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白到专业:你想模仿谁,谁就是照亮你的那束光

 刘淑姿 2019-06-30

本文原刊登于《风度》杂志2019年2月刊,这一期的专题是讨论如何运用“模仿”这一技能,度过职场小白期。作者应杂志约稿,从心理学视角对“职场模仿”这一现象给与解读。

photo/Andre-Mouton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婴儿从几个月大就开始了对妈妈的模仿,妈妈偏头他也偏头,妈妈笑他也笑。它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我们从小学习说话、唱歌,再到长大学习各种社交礼仪都离不开模仿。

我的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很神奇地喜欢吃柠檬,他好像很享受眉毛眼睛皱成一团的“酸爽”。第一次吃柠檬时,他是连皮一起啃的,柠檬皮又苦又涩,小家伙被坑的不轻。

后来他看到妈妈用刀切开柠檬,再用勺子挖出果肉,便再也不啃了,变成举着柠檬冲他妈“嗯嗯”地叫,示意她:“快点给本王切开!”可以说,模仿能力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初始装备”。

我们最早的 “模仿爱豆(idol)”是我们的养育者,因为建立了依恋关系,他们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熟悉且安全的。所以当我们在成长中,身处新境遇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困难不知如何应对时,他们的应对方法和模式会很自然地成为我们的模仿对象。

photo / Mihai-Surdu

初入职场或者初到转行后的新领域,我们会重温那种“初来咋到”的感受——陌生、不安全、不确定、未知带来的兴奋中又夹杂着几许惶恐。这时候,特别希望能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司机”带带你,好让你知道——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做什么

越是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人的本能越容易被调动起来,我们会自然地关注一些人,并可能无意识地做一些模仿。

具有以下特质的职场前辈们很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入行时间长、专业技能强、深谙各种明/潜规则、人缘好吃得开、深受领导赏识。从对他们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这个公司或行业的信息。

比如,从行业公认的技术权威身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什么。

从人缘好的同事身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工作场域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和相处方式。

从受领导赏识的同事身上,我们可以知道领导的喜好是什么。

如果说早年对父母的模仿,能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现实规则,从而生存下来。那么对这些职场前辈的模仿,也能让我们更快速地了解职场规则,知道边界在哪里,疆域有多宽,什么会被接纳,什么会带来麻烦。

通过模仿他们,可以让你更迅速地在这个陌生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融入进去、展示自己。毕竟,你可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photo / Alex-Sorto

从“如何做事”到“如何做人”

你可能会慢慢发现,那些你心甘情愿去模仿的人,除了是专业和人际上的标杆,更吸引你的往往是他们身上的某种人格特质。

而你的模仿内容,也从最开始的“如何做事”转向为“如何做人”。突然某一天,从别人口中才知道自己不仅是行事风格像自家“爱豆”,连动作、眼神、表情,甚至浑身上下散发的气质都变得颇为相似。

那些被模仿对象之所以成为“爱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些很“心水”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是我们当时所不具备的。

但是,如果单靠模仿就能实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么多给东施一些时间,东施效颦的故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事实上,我们能够成功地模仿到那个特质,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那个特质,只不过这种特质以隐秘的方式存在着,不被我们意识所知。所以面对同一个“爱豆”,不同的模仿者有时会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特质。

谈到心理学上的“阴影”,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我们不愿意看见、接纳、承认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阴影等同于自私、狡黠、残暴等这些人性阴暗面。

事实上,阴影是没被我们的意识之光照亮的黑暗角落,那里有人性的阴暗面,也有许多人性光辉闪耀的部分。同人性的阴暗面一样,这些闪光的部分,也会被我们投射给别人,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些品质。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如果说阴暗的部分不想承认很好理解,这些好的品质我怎么可能会不认?

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早年父母对我们的定义和评价。所以一个早年被父母视为“笨蛋”的小孩,无论他长大后有多少人一遍遍地告诉他“其实你挺聪明的”,都无法改变他内心认为自己是“笨蛋”的自我认同。而“聪明”的那个他,会被投射给别人,于是造成了“别人果然都很聪明,我很笨”的心理困境。

photo/soogif

借人观己,看到自己的阴影,是我们成长自我的窍门。当我们发现一个愿意去模仿的“爱豆”时,不妨仔细体会下:

他的哪些人格品质吸引了你?

与这些积极品质对应的消极品质是什么?

你在内心深处会不会有与之相同/相反的自我认同?

如何产生了这样的自我认同?

当你把“爱豆”当作照亮自己阴影的那束光,真的看到那些好品质本就是你所具有的,而不是模仿学来的,你才真的和自己的内在资源有了连接,由此带来的自信、力量、滋养将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

由此也可见,“模仿别人”和“做自己”其实并不矛盾。通过模仿,我们可以发现和探索更加真实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警惕“自卑”成为遮光罩

既然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自如地运用这个本能。在职场中,有的人会愿意模仿别人,而有的人用“做自己”为由头,拒绝模仿,甚至与之对抗。这些人是“傻”一点看不出模仿的好处吗?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是因为对方的“优越”激发出了自己内在的“自卑”感。

在人类所有消极情感中,自卑的难受程度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我们会本能地迅速逃避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感受,往往通过“贬低”对方,“拉高”自己的方式,来补偿自卑时“我不好,我比不上别人”的消极感受。

“为人正直”?

不过是道貌岸然罢了。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不过是虚伪罢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暂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好似更安全、更舒服的地带,却也远离了受伤的真实自我,远离了可以疗愈和超越的机会。这时候的自卑,就成为了阻挡光明的“遮光罩”。

心理成长可以模仿吗?

写完这篇稿子,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在职场可以通过“模仿”实现自我超越,那么在心理成长的路上,是不是也能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成长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原来早就有人实践过此法了,他称此法为“全盘朱化”如何通过模仿吸取养料又不迷失自我,大家可以看看蔡晨瑞老师的这篇《师门十年琐记3》。

作者:张誉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