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水缸中的水已经装满将要溢出,这时切忌再加入一滴;处在危急状况时,就像树木将要折断却还未折断,这时切忌再施加一点力量。 【精读解析】 水满则溢,过犹不及。凡事过了头,到了顶点,就只有下坡路可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作法自毙”的故事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和十九年(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可以说,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强大,乃至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这样大规模激进的改革,必然会触犯很多人的利益,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治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法律的权威虽然得以保障,但却得罪了未来的国君。在特权被取消后,他们变成了商鞅的死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君谋反,发吏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唯有逃亡。 商鞅逃到了函谷关,关守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但商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商鞅走投无路,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被车裂。 商鞅变法奠定了后来秦朝统一华夏的基础,但是,由于新法过于严苛,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菜根谭》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过犹不及,凡事贵在适度。适度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不仅艺术需要适度,需要留白,生活也是如此。万事有度,物极必反。生活就像一根琴弦,扯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刻,有张有弛,适度放松,这弦才用得长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