”出身于韩国王族,是韩国系的夫人。按照当时的惯例,王子的婚姻多由母后决定,且多会在自己的近亲中选取,以此推断,当赵姬和嬴政因战乱被困于邯郸的期间,夏姬为子异选取的新夫人,应是韩国王族出身的韩夫人,即成蟜的生母是韩夫人。

子异即位以后,养母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是势力强大的楚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是韩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两宫太后的局面正式形成。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史记·春申君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按照李老师的逻辑,夏太后与韩夫人都出身于韩国,与韩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她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派遣成蟜出使韩国,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活动,迫使韩国献出百里的土地。成蟜归来后,因功受封,这或许就是“长安君”封号的由来。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成蟜失去保护伞,韩系外戚失去了中心人物,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以赵姬为中心的赵系外戚力量日益强大起来。

秦王政八年,成蟜领兵进攻赵国,突然在前线投敌叛国,史称“成蟜之乱”。李老师推测,成蟜是因为被赵系势力逼得走投无路才走上了叛国的道路。而嫪毐正是在评判这场叛乱中,为帝太后立下汗马功劳,而封为长信侯的。

陆 | 昌平君,表叔你也反了?

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此次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因为,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但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而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

但是,关于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所有的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唯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提到:“昌平君,楚之公子”。

根据李老师分析,公元前272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二十七年,这一年,秦国与楚国和好,身为楚国王太子的熊元到秦国做人质。熊元入秦,一住就是十年。按照战国时代质子在他国的做法,他们往往在当地娶妻生子,一如子异在赵国做人质时娶赵姬生嬴政。而昌平君,很可能还有昌文君,或许就是熊元在秦国娶秦妻所生的儿子。

熊元在秦国做人质时,控制秦国政权的是楚国王族出身的宣太后及其楚系外戚集团。秦昭王是宣太后的长子,他有一半楚系的血统,他的正妻也是从楚国迎娶的。以两国间关系而论,当时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国,熊元作为楚国的王太子,他在秦国娶妻是有关秦楚两国关系的大事,妻家不但应当同他的地位相当,也应当同秦国王室关系密切。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秦昭王当时大约五十四岁,多子女,熊元在咸阳娶秦昭王之女为妻符合各方面的利益,也合于古代王室间通婚的礼仪秩序。

熊元即位以后,李老师推测昌平君留在了秦国发展,理由有二:一、秦国法律明确规定,秦国女性与外国男性所生的子女其法律地位是秦国人。昌平君的母亲是秦国的王女,他是真正的秦国王室宗亲,在秦国的生活和活动等同于秦人。二、华阳夫人出身于楚国的王族,而昌平君的楚国父系出身使他天生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关系亲密,有共同的归属感和利害关系。因此,为秦效力更符合他的发展轨迹。

分析了昌平君的出身,李老师又根据“攻毐令”推断出他的官职——御史大夫。

秦汉帝国的法律制度非常严谨,诏令的下达有一套制度化的程序,最高政令的发布是以各种诏书的形式下达。诏书的发令方是王或者皇帝;诏书的接受方,第一位是丞相,其次是相当于副丞相的御史大夫。而昌平君在接受秦王诏令时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相国吕不韦,以秦国的官职而论,应是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

从而可以合理地推断出,昌平君在二十三岁时,伴随子异即位开始登上政坛。二十六岁时,因为嬴政幼年即位而跻身于被委以国政的大臣之列。三十四岁时,他身为辅政大臣,以御史大夫的官职受命领军平定叛乱,拥立嬴政顺利亲政,声望和实力都到达高峰。至于他是何时被立为丞相的,《史记索隐》中没有交代。李老师推定,应当是在秦王政十年,他接替受嫪毐之乱牵连被罢免的相国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位丞相。

在接下来的十一年里,昌平君以秦王表叔、平叛功臣的身份出任丞相,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先后攻灭韩国(十七年)、赵国(十九年)和燕国(二十一年),可谓功高位重,权倾一时。

直至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四十六岁时,被迁徙到秦楚交界的楚国旧都郢陈(见于《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古文中“徙”字的本义是流放到边远地区去服役,带有贬意)。

至于被贬的原因,史料中并未记载,李老师将其和攻楚之战联系到了一起: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欲攻楚国,比起李信的海口,老将王翦提出需六十万人。于是嬴政任命李信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则被免职贬斥出京,让他退休回到故乡频阳去安度晚年。

李老师结合昌平君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以及后来反秦复楚、被项燕立为楚王的事情,推想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是另有微词,结果遭遇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出京,打发到郢陈去了。

而此次战役,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击楚国失败,是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罕见的惨败(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位表叔造反了,使得李信腹背受敌),事后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山。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成为最后一代楚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纪事如下: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最后一代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于蕲县,可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史书上并未记载其真实姓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